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布局茶果生产 积极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2012-04-01叶小林
叶小林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农业局 323000)
1 引言
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瓯江中游,古为处州府治,今为浙江丽水市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浙南闽北交通枢纽。境内青山碧水环抱,地貌隽秀奇瑰,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是国家生态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誉为“绿色莲都”。莲都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8.1℃,年降雨量1 360~1 660mm,相对湿度75%,无霜期265天。春季气温回升快,稳定超过10℃初日为3月18日,终霜期为3月11日,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以红黄壤、岩性土为主,土壤理化性状呈偏酸性,pH值大多在4.5~6.5之间。蓝天净土,绿水青山,非常适宜茶果生产,所产茶叶、水果品质优良。
据史料记载,莲都栽培茶叶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据莲都区仙渡乡《陈氏颖川郡宗谱》载,早在元朝大德年间,陈定三将其家乡所产茶叶“贩鬻江浙间”,其时莲都茶叶已远销苏杭,明朝时期莲都开始有茶叶进贡朝廷,清朝时期已相当考究茶叶品质,民国时期已有较多茶叶销往外地。在莲都碧湖老年人中曾流传:“有囡不嫁南山村,焙茶焙到天亮边”的民谚,从中可以窥见当时莲都茶业的兴盛与茶叶采摘季节采茶制茶的繁忙于一斑。
20世纪80年代莲都水果生产蓬勃兴起,柑橘生产曾发展到9 666.67hm2,曾成为全国水果百强县之一,199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椪柑之乡”。水果生产为莲都人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多年后的今天,有一大批果园树龄老、品种差、品质低、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已不再适应生产的需要,急需改造改种。
自2004年莲都区委区政府把茶叶列为莲都区的农业重点发展产业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使该区茶叶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茶叶生产现已成为莲都区部分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兴产业。为了响应莲都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把莲都区茶产业做大做强的设想,笔者通过调研,提出了如何合理布局莲都区茶果生产,使莲都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的规划建议。
2 莲都区茶、果产业现状
2.1 茶叶生产现状
莲都区现有茶园面积3 000hm2,其中投产面积2 600hm2,占总面积的86%。2010年茶叶产量为858t,产值8 160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达652t,占全年总产量的76%,产值6 820多万元,占全年茶叶总产值的84%。茶叶种植农户达7 000多户,尤其在部分山区,如大港头镇的毛田村,种茶农户几乎接近100%,茶叶已成为莲都山区农民种植作物的主栽品种与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茶叶加工以春季名茶为主,加工类型有扁茶、碧螺春、香茶等。多个品牌被评为名牌产品,莲都区“梅中田”牌茶叶2000年获得国际金奖,2002年被认定为浙江省和丽水市名牌产品;“山水龙剑”2003年获得浙江名茶称号,2004年被认定为丽水市名牌产品。莲都区有机茶生产如火如荼,无公害茶叶基地建设也成效斐然。到2010年,莲都区有梅峰茶叶有限公司、绿谷茶业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共296.53hm2茶园通过有机茶认证;区级无公害基地51个,2 800hm2。目前通过无公害改造的茶厂有28家,其中通过浙江省无公害茶厂验收的两家,有三家茶企业通过QS认证。2005年度、2007年度和2009年度莲都区均被浙江省农业厅评为“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2006年、2009年被评为“茶树良种化先进县”。
2.2 水果生产现状
莲都区水果总面积达1.37万hm2,水果总产量14.69 万 t,其中柑橘面积达 1.02 万 hm2,产量 14.5万t,分别占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75.4%和85.3%。在柑橘类中又以椪柑为主、面积占柑橘总面积的65.4%,产量占柑橘总产的75.9%。“山水”牌椪柑曾多次荣获全国和省级的金奖和名优产品称号,已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随着柑橘和其他水果产量的全面增长,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水果多样化、高档化的要求,自1997年以来柑橘市场疲软、价格低廉的状况持续出现。尤其是近年来柑橘黄龙病的发生,对于不耐黄龙病的椪柑更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莲都已有一大批果园树龄老、品种差、品质低、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已不再适应生产的需要,急需改造改种,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3 莲都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3.1 发展茶叶生产
当前,水果蔬菜、食用菌、畜禽等产业都受到不同因素的困扰。莲都区委区政府根据莲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茶叶产业,将集中精力和财力扶持该区茶叶生产,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到“十二五”末,全区茶园面积将发展到4 000hm2,年产值过二亿元。目前全区茶叶生产形势喜人,市场活跃,茶农经济效益高,茶叶生产已成为莲都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生产发展遇到了良好的契机。
