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2012-04-01吕玉忠陈昌洪
■ 吕玉忠 陈昌洪
(渤海证券公司,天津300061;武警指挥学院,天津 300350)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 吕玉忠 陈昌洪
(渤海证券公司,天津300061;武警指挥学院,天津 300350)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厘清中华优秀文化的源、宗、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力,以便发扬之,光大之。
1 汉字——中华文化之源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始终没有断脉的文字。传说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文字,皇帝的妃子嫘祖开始养蚕治丝,始制服装。从殷商甲骨文的发现可见,汉字的历史最少已有3500多年。而距今6000年左右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由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没有人认识;古印度的文字、古埃及的文字也没有几个人认识。唯有汉字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如今的现代中国青年人,可以通过汉字和孔子对话,和老子盘道。祖先的文化积累,圣贤的智慧可以无障碍的向我们传达。所以每个中国人,热爱中华文化,要从学习汉字开始,在学习汉字中得到大美的享受。
2 敬天——中华文化之宗
远古先民的生存和发展受着自然环境的强大制约。倘若风调雨顺,没有大的自然灾害,他们的部落就会发展;而遇狂风暴雨、山洪海啸、山林大火、地震等天灾,则有可能使部落遭遇灭顶之灾,由此产生了对“上天”的恐惧。不知从三皇(伏羲氏、神农氏、燧人氏)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哪位开始,中华祖先萌生了天神的概念,祭祀天神就成为最圣洁的仪式。
天子——帝王的尊称,被赋予了上天之子的遐想和美名。历代的帝王,不论姓什名谁,都要祭天。从秦朝的始皇帝开始在泰山祭天,到清朝末年,皇上每年四季之时,沐浴斋戒、带领文武百官到天坛祭天,祈祷风调雨顺、天下泰平。这都标志着中国历代统治者对天的敬畏。中国的本土教——道教,把天尊真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奉为神灵,顶礼膜拜。道教经典中,有很多天尊降世显灵的神话故事。
中国人观念中“天宫”的主宰者——玉皇大帝,法力无边,统管着众神群仙。《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遇到大的劫难都得由孙悟空上天求救天兵天将或神仙,方能过关;最后到得灵山,取得真经。《水浒》中,梁山好汉们打出了“替天行道”的大旗,铲除贪官污吏。这足以说明,中华文化脉管里,流淌着敬天的血液。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中,农民起义领袖都要以真命天子自居来号召天下,即使从大漠中走来的英雄——成吉思汗铁木真,也以“常浩天”为旗帜,统帅各部,驰骋欧亚,建立了无以匹敌的帝国——元朝,续写着敬天的篇章。
中国的老百姓,以“老天爷”为神灵。听天命、顺天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几千年来中国百姓的心理常态。咒语中,“遭天杀”、“天诛地灭”是最狠的话语。美国女人哭时,必定大喊“我的上帝呀!”中国妇人哭时,必定大呼“我的天呀!”呼喊“上帝”的人,是想让上帝保佑自己;呼喊“天”的人,是愿上天善待自己。这是两种文化的源宗,也是东西文明的写照。
3 仁爱——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是两千年来中国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深远,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子所创,代表作为《论语》;孔子的弟子曾参作《大学》;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子思作《中庸》;子思的弟子孟子作《孟子》。这四本书,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中的四书,它集儒家学说之大成,即孔孟之道。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大放光彩,在中国主流社会中,一直扮演着主流文化的角色。那它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以为它的核心是“仁”,即仁爱。
孔子提出仁德的思想。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亲仁就是亲近有仁德的人。子曰:“人而不仁,如何礼?人而不仁,如何乐?”“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意思是说,君子若离开仁德,如何能成名呢?君子是连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讲的是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强调的是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传统的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赞许你是仁人了。
孟子倡导仁政。孟子曰:“王如施仁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君王如果能够对民众实施仁政,废除严刑酷法,减免苛捐杂税 奉行仁政的人无敌于天下。“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孟子·公孙丑上》)。道理是说,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施行仁政,那老百姓心里的高兴,就如同人倒挂着被解救下来。依仗势力假借仁道可以称霸于诸侯,这种称霸必须要有大国作基础;依靠道德施行仁政能够称王于天下,这种称王天下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凭借的国土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凭借的国土只方圆百里。这里孟子精辟论述了大国与小国施行仁政,都可称霸天下的道理。“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不信仁贤,则国空虚”。由此可见,孟子大力宣扬以仁主政,以仁治国的主张。
从孔子的仁德,到孟子的仁政,中心是仁。那仁的核心是什么呢?仁的核心是爱,即仁者爱人。孔子对仁的诠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仁的底线。孟子对仁德解释是“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是讲仁者爱人,这是天道。
仁者爱人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确表述,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国主流社会所推崇。正是有了这种主流文化,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才有了“修、齐、治、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中国民众才有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普通价值观;圣明的君主才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治国理念;中国社会才有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精神。1998抗洪精神,2008汶川抗震救灾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国际主义人道援助的善举,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仁爱文化的光芒。
弘扬仁爱文化,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手。人类只有大爱,才能生生不息,才能克服共同面临的难题,才能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4 创新——中华文化之本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大学》),如果能够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断地更新又更新;周国虽然开国时间很长了,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所以始终能够万象更新。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从它的源头起,就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中华文化也要不断汲取世界文化中的优良部分,与时俱进,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感染力。
学习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把学习当作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在温习旧的知识时,要有新体会,新发现;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迷罔,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论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人的学习与创新,仍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谦虚的态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孔子指出了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使天下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好的境界。韩愈在《师说》中明确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如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先哲们通达而谦和的学习态度,依然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楷模。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旧的知识浩如烟海,新的知识层出不穷。每一个有知行能力的人,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团体,每一个国家,要想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立足于世界强者之林,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做学习型人才、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已成为全球共识。有志向的中华儿女应该汲取先哲们的智慧,做到明德格物,不断学习、学习、再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中华复兴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