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与跨越:新旧产业间技术升级路径研究

2012-03-31郭晓丹何文韬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利基传统产业战略性

郭晓丹 何文韬

一、引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肩负着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任务。具体来看,一方面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并将在很长时间内仍是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工业增长的核心力量。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原材料和大宗商品价格的节节上涨,传统产业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值扭曲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在逐步丧失。同时,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微笑曲线”的底部,中国传统产业在付出巨大的资源、人力代价满足世界需求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价值增值。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美国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重新崛起,这一领域的技术、市场竞争将不断加剧。面对这一世界经济和技术竞争新形势,我国不但要转变传统产业发展方式,升级改造落后技术,还要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推动力。那么,这一推动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何种途径能够实现传统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研究表明,促进技术创新,实现新旧产业间技术融合和跨越式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根据是否有技术范式转变以及技术轨迹是否发生跃迁,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和突变两种形式。遵循原有技术轨迹的渐进式技术演化按照技术生命周期规律,从技术萌芽走向技术衰退。当达到技术成长极限时,就会在原有技术基础之上出现新的技术构思,诞生新兴技术代替“衰老”技术,从而实现新旧产业技术之间的自然承接。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技术成长阶段的逾越,是产业自身的平稳升级发展过程。然而,技术创新活动自身特点决定了它并非都会按照技术成长规律循循渐进,时有发生的技术突破会带来全新的技术范式和产业技术轨迹的跃迁,从而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这就使得传统产业跨越了若干发展阶段,在更高的层次上以全新的产业形式发展演进。

根据上述理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活动中不但具有渐进式的技术融合还有突变式的技术跨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传统产业作为基础,许多新兴产业部门例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都是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技术改造和融合。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的重大任务又决定了该产业的技术创新要以根本性创新为主。它需要颠覆原有产业中日渐衰亡的技术路径,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因此,需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点,从全新研究视角重新梳理传统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路径,从而为新旧产业转型提出适合的技术创新引导思路。

二、新旧产业间技术升级的理论探讨

(一)技术周期说:技术成长规律作用下的新旧产业融合

从产业演进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是单个产业的调整升级,还是新旧产业的融合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的作用。可以说,技术进步及其推广应用始终是产业演进的重要动力和关键点。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研究产业演进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Abemathy和Utterback提出的产业创新动态过程模型,即A-u模型和Kuzznets、Duiym提出的技术演进的生命周期理论,即s曲线理论。A-u模型认为,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的创新类型和创新频率不同,并且产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流动阶段、过渡阶段和稳定阶段。产业发展早期的流动阶段企业创新的焦点在产品创新;随着企业技术的积累和主导设计的出现,产业发展进入过渡阶段,创新焦点从产品创新转向工艺创新;当产业进入稳定阶段时,创新又以渐进性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为主。A-u模型反映了多数产业成长的创新分布规律,也构成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基础。而s曲线理论反映了某一技术单元沿着技术轨迹呈现出s形的发展过程。该理论认为技术在初始阶段增长十分缓慢,但是越过技术轨迹的阀值以后会出现技术的迅速成长,表现出技术轨迹指标的迅速提高。但当技术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后,只能进行一些渐进的技术变革,技术随时间缓慢增长。

那么如何利用A-u模型、s曲线理论等技术成长规律来描述新旧产业间的融合发展过程?按照技术的演进特点,产业内的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表现出旧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和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这种产品生命周期的演进叠加就构成了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由初级发展水平到主导技术的技术更替带来产品的升级换代,最终促成产业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可以总结出产业的成长是通过技术更迭作用于产品生命周期上实现的。

按照技术成长规律,技术从萌芽期,经过成长、成熟期最终走向饱和或衰退期。当一项技术接近成长极限时,就会在该项技术基础上出现全新的技术构思,诞生新兴技术来取代原有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技术的成长过程是不可跨越的,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性积累式的演化过程。这种“技术无飞跃”的演化特点带来传统产业长期的平稳的升级发展,新旧产业之间没有明显的间断式的产业跨越和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颠覆性的变革。具体来看,新旧产业间的渐进融合在一些基础性的传统产业中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钢铁、机械制造业等产业。在机械制造业中由于技术的进步,数控机床、大型锻压设备的运用使得产业中出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但是该新兴产业并没有脱离传统机械制造业本身。因此,技术阶段性积累式的成长规律带来新旧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渐进融合。它是一些基础性传统产业高级化的主要形式。该种新旧产业融合特点可概括到图l所示。

(二)技术间断说:突破性技术创新下的新旧产业技术跨越

与上述理论不同,并非所有产业都会依照技术渐进演化的轨迹发展,根据产业技术特点,产业中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会带来新旧产业间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使得技术进步转到一个全新的或新兴的知识领域,并且出现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新的技术范式,产业也会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开始新一轮的演化发展,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