3.2 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发展茶叶生产
据初步调查,莲都区现有适宜发展茶叶生产的荒山荒地山垅田等土地资源约6 667hm2,主要分布在大港头镇、碧湖镇、巨溪乡、丽新乡、西溪乡、严鸟乡、泄川乡等地。根据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和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生产的原则,莲都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莲都区“十二五”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各乡镇在“十二五”期间各年度茶叶发展目标任务,并将目标任务列入乡镇工作业绩考核中,继续推行茶产业扶持政策。
4 莲都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
4.1 自然条件优势
莲都区四周群山环抱,中部丘陵山地,间有碧湖平原和城郊平原;最高海拔1 389m,最低海拔40m;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山地小气候条件较佳,利于发展多层次、多品种的立体农业。气温和湿度随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变化明显,适合不同茶叶品种的栽培,所产的茶叶品质优良。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山地,能适宜柑橘、桃、枇杷等水果的生产。
4.2 土地资源优势
莲都区现有缓坡丘陵山地、山弄田约6 667hm2可进一步开发利用,还有2 000hm2老果园可改种茶叶,到“十二五”末,发展茶叶4 000hm2,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作保障。老果园主要分布在碧湖平原和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山地,大都土地条件好、土壤较为熟化、肥力高,山地上的果园皆开有高标准的水平带,因而建立新茶园投入低且能快速获得高产、高效。
4.3 农民耕作习惯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莲都区的茶果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区域优势。以乡镇为区块,不同的耕作习惯形成了现今的果、茶区域。大港头、碧湖为茶叶区块,太平、联城为水果区块,其它为混合区块。在特色区块以内,农民有明显的生产技术、地理条件和市场信息优势,且所产的特色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市场畅销,经济效益好。
5 莲都区茶果产业合理布局的总体规划
5.1 茶叶镇
大港头镇规划为茶叶镇。大港头镇位于莲都区西南部,全镇面积94.22平方公里,1.7万人口,辖22个行政村,其中13个山区村,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十分合适种茶。大港头镇海拔在90~1 000m,土地资源丰富,适宜各种茶树品种的栽种,是莲都区的茶叶强镇,现有茶园面积1 000hm2,占莲都区总面积的33%。2010年全镇茶叶产量达367.7t,产值3 766万元。该镇的毛田村自1993年开始发展茶叶以来,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该村海拔270m左右,全村68户(290多人),茶园总面积100hm2,且70%的茶园已进入盛产期。该村现有香茶加工厂4家,制扁茶机100多台,茶青交易市场1个;茶叶年产值500万元,户均7.5万元。茶叶富了一个村。
在大港头镇,茶树品种也形成了合理化的格局,以毛田村为中心周围张山、山回村、石桥村,海拔在250~350m之间,山地土壤深有机质含量高,春季气温回升早,十分适宜早茶生产。现已建成了1个以毛田村为中心,以栽培乌牛早品种为特色,面积333.33hm2的早茶生产区,所产早茶“早生优质、高香持久、浓厚鲜爽”,远近闻名,一般在2月中旬上市,是浙江省的最早茶之一。早茶优势显得尤为突出。通过科学引导,使全区早茶生产形成规模,充分发挥其优势,较大幅度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
据大港头镇农业办公室资料,该镇目前尚有1 333.33 hm2的山地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有66.67hm2的低产果园需进行改造。到“十二五”期末,该镇茶叶面积将扩大到1 600hm2,形成莲都区的茶叶强镇。
与大港头相邻的碧湖平原,在大港头茶叶的辐射带动下,茶叶生产发展优势明显,其土地资源也十分丰富,目前仍有数百公顷的溪边圩地很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如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可形成沿江茶叶带。依托大港头,茶叶交易方便且信息灵通,必将会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5.2 水果乡
太平乡规划为水果乡。太平乡地处莲都区北部,乡驻地距市区14公里,距双溪镇10公里。全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丽雅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从乡域中部通过,交通便利,是莲都区最大的水果之乡。全乡总面积65.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有农户4 826户,人口约1.4万。通过20多年的发展,太平乡的水果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了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乡水果总面积1 584.2hm2,年总产量2.95万t,产值近5 000万元。目前该乡种植的果品结构比较合理,优质品种覆盖率高,通过品种结构调整,压缩了中晚熟温州蜜柑的面积,发展早熟、特早熟温州蜜柑、桠柑和瓯柑等优质的柑橘品种;九坑桃发展迎庆桃、江南一号、新川中岛、燕红等优质品种,形成较好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结构,辅之以梨、葡萄、枇杷、李、杨梅等水果,形成从5~9月陆续上市的精品水果群。该乡还建立了17个绿色无公害水果基地,面积达200多hm2;培育了一批果品运销大户,有较高的果品商品化处理水平;建立了初级的果品批发市场,以方便果农销售果品。现今,该乡果农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目前全乡已建立了1个农业龙头企业和2个水果专业合作社。太平乡发展水果生产优势十分突出。
