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杭州设立国家级茶叶拍卖交易中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2-04-01孙传成张玉富
孙传成 张玉富 郑 斌
1 茶叶出口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具有千年的制茶历史,产茶区东起台湾,西至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海南岛榆林,北到山东省荣城,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直辖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2010年全国产茶137万吨,占全球茶叶总产量的33.69%。2010年国内消费茶叶107万吨,出口30.2万吨。其中出口绿茶26万吨,占世界绿茶贸易总量36万吨的75%,继续处于全球绿茶出口贸易领军地位。绿茶更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农特产品。在中西部地区,生产茶叶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我国茶叶流通体制变革以后,茶产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出口茶贸易领域,一些共性问题亟需思考和解决,具体表现如下:
1.1 茶叶交易方式落后,难以与国际市场接轨
我国的茶叶出口贸易依然沿用“一对一”的交易模式,这种缺乏交易透明度、信息交流梗阻、买家掌握主动、信誉难以保证的原始交易方式,使生产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销售活动陷入被动。而在国际市场上,世界重要产茶国都建有专业茶叶拍卖市场,70%的茶叶出口通过拍卖成交,实行“一对多”的交易模式。如世界第一大茶叶出口国印度,75%的茶叶通过国内七大拍卖市场以拍卖的形式出口;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茶叶拍卖中心几乎垄断了全国的茶叶贸易,年拍卖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肯尼亚的蒙巴萨茶叶拍卖中心每年交易的茶叶量占肯尼亚全国茶叶产量的70%左右。
1.2 行业管理无处着力,企业共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出口茶的生产和销售实现市场化经营后,企业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政府委托行业协会、商会进行指导管理。但由于缺乏组织有力、制度规范、开放透明的公共平台,茶产业组织机构对茶企的共性问题无法着力解决,行业组织的权威性受到挑战,政府对行业的政策性管理难以快速有效传递,进而也影响了行业发展。
1.3 标准缺失,低价倾销,食品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心痛
被国际市场宠爱,有东方“绿明珠”、“黑珍珠”美誉的眉茶和珠茶,在计划经济时期,历经几代茶叶外贸工作者的耕耘,建立了一整套贸易标准和与之配套的出口茶加工工艺操作技术规范,并被外商所接受。但目前各口岸、各茶叶出口企业各自为政,互相压价,依靠牺牲质量的低价倾销来赢取订单。这种火中取栗,鼠目寸光的经营方式导致了行业内无法回避的二大问题:
一是牺牲质量换取低价,恶性竞争,无视行业组织和纪律,导致行业整体利益外溢。茶企受损,最终传导到产业链的末端,茶农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回报。
二是出口茶叶的食品安全成为管理者的心痛。出口茶基本按照实物样交易,产品等级标准的缺失不仅诱发贸易摩擦,而且由于商检、海关部门无法对每个企业每一批次的出口茶在卫生指标、理化指标上监管到位,而使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被通报,进而影响其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1.4 茶企内耗,具有绝对优势的绿茶出口定价权和贸易话语权拱手让人
垄断性的商品获取高额卖价的可能性更大,在价格谈判中越有主动权。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绿茶在出口中痛失价格话语权。其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分散,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出口茶叶的产品标准形同虚设。结果企业间相互压价,无形之中把定价权拱手相让。
另一现实的情况是:虽身为产茶大国和出口大国,世界茶业的规则却不是由我们来主导。近年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茶叶出口贸易形势愈发严峻。为此,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首个针对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国家标准——《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还专门成立了茶叶质量标准委员会,各地也相应地加大了监管力度。但由于缺乏一个集中、透明、独立、可控的监管平台,在国际上难有说服力,还不被发达国家所认可。
1.5 出口茶价格难以体现茶叶价值
近十年来,在宽松的国际货币政策环境下,国际市场的商品价格大幅上扬,但中国出口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不涨反跌,就是在国内市场也难以和内销茶保持同步上涨。据有关部门统计,内销市场的茶叶销售价格,从2001年的1.83万元/吨到2009年5万元/吨,十年间上涨了173%。而出口茶市场价格同期仅上涨66.5%。从人民币对外升值来看,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从“8”时代步入了“6”时代。这让茶叶出口的些许辉煌成为历史的记忆,汇兑损失风险成为茶叶出口企业的心痛。再从人民币国内贬值的角度来看,200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38%,意味着人民币在国内商业活动的货币购买力下降。
综上所述,2000年以来出口茶叶的价格实际是在下降!占全球贸易量75%的垄断性产品,绿茶商品价值没有得到真实体现,没有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1.6 出口茶企业如履薄冰,制约行业健康发展
茶叶出口体制转变以来,部分出口茶叶生产企业因不适应新的市场体制而关停并转。能够生存下来的茶叶企业,也因茶叶出口环境的连年恶化、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而举步艰难。一些茶叶出口企业不得不跳出主业搞副业,搞好副业补主业,以开发房地产、参与金融衍生品贸易来获得喘息的机会。