突破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可以用技术间断(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y)理论来概括。该理论认为技术并不是一直持续性的发展,当一种技术接近或还远离其技术极限时,市场上就出现另一种或另几种相互竞争的新技术。在技术间断发生之前,产业内的企业都沿着固定的技术轨迹前进,企业规模、竞争力以及所占市场份额发生缓慢且平稳变化,整个产业市场结构基本维持稳定。但当技术间断发生时,市场均衡状态被打破,这带来产业内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产业内原有企业的既有优势和能力在新兴技术面前失去作用;另一方面产业出现新的企业进入高潮,大量新企业进入该产业寻找市场机会。所以技术间断式发展颠覆了原产业的平衡稳定局面,所有的企业又站在了统一的起跑线上,产业演进发展迎来了全面新生。如此这样的产业跳跃式演进带来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彻底变革,完全摒弃了传统产业逐渐衰败的技术范式和路径,带来传统产业的强劲复苏。这种产业演进方式在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新能源产业的出现在未来对传统石化能源产业的替代等。

(三)技术利基说:利基演化与产业技术路径转变

产业技术是由众多相关技术所构成的一个体系,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它决定着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潜力。随着该体系的动态演化,其中必定会出现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丧失增长动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衰退部分。因此,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等措施来引导技术路径转变,淘汰落后技术培育新兴技术。而产业中技术利基的出现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创建新兴技术孵化空间提供了可靠保障。

利基在经济学研究中最早是指可盈利的市场空白,之后随着对社会技术体系研究的深入,利基概念被用来描述由政府通过政策措施建立起“保护性空间”,再联合各方市场参与者在该空间内培育能够带来社会技术体系转变的新兴技术运用市场领域。而技术利基的出现是由于产业发展遇到了市场停顿和技术瓶颈,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找到新旧技术体系之间的结合点,通过技术实验和培育孵化得到新技术并实现产业技术路径的转变。通常来讲,同一产业中能够成为技术利基的新兴技术是产业主流技术中的某些关键的技术补充成份,随着技术发展,产业技术体系中的利基会演化成为众多较为独立的技术体系和产业的关键性技术。如能源行业中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开发的节能环保技术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技术体系和节能环保产业。这种发展变化带来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产品的多元化和丰富化。由技术利基演化而来的众多技术扩宽了原产业的产品空间,细分,出现更多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是实现新旧产业之间的跨越式发展或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技术利基并非凭空出现,它来自原有产业发展的技术积累和外来技术的引进。这两方面的结合带来产业技术范式的更新和技术路径的转变,从而实现新旧产业之间的跨越式发展。而较为独立技术体系也会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由技术利基带来新旧产业跨越式发展和产品的丰富化如图3所示。

三、渐进式的新旧产业技术融合路径

从技术角度来探讨产业升级问题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起点。Rosenberg将技术融合定义为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于相同的一套生产技术从而使得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联系紧密。而新旧产业融合是同一产业内的不同门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川。这一动态过程以技术融合为核心,以促进新技术范式向传统产业渗透、扩散为手段,进而扩大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最终导致新旧产业融合。

按照产业技术变迁特点,渐进式的技术融合实质上是对传统产业的常规技术进行改造。而用于这类改造的技术是以目前已确立的技术范式为导向的,而且是针对传统产品制造服务的专门技术。这种技术融合方式带来传统产业旧有落后技术的更新和淘汰,逐渐焕发出产业成长的新活力。

(一)传统产业的技术投入、成果积累与创新瓶颈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状况决定了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不能脱离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传统产业支撑着我国经济,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经济增长率的源泉。因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充分利用传统业的技术、人才和市场等积淀,这对于具有渐进式技术融合特点的产业部门来说更是如此。

从传统产业科技人才储备和科研机构建设情况来看,2000--2009年这10年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人员由138万增加到250万左右,数量翻了近一番。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也由2000年的4.8%增加到2009年的5.1%,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产业发展具有明显提高。此外,传统产业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创办的研发科研机构数量也在2003年后呈持续性增长趋势,10年间由6000多家发展到近10000家。这些研发机构为企业获得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时也成为企业、科研院所相互联系的关键纽带。

从传统产业技术研发经费筹集方面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筹集量巨大,从2000年的92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近6000亿元。其中,企业自身投入是科技经费的主要来源,并逐年增加,而来自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经费在10年间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改变。技术研发活动具有资金需求量大,投资时间长,但是成功率低的特点,唯有充足的资金供应才保障技术研发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科技成果。我国传统产业中的石化、制造和纺织等产业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成为世界的“加工厂”离不开对科技活动的大力投入所取得的技术积累。