据调查,太平乡现仍有2 000hm2山地有待开发利用,海拔在100~500m之间。太平乡所产的太平蜜橘和九坑桃在国内市场上十分抢手,果农的收益也很可观。可引导果农进行高接换种以及改造老果园,发展种植市场畅销的水果新品种。
5.3 果茶并举及其它产业发展的乡镇
莲都区的丽新、高溪、黄村、双黄乡镇原有的茶果业皆有一定的历史和规模,但没有明显的特色,所以应让这些地方茶果并举。根据当地农民的耕作习惯和自然条件,适当发展果茶生产,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将低产果园改果为茶,提高经济效益。
6 莲都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6.1 出台茶果产业扶持政策
6.1.1 茶产业扶持政策
莲都区政府2010年初出台了莲都区茶产业扶持政策,即:新发展7.5hm2以上规模茶园每亩补助300元;并将出台对老果园改果为茶的给予每亩补助250元,新育亩良种茶苗每亩补助500元;通过1个有机茶认证给予2万元补助;茶厂优化改造通过验收的给予1万~2万元的补助;购置茶叶机械给予一定的补助;对茶叶发展重点乡镇,政府给5万~10万元的奖励。近几年来,莲都区财政每年拨出80万~100万元用于促进茶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大大地激发了工作人员和茶农、茶企业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该区茶产业的发展。
6.1.2果产业扶持政策
为促进水果品种优化,大力发展优质瓯柑生产,加快莲都区柑橘品种结构的调整和老果园的改造,提高柑橘经济效益,莲都区政府将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一是对连片新发展1.3hm2以上瓯柑基地的(含联户开发),每亩补助100元;二是对一次性新发展3.33hm2以上瓯柑(不需连片)的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每亩补助150元;三是对购置无病毒育苗设施方面给予一定补助。
6.2 促进果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6.2.1 推动茶叶产业发展的措施
6.2.1.1进一步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
一是引进新型适用茶叶机械。合理配置和引进新型适用名优茶机械。二是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培训等方式,摸索出一套适合莲都区实际的机制名茶技术加以推广。三是优化和完善培训机制,提高莲都区茶农机制名茶技术和水平,实现名茶加工机械化。四是推广茶叶的机剪、机采技术,有效解决采摘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6.2.1.2改善加工环境,提高加工水平
建立样板化茶叶加工企业。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筹资方式,重点改建2座上规模、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同时,采取适当激励措施,分批分期引导全区茶叶加工厂进行无公害改造,以后每年改造5座茶厂,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完成莲都区的茶厂优化改造。
6.2.1.3实施良种工程,发挥早茶优势
通过对全区现有品种和省主管部门推荐发展的无性系良种进行比较试验,优选出适合莲都区发展的当家良种龙井43、乌牛早和丽早香,因地制宜地发展乌牛早、安吉白茶。按引导和茶农自愿选用结合的原则来发展新茶园,优化莲都区茶叶良种结构。
6.2.1.4科学生产,避免春茶冻害
一是合理布局茶树品种,根据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避开早春低温冻害。二是开展一些科学的防冻措施,在低温来临之前进行人工预防,从而达到防冻抗冻的目的。
6.2.1.5实施品牌战略
由政府组建一个茶叶产业协会牵头,统一对外宣传,统一推出一个品牌,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共同全力打造,通过内建基地、外拓市场、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使茶叶从原料到加工、销售形成产业化体系,做大做强莲都区的有机茶品牌,从而不断推动莲都区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6.2.2促进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发展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在调整结构、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基础上,唱响品牌,提高效益,走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6.2.2.1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要引导各类果品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转变经营机制,采取合同契约和技术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通过发放生产扶持资金、保护价收购产品、吸收农民入股分红、利润返还、为果农提供优质服务等多种途径,使龙头企业真正与基地果农结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6.2.2.2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市场信息准确及时与否,是直接关系到果品能否顺利销售实现高效益经营的关键。为改变当前信息建设滞后的现状,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当成为信息调节和引导的主体,担当起市场调研,预测及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发布的主要职责,为果农产品的流通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6.2.2.3建设绿色名牌果品基地
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创立有机生态农业栽培模式,建设绿色精品生产基地,使莲都区的果业生产走上优质、安全、健康、符合国际贸易标准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