根据对浙江、安徽、湖南等茶叶生产大省的调查,目前出口茶生产企业的经营利润基本在3%左右,有的甚至因为融资成本的提高而被蚕食了仅有利润。2009年浙江省某出口茶生产骨干企业,年销售额2亿多,但利润却只有区区100万。这些企业是茶叶出口行业的中坚骨干,上游承受着国际买家的挤压,下游连接着千家万户的茶农,如果它们的生存环境继续恶化,必将制约行业健康发展。政府应该为这些企业提供符合国际惯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经营平台,以取得合理的回报,从而发挥其行业骨干企业的优势,为三农服务。
1.7 缺乏高端市场和大流通的环境,企业经营风险增大
印度、斯里兰卡这些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的茶叶加工和贸易集中在一些大企业和大财团手中,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并通过拍卖市场有序成交出口。实行会员制、代理制、保证金制交易,保证了产品质量和资金安全,保证了买卖双方合同的履约。而我国的茶叶骨干企业经营形式落后,企业难以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量增长后的风险无法有效转移,一旦出现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就会有破灭之虞。缺乏订单农业、没有中远期合同的保障,无法拓展产融结合,将给企业的发展产生阻碍,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农业要走大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2 建立国家级茶叶拍卖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茶叶行业经营和管理存在的上述困难,如何加以解决,从而提高我国茶业尤其是出口茶发展的整体水平,是摆在政府茶叶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我们认为在茶叶种植、加工生产、销售整个供应链中,销售环节是最易操作的,也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我国必须建立一个高效、透明、公正的销售平台,对整个产业进行规范、指导、调控。同时为避免同行内耗,行业组织应该统筹考虑,做到全国一盘棋。在不违反WTO“公平、透明、竞争”的原则下组建国家级茶叶拍卖交易服务中心已是行业所需,企业所盼,也是顺势而生。通过政府的“有形之手”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市场化手段组织全国出口骨干企业作为交易平台的成员单位,实现会员制、代理制交易,使茶叶出口贸易规范竞争,有序经营,从而促使茶产业走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其次,筹建中国国际茶叶拍卖交易服务中心,须由国家商务部层面组织实施,促使行业企业增强凝聚力,在这个充分竞争的舞台上以同一标准来规范约束企业,并由中心发布“中国绿茶交易指数”,在“国际价格俱乐部”中以同一个声音发出中国的最强音,重新获得茶叶出口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并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绿茶出口大国应有的尊重。相反,如果各地继续各自为政,实在难以握紧拳头一致对外,只能是事倍功半。事实也证明,一些省份的地方政府和企业也都曾开设茶叶拍卖交易机构,但最后都因为行业的不协同而铩羽而归。
茶叶出口贸易的买卖双方主体是企业,但在实施过程中将涉及到商品检验检疫、海关的监管、外汇结算等多个部门的联动,只有全国一盘棋,出口茶集中交易、全程监管、实行第三方质量检验,从而有效形成茶叶食品安全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使中国的茶叶发展更能得到国际消费市场的认可和接受。
总之,建设一家全国性的以出口茶交易为主的国家级茶叶交易平台,是顺应国际化茶叶贸易的需要,是重新确立绿茶出口大国应有地位的需要,是国家茶叶行业有序管理的需要,更是规模企业实现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准确传递茶叶市场信息,为茶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过程的信息服务,使茶产业得以健康有序发展。
3 浙江杭州是设立国家级茶叶拍卖交易中心的首选地
通过对比筛选,我们认为浙江杭州是设立国家级茶叶拍卖交易中心的首选地,理由如下:
3.1 浙江茶叶产业基础雄厚
浙江是产茶大省。根据2010年统计,全省茶园面积270万亩,占全国茶园面积10%;茶产量近17万吨,占全国的15%;产值近90亿元,占全国的30%左右,其中,名优茶产量6.5万吨,产值近80亿元;全省有机茶认证面积达17万亩,占全国的60%以上。全省拥有名优茶加工机械24万台,大宗茶的机采面积达到50%,名优茶中除少量龙井茶以常规手工方法炒制外,其余的名优茶以机制加工为主,机制率达98%。
近几年来,通过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培育区域茶叶主导产品,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造就了龙井茶、珠茶、蒸青茶等若干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主导产品。西湖龙井享誉全球,全省十大名茶中的安吉白茶、开化龙顶、大佛龙井也已在全国市场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同时,政府通过品牌推广工程、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茶树良种化工程、茶叶机采机制化工程,积极推动了浙江茶叶产业的发展。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茶叶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各类专业合作社近200多家。
浙江也是绿茶贸易大省。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数浙江,真实体现了浙江绿茶的地位。2010年,浙江出口茶叶15.52万吨,产值3.94亿美元,两项指标分占全国的51.3%和50.24%。其中绿茶出口量14.77万吨,出口额3.65亿美元,分占全国的63.08%和64.35%。除本省茶叶货源外,浙江每年还需从外省调入4万多吨出口茶货源。是名副其实的绿茶加工、出口中心。
3.2 浙江杭州是全国茶叶科教经济文化中心
