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若干思考
2012-04-01马红燕
马红燕
关注两会,关注农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锁定农业领域,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增加,不仅在资金规模上有了快速增长,而且在资金结构上有了很大变化,这种格局有利地促进了农业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学科建设、专业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从体制上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近年来虽然逐步实行了部门预算,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考评,但在专项资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专项立项缺乏市场需求性
从我省近几年专项工作实际来看,有的专项缺乏可行性调查研究和科学判断,完全凭自下而上脱离实际的申报和自上而下脱离实际的立项,进行主观决策,结果造成了专项资金被浪费或被挪用。申报项目时有着“不申白不申,钱越多越好”的错误观念,使得在申报前缺乏前期科技市场调研,市场需求不明确,立项依据不充分,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使专项资金使用的效益降低及造成损失和浪费。
(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农业科研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申报时人为地将科研经费粗略的列入几大支出成本中,既没有与科技人员对支出进行实地调查,也没有与财务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这样编制的预算既不科学,也不符合专项科研支出实际,它只是暂且满足了项目申报的基本要求。目前有些专项除财政安排资金外,还要求项目单位匹配一定额度资金,大多数项目单位对匹配资金视若罔闻,漠不关心,不去落实,只关注财政预算拨款的资金限额。致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预算匹配资金形同虚设,为专项的开展和资金使用埋下了隐患。
(三)专项资金的使用与专项业务缺乏相关性
专项资金的来源日趋多样性、复杂性,有政府财政部门或省市科技主管部门拨款安排的纵向科技专项,也有合作单位或企业提供资金的横向科技专项。其支出范围、费用开支标准均有不同,专项资金的使用存在与预算不符,与专项业务不相关。分析原因一是预算编制细化不足,二是项目管理人审批不严发生巧立名目虚假支出。特别是虚假支出愈演愈烈,五花八门,让监督部门应接不暇,甚至有些单位的科研经费真正用于专项业务的只有四成,其余均被管理费、人员费、会议费,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负担的家庭电话费、招待亲朋好友餐费、学费、私家车油费和维修费等也冠以公务之名挤占挪用项目经费。
(四)专项资金购置的资产缺乏针对性
专项资金购置一般均通过政府采购来完成,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但在实际工作中,使用专项资金重复购置通用设备计算机、数码产品等即可说是项目需要也可挪作他用,造成专项资金的浪费和流失。许多单位的资产部门对专项购置的专用设备及通用设备疏于管理,认为其使用和管理是科研部门的事,自己只是例行公事,不用费力不讨好。特别是涉及到合作单位的资产管理还处于真空地带,虽然专项资金根据预算安排已转拨合作单位,但对其形成的固定资产,合作单位缺乏重视管理,没有及时办理相关的资产手续,致使其长期无人监管,甚至造成流失。
(五)专项资金的财务监督缺乏时效性
科技专项的实施,离不开科研部门的业务管理和财务部门的会计监督,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但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时常各自为政,以我为中心。作为科研部门的项目负责人一般既是专项业务管理人,又是专项资金审批人,而专项资金要求需在规定的时间内花完,否则予以上交财政。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致使支出进度与财政要求时间不一致,以及有些专项资金下达较晚,财政部门又有支出进度要求,这就导致专项资金的突击花钱和变相转移资金现象发生。同时有的专项结题后结余资金不按规定及时结转,长期挂账报销等,最终导致专项资金财务监督缺乏时效性。
(六)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缺乏规范性
近年实行的部门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绩效考评等,提高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但绩效考评的实施受诸多因素的牵制和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多年形成的“重投入、轻问效”的思想意识影响着人们,或没有相应的机构、或没有合理的分工协作、或因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等诸多因素,使项目考评不免走形式、走过场,没有真正起到评估作用,绩效考评缺乏规范性。
二、加强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针对当前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适合本部门本单位的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如《科技专项项目申报管理规定》、《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科技专项资金适用范围和开支标准》、《科技专项资金结余管理办法》、《科技专项内部审计管理规定》等,使专项项目的运行从立项到结题都有章可循。
(二)加大法制宣传和培训力度
项目单位要对农业科研管理规定和财务管理细则进行大力宣传,使广大科研人员做到懂法守规,真正认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性,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使科研人员在使用科技专项经费时合法合规合理。单位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科技人员和财务人员遵纪守法意识,为专项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三)加强农业科技专项项目立项申报及审批
