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绢螟与黄杨绢野螟关联研究初报
2012-04-01李卫东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201400
李卫东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1400)
瞿高霞 (上海市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上海 202171)
朱玉华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1400)
邹 治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201400)
刘 峰 (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淮安 223200)
瓜绢螟与黄杨绢野螟关联研究初报
李卫东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1400)
瞿高霞 (上海市光明种业有限公司,上海 202171)
朱玉华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 201400)
邹 治 (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农业服务中心,上海 201400)
刘 峰 (江苏省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淮安 223200)
瓜绢螟(DiaphaniaindicaSaunders)和黄杨绢野螟(D.perspectalisWalker)同属中国绢野螟属害虫,成虫形态极为相似,常有相混淆的现象发生。基于现有文献,结合观察研究,从成虫形态特征、寄主与危害、分布与发生代次等3个方面进行了关联研究。
瓜绢螟(DiaphaniaindicaSaunders);黄杨绢野螟(D.perspectalisWalker);测报
瓜绢螟(DiaphaniaindicaSaunders)和黄杨绢野螟(D.perspectalisWalker)同属鳞翅目蛾亚科螟蛾科中国绢野螟属(Diaphania)害虫,在蔬菜测报灯和园林测报灯下这2种害虫成虫常相伴出现,由于蔬菜测报和园林测报部门之间交流甚少,2种害虫的成虫在同一病虫图鉴或图谱书籍中同时记载的尚未查见,有关文献资料文字描述它们的成虫形态特征极为相似,在实践工作中常有混淆的情况发生。虽然前人对瓜绢螟和黄杨绢野螟分别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不同文献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描述存在较大差异,更鲜有二者的关联研究。笔者采用现有文献,结合室内外饲养观察、蔬菜园林测报部门测报原始数据进行了瓜绢螟与黄杨绢野螟的关联研究。
1 成虫形态特征
1.1 形态特征相似处
成虫体色白色带丝绢般闪光,头、胸褐色,腹部白色,触角褐色,线形;下唇须下侧白色,上部褐色;胸部领片及翅基片深褐色;前翅前缘及外缘各有1条褐色宽带,翅面其余部分为白色半透明,闪金属紫光,后翅外缘有1条褐色宽带,前、后翅缘毛黑褐色;腹部腹板白色,雄蛾腹部可见腹节8节,翅缰1根,雌蛾腹部可见腹节7节,翅缰2根,足上的毛色多为白色。
1.2 形态特征相异处
(1)瓜绢螟成虫 体长11~15mm,翅展22~26mm,前翅前缘褐色宽带里内侧不平滑成波状,前翅顶角前翅前缘与前翅外缘褐色宽带相交,前翅顶角翅面为三角形,前后翅平展翅钩相钩时,前翅外缘臀角与后翅外缘顶角相连处的褐色宽带向内凸出加宽,前翅外缘褐色宽带与后翅外缘褐色宽带成一弧状。吕佩珂等[1]研究认为第7、8腹节深褐色,范红伟等[2]则报道为腹部背面第5、6节黑褐色,笔者发现雄蛾腹部背板第6、7节褐色,雌蛾腹部背板第5、6节褐色,其余各节腹部背板为白色,腹末两侧各有一束黄褐色鳞毛丛。
(2)黄杨绢野螟成虫 体长19~26mm,翅展33~49mm,前翅前缘褐色宽带里内侧相对平滑,前翅前缘褐色宽带上有2个白斑,在前翅前缘距翅基2/3处有一小白斑(需仔细观察才可见),另一个在前翅顶角前翅前缘与前翅外缘相交的内侧有一弯曲成新月形的白斑,前后翅平展翅钩相钩时,前翅外缘褐色宽带与后翅外缘褐色宽带平滑成一线,腹部背板各节为白色,腹末端被黑褐色鳞毛,雄蛾腹部末端有黑褐色尾毛丛,雌蛾腹部较粗壮,无尾毛丛。另据潘盛波等[3]研究,黄杨绢野螟成虫有全黑个体和正常翅斑变化的个体,正常个体的翅斑变化主要为前翅后缘有与前缘、外缘同色的宽条纹,足上的毛几乎都是深褐色,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现全黑个体,仅见过1次正常翅斑变化的个体。
1.3 成虫习性
瓜绢螟和黄杨绢野螟成虫均白天潜伏隐蔽处,傍晚活动,有趋光性,实践中常利用成虫趋光性作为测报手段。但对趋光性的强弱上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表述,吕佩珂等[1]、司升云等[4]认为瓜绢螟有较强的趋光性,李惠明[5~6]、范红伟等[2]认为瓜绢螟趋光性弱,吕佩珂等[1]认为黄杨绢野螟成虫趋光性不强,王永明等[7]、佘德松等[8]认为黄杨绢野螟成虫有较强的趋光性。
2 寄主与危害
2.1 幼虫形态特征