浙江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就在浙江湖州完成。多家国家级的茶叶机构设在杭州,其中国家级的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坐落于西湖茶乡;国家级的两大科研机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茶叶研究院均设置在杭州;享有“东方剑桥”美誉的百年名校浙江大学拥有全国唯一的茶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第一家本科层次的茶文化专业也落户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茶叶学会也在杭州;国际茶叶标准化组织(SC8)在中国唯一的秘书处也设立在杭州。
杭州每年全球性的茶事活动频繁,如商务部批准的“国际茶业大会”二次在杭召开,并将永久落户杭州。杭州的茶馆业更是发达,产值及影响力在全国位居前列,据统计,年产值达10亿元。杭州已经成为业内公认的“中国茶都”,是我国名副其实的茶叶科教经济文化中心。
3.3 浙江茶叶专业市场基础坚实、区位优势显著
作为茶叶大省的浙江省,长期以来顺应茶叶市场发展的需要,产地型的有形专业市场发育早、发展快。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浙江省积极调整茶产业结构,名优茶产业迅猛发展,为茶叶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全省现有茶叶市场130多家,较有影响的有新昌名茶城、松阳浙南茶叶市场、淳安千岛湖茶叶交易市场、西湖茶叶市场、余杭江南茶叶市场、安吉茶叶市场、开化龙顶名茶市场、遂昌龙谷茶叶市场等。茶叶批发市场已成为茶叶流通的主要渠道。据统计,浙江省2011年各类茶叶交易市场茶叶交易量达11万吨,交易额88亿元。其中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年均交易量在5万吨,交易额达17.8亿元。
随着茶产业的东移,浙江茶叶市场逐渐成为了全国茶叶交易的集散地。杭州位于东南沿海,与中国东部三大物流港口城市上海、宁波、舟山群岛新区同位于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便捷的交通及特殊的茶产业地位,为杭州成为茶叶流通集散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流基础和产品基础。
3.4 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茶叶拍卖交易开始起步
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工商总局等都同意在杭州建立中国国际茶叶拍卖交易服务公司。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叶拍卖中心的建设,赵洪祝书记等省领导多次批示,省发改委、省政府咨询委做了项目的专题论证,省政府专题会议落实了市场建设用地,明确拍卖市场定位和功能,确定由省供销社承办。浙江省供销社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茶叶经营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茶叶交易流通经验,同时对茶叶拍卖市场研究多年。省供销社领导分头带队调研,尤其是对印度、肯尼亚、日本等国的茶叶拍卖市场进行了考察,对市场运行规则、价格形成、制度建设、监督机制、标准化建设等内容作了进一步探究,基本掌握了拍卖交易的运行机制,为茶叶拍卖中心设立打下了基础。
2009年9月,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组织全国茶叶和农业经济领域(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商务部贸研院市场服务研究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的专家,召开可行性论证会,支持在杭州建立中国国际茶叶拍卖交易服务中心。2009年10月,国内4家茶叶行业组织(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向商务部呈文表示赞同在杭州建立中国国际茶叶拍卖交易服务中心。此外,通过对重点产销区的走访和座谈,得到了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和经销商的积极响应。
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12月16日开始拍卖试运行,参加首场拍卖会的竞价人有来自多个国家的外商及国内茶叶企业。2011年4月举办西湖龙井茶拍卖会,开始尝试内销名茶拍卖。通过拍卖试运行,对茶叶交易价格的走向起到了指导作用,对茶农增收、消费者节支也起到桥梁作用,并进一步积累了运营经验。
3.5 浙江在新经济浪潮中具有比较优势和先发效应
近年来,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以移动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网络经济模式在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杭州迅速崛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杭州互联网经济凭借在技术、人才、信息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先发效应,目前已成为国内网络经济发展高地。涌现了阿里巴巴、淘宝网、支付宝、生意宝等为代表的国内领先的专业提供B2B、B2C交易平台及交易结算服务的网络科技公司。“天堂硅谷”成为杭州市的一张新名片。2008年,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TOP100中有31家杭州企业入选。2009年,根据杭州市信息化办公室年底公布的数据,全国3000多家领域电子商务平台中有1/6落户杭州,位居全国第一。这其中不乏像中国名茶网、中国茶叶贸易网、拓华科技这样立足杭州,围绕茶叶这一绿色行业,试图开发独立的茶叶网络交易平台的企业。浓郁的网商文化氛围、显著的集群效应、宽松的发展环境为茶叶拍卖中心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同时并举,引领茶叶交易方式的信息化转变,接轨国际市场提供了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和储备。
综上所述,就当今中国而言,浙江杭州是设立国家级茶叶拍卖中心的最佳选择。国家级的茶叶拍卖中心落户杭州有利于借助浙江良好的茶产业基础和发达的市场体系及独特的的区位优势,通过创新交易模式、引入高端服务业态、搭建公平交易服务平台造福全国茶农,把中国茶叶更好更快地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