科技专项的管理,要从源头抓起,要注重项目前期申报和审批,也要注意项目风险因素的测评。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是申报专项的主体,申报财政专项的目的应是为促进本单位、本部门、本领域的科研需求与发展,不能盲目上项目。项目审批通过要具备:前期准备工作完整、市场调研充分、项目预算编制详尽、测算依据科学准确、项目可行性强、具有良好的绩效目标。只有这样专项资源配置才能合理性,专项资金使用才可有效。
(四)建立专项资金预算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专项资金预算要按科研经费来源不同及专项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分项核算,明确项目支出范围、支出标准、支出比例,严格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中,结合项目绩效目标,设立科学、规范、可行的考核指标和计算方法。对有配套资金的项目,要积极组织落实,单独设置配套资金到位考核指标,严防套取国家资金。做好检查、监督、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快速解决问题。把预算执行与绩效目标有机结合,建立专项资金高效运转机制。并做好总结、分析、预测,为明年专项项目申报执行提供支持。
(五)强化专项资金形成资产的管理
专项资金购置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归项目依托单位,必须纳入单位固定资产账户进行核算。项目负责人和科研人员要配合财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的入账、保管、维修、报损、报废、清查等工作。对项目合作单位用专项资金购置的资产,要纳入其国有资产统一管理,并设置固定资产明细科目。在项目合同书中要明确资产管理责任,特别是针对那些专业仪器设备,为发挥其使用效率可实行项目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统筹使用。
(六)协调部门配合,加强内部监控
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科研与财务两大核心部门的协作与配合,项目负责人的职能不仅是对科研业务的规划、安排、进度、绩效情况的管理,还要积极配合财务部门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项目负责人要对项目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财务部门既要做好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还要及时配合科研人员规范编制专项预算及结题决算,使科研经费的使用合理合规,严禁违反预算等违规支出的发生。专项资金内部监控要建立由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为主,资产管理、审计和监察部门参与的专项资金监管系统。要加大违规违纪的惩罚力度,对挪用、挤占、贪污等严重失职和官僚主义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问题予以严处,不迁就姑息,只有这样才能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七)建设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专项资金的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财务电算化管理平台延伸一个专项资金管理模块,对专项资金的预算指标、收入拨款情况、业务支出进度、资金余额等项目信息进行分类、汇总、查询等,让项目的管理者按一定的授权进入模块,就可对项目的运行情况了如指掌,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农业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资源。
(八)扩大同行工作交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农业科研单位要不断扩大与同行兄弟单位的交流,集思广益,为我所用,不断创新。同行之间要加强协作,可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如举办学术交流会、工作实务研讨等。主题应是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共谋发展。严禁变相以会议交流、考察、研讨等形式的各种游山玩水,使得交流真正落到实处。每位参会人员要自觉学习,主动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本职工作的收获与启迪。使彼此在今后工作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在专项资金管理中不断探索出一种切合实际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
(九)实行专项全程绩效跟踪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专项绩效管理中,将项目分为不同的管理阶段:开始准备阶段、正题研究阶段,分析发现问题阶段、攻关阶段、成果产出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各部门要认真做好专项全程绩效跟踪管理工作,实现专项项目管理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有效地提高专项科研经费跟踪管理水平,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1]《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析》赵善庆.财会通讯.综合2011(3)(中)
[2]《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模式探究》李月婷.李爱琴.会计之友 2011(8)中
[3]《浅析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齐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