(1)瓜绢螟幼虫 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3~26mm,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胸腹部草绿色,亚背线呈两条较宽的乳白色纵带,幼虫进入前蛹期时,老熟幼虫的亚背线消失,在卷叶内作一白色薄茧化蛹气门黑色,气门黑色。
(2)黄杨绢野螟幼虫 老熟时体长42~60mm,头宽3.7~4.5mm;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中、后胸背面各有1对黑褐色圆锥形瘤突。腹部各节背面各有2对黑褐色瘤突,前一对圆锥形,较接近;后一对横椭圆形,较远离。各节体侧也各有1个黑褐色圆形瘤突,各瘤突上均有刚毛着生;胴部黄绿色,背线绿色,亚背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2.2 幼虫危害寄主
前人对瓜绢螟和黄杨绢野螟幼虫危害的寄主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部分研究差异较大。对瓜绢螟大多报道主要危害苦瓜、节瓜、黄瓜、冬瓜、丝瓜、西瓜、佛手瓜等葫芦科作物。另有报道危害番茄、茄子、马铃薯等茄科作物[2,5-6],常春腾、木槿、大叶黄杨、冬葵[1,9]、长春花、梧桐、梓树、桦树、桑树等[1]。笔者通过15种不同寄主室内外饲养,结果表明瓜绢螟幼虫能够在苦瓜、节瓜、黄瓜、冬瓜、丝瓜、西瓜、佛手瓜等葫芦科作物上危害并完成整个世代,不能危害番茄、马铃薯、常春腾、木槿、大叶黄杨、冬葵、长春花、梧桐、桑树,室内饲养偶见2头瓜绢螟幼虫取食茄子叶片,但不能完成1个虫龄的发育,因此笔者认为瓜绢螟幼虫只危害葫芦科植物。室外饲养及田间调查瓜绢螟幼龄幼虫群居叶背啃食叶肉,呈灰白色。3龄后分散危害,吐丝将叶或嫩梢缀合,匿居其中取食,使叶片出现穿孔或缺刻,严重时叶肉被吃光,仅剩叶脉。幼虫也咬食嫩茎和果蒂,造成无头蔓或幼瓜脱落,在植株生长后期,幼虫常啃食瓜的表皮或蛀入瓜内危害,使之失去商品价值。
黄杨绢野螟幼虫大多认为主要危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小叶黄杨、大叶黄杨、朝鲜黄杨等黄杨科植物,其中又以瓜子黄杨和雀舌黄杨受害最重。但也有危害冬青[1]、卫矛和九里香[7]的研究报道。笔者仅对瓜子黄杨、小叶黄杨和雀舌黄杨进行了饲养观察,证明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瓜子黄杨、小叶黄杨和雀舌黄杨等黄杨科植物。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吐丝缀叶结巢,取食叶片、嫩梢,尤喜危害新梢嫩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整株树叶被食殆尽,树冠上仅剩丝网、残叶和碎片。
3 分布与发生代次
3.1 分布
吕佩珂等[1]认为瓜绢螟北起辽宁,南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东临滨海;司升云等[4]认为瓜绢螟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区。据佘德松,冯福娟等[8]研究黄杨绢野螟国内分布北限稍过黄河,最北分布河北石家庄,陕西镇巴、青海西宁,南至海南及广东、云南(丽江),东面滨海,西向自四川、云南继续西展,至西藏的察隅;其他文献报道黄杨绢野螟国内分布大致一致。
3.2 发生代次
文献虽然认为因地域不同而有差异,总体来说由北往南黄杨绢野螟的年发生世代数逐渐增加,但关于越冬和本地的年发生世代数各地研究报道相互矛盾。
瓜绢螟浙江年发生2代[1],浙江庆元[10]、景宁[11]年发生6代,广东年发生6代,福建三明市[12]发生时段春西瓜以6~7月份(第2~3代)、秋西瓜8~9月份(第4代)为主,江西年发生5代、广东发生5~6代,河南驿城区[13]年发生5代,长江以南年发生4~6代[2],上海年发生5代[5],江苏大丰年发生2代[14]。笔者通过室内外(大棚田间、田外)饲养结果表明,上海当年越冬蛹至翌年6月底不能正常羽化,结合浙江杭州、上海、江苏大丰的虫情测报原始资料,上海蔬菜瓜绢螟测报10多年来春节后成虫始见期数据显示为5月份;笔者经过2a的研究调查,结果为瓜绢螟越冬代始见成虫实际为黄杨绢野螟成虫,认为上海瓜绢螟属于外来迁入性害虫,迁入代成虫6月底7月上旬始见,7月中旬成峰,上海年发生4代,第4代随当年气候成双峰型,第1峰正常发育,10月上中旬羽化迁出,第2峰发育参差不齐,部分断断续续羽化直至11月上旬,部分以蛹留在田间,不能正常越冬。
黄杨绢野螟在山东临沂地区年发生3代,以1~2龄幼虫在寄主梢部嫩叶吐丝缀合结茧越冬[15];上海地区年发生3~4代,以第4代2~3龄幼虫越冬[16];四川南充年发生5代,以3龄幼虫越冬[17];河北保定年发生2代,以3龄幼虫越冬[18];贵州贵阳不完全3代,以幼虫在植株上吐丝结茧越冬[19];在陕西年发生3代,以幼虫在植株上吐丝结茧越冬[20];安徽阜阳每年发生4代,以3龄左右幼虫吐丝缀两叶成苞,在苞内结茧越冬[21];江西省吉安年发生3代,以3~4龄幼虫在寄主上结茧越冬[22];广西桂林每年发生5代,以老熟幼虫在叶苞茧内越冬[23]。在浙江省也有人做了研究,台州年发生3代,以2龄幼虫在寄主2张叶片构成的巢内越冬[24];松阳年发生4代(局部个体年发生1~3代),以幼虫缀合叶片成巢越冬[25];丽水年发生1~5代,以各代3~4龄幼虫缀叶结薄茧在枝条上越冬等[8]。虽然关于越冬幼虫的龄数各地报道略有不同,但总的来说黄杨绢野螟各地均以幼虫越冬,年发生世代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笔者研究认为黄杨绢野螟上海地区年发生3代,以2~3龄幼虫在寄主植物叶片粘结而成的虫苞内越冬。翌年3月主要是越冬幼虫出苞危害,5月出现第一代成虫。成虫白天隐藏,傍晚活动产卵,有趋光性,卵成块状产于叶片背面。
4 小结
瓜绢螟属寡食性害虫,只危害葫芦科植物,尤其喜害黄瓜、丝瓜、冬瓜,分布北限为黄河以南,但瓜绢螟分布北限和越冬北限仍需研究和验证;黄杨绢野螟常危害黄杨科植物耐热耐寒的常绿树种,基本遍布中国南北,但黄杨绢野螟是否随黄杨科植物分布而延伸至东北,是否能危害冬青、卫矛及园林上冬青、卫矛的植物分类等尚需共同研究。
[1]吕佩珂,苏慧兰,段半锁,等.中国花卉病虫原色图鉴[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1:437-438,487-488.
[2]范红伟,黄丹枫.西瓜、甜瓜安全生产实用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7-240.
[3]潘盛波,罗庆怀,龙见坤,等.贵州发现黄杨绢野螟黑化个体及正常个体翅斑变化的初步观察[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212-213.
[4]司升云,周利琳,望 勇,等.瓜绢螟的识别与防治[J].长江蔬菜,2007,48(6):13.
[5]李惠明.蔬菜病虫害防治实用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85-386.
[6]李惠明.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调查规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69-270.
[7]王永明.九里香新害虫——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4):161-169.
[8]佘德松,冯福娟.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6):47-50、59.
[9]张润志.瓜绢野螟(DiaphaniaindicaSaunders)[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1):224.
[10]黄承县,姚 文,周晓飞.瓜绢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7s):75-77.
[11]陈方景,陈 斌.浙江景宁县瓜绢螟的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瓜菜,2010,(3):44-45.
[12]吴敏荣,廖祥林,施振奋,等.西瓜瓜绢螟的发生危害与防治[J].福建农业科技,2002,(1):38-39.
[13]高宇冉,张新玲,本丽娟.瓜绢螟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2009,(11):18-19.
[14]姜春义.苏北沿海地区瓜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x):85-85.
[15]杨怀光,李吉振,郝为全,等.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1992,(2):56-58.[16]唐 曼.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测定及在防治上应用[J].昆虫知识,1993,(6):350-353.
[17]彭以坤,田志茹.城市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5):448-452.
[18]李俊英.黄杨绢野螟的观察研究[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4,(3):229-231.
[19]汪廉敏.黄杨绢野螟的为害及防治[J].植物保护,1988,(1):19-20.
[20]房爵君,惠彦文.黄杨绢野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1998,(1):29-32.
[21]赵凤枝。张 娟.段 钰,等.黄杨绢野螟研究初报[J].林业科技开发,1999,(6):35-36.
[22]徐海莲,粱作相.黄杨绢野螟的生活史及其防治简报[J].江西植保.2001,(1):17-19
[23]黄家德,黎天山.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J].广西植保。2001,14,(3):10-11.
[24]徐森富.黄杨绢野螟的发生情况调查与防治初探[J].广西园艺,2005,(4):31-32.
[25]陈汉林,高樟贵,周健敏,等.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研究[J].江西植保,2005,28,(1):1-4.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1.002
S433.4
A
1673-1409(2012)01-S005-03
2011-12-15
李卫东(1971-),男,江苏大丰人,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指导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