创新技术的获得一方面依靠自主研发,另一方面来自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世界各国纷纷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和技术专利保护,因此,只有获得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发展新兴产业技术的主动权。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在传统产业发展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首先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总结并积累产业发展经验,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我国传统产业技术经费支出中,技术改造经费占有很大比重,并逐年上涨。2006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其中2009年到2011年国务院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连续三年安排200亿元以贴息的方式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如此大强度的技术改造投入一方面促进了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另一方面有助于传统产业获得新的技术积累。同时,随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近10年来大中型工业企业购买国内技术支出始终高于消化吸收支出,但是技术引进仍是我国企业技术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相应的经费支出基本维持在每年400亿元左右。

能够反映传统产业技术积累水平最为直接的指标——发明专利拥有量在10间取得显著增长,由2000年的6394件增加到2009年的60000件左右,翻了近十番。这说明传统产业通过人员、资金、设备等投入技术研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它所取得的技术成果也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的坚实后盾。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产业在技术人才储备、科研机构设立、技术活动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拥有数量等产业技术投入和产出方面已具有一定规模,并使得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然而,“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传统产业仍处在完善和发展当中,制造业整体自主研发设计能力薄弱,先进制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低,关键核心技术被国外厂商垄断,自主研发取得的核心技术少。据统计,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以上,而发达国家的依存度在0%以下。另外,2008年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27.1%和13.2%,而当年国外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85%和79.1%,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比重偏低的状况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从全球价值链分布来看,我国传统产业以“贴牌生产”、“组装代工”等处于微笑曲线低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为主,难以获得高的收益分配。另外,随着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利润面临被进一步稀释的威胁,产业升级压力巨大。因此,需要在传统产业技术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突破产业技术创新瓶颈,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的新的驱动力。

(二)遵循原有技术轨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形成过程

遵循原有技术轨道的新旧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间具有较强结构转换能力的技术和互补性单元结构之间的互动。从原有技术轨道发展而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视为是整个单一产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系统中具有不同功能的产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决定着产业系统的功能效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改变原有产业系统要素的组合方式,以使其趋于更为合理和完善,从而达到新的更加完备的功能和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协调,产业之间的聚合质量也越高。以技术融合方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调发展,对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行升级和技术改造是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新旧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国家工业化的深入,也是追赶世界新兴技术和知识经济步伐的重要举措。因此,实现新旧产业融合的参与主体是某一产业领域的一群单位,它包括该产业下的企业、政府部门、科技机构以及中介机构(金融和服务机构)。

企业是实现新旧产业融合的实践者,它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激励下从事技术研发。这类企业有三种类型:一是产业内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它具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长远规划,能对产业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大连起重重工集团作为我国主要的重型机械加工制造企业,它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设厂生产和研发风电装备是在传统机械制造业基础上向新能源和新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延伸。二是具有技术知识优势的新兴企业通过对原有技术体系的更新寻求产业新的增长点,这在信息技术产业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云计算产业就是在原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硬件生产企业如中兴、华为等以及网络信息服务企业如新浪、搜狐等新兴企业推动发展起来的。三是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它们虽然实力薄弱,但是有强大而灵活的创新能力,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政府部门的高瞻远瞩以及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把握比单纯进行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政府部门根据本国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联合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实现新旧产业融合。而科研机构又是产业技术创新源泉,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企业的创新活动越来越离不开科研机构所提供的新知识和人才保障。中介机构是连接知识流动各个关节的重要纽带,它为产业发展、技术扩散、资源配置提供资金支持、沟通渠道和咨询建议。因此,按照原有技术轨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各方参与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共同努力。

我国工业化现阶段,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关系,没有传统产业作为基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所,在提升传统产业过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需要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有所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好新旧产业融合发展时机,即利用传统产业转型高峰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峰期的新旧产业耦合发展阶段这一良好契机实现新旧产业融合。按照原有产业技术轨迹在传统企业中引入高技术形成复合型技术,使企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根据融合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融合模式:一是技术融合型,在生产阶段,用高技术设备替代原有关键设备,并更新工艺。例如在传统制造企业中利用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等实现生产技术提升,向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在产品阶段,用高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含量的提升。例如在节能环保产业中利用煤气化技术生产清洁煤,提高煤炭燃烧效率并减少污染物排放。二是技术转移型,传统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技术生产传统产品,同时也投入人力、资金、高技术项目等生产要素生产高技术产品,从而提高高技术在企业技术结构中的比重,加速企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的过渡。按照高技术和传统技术在企业技术结构中的比重,有些产业部门中发生技术的部分转移,例如在传统汽车制造业中发展电动汽车。有些产业部门逐渐全部转变成高技术产品,例如新材料技术的成熟伴随着传统材料制造业的萎缩。

新旧产业技术融合无论采取技术融合模式还是技术转移模式都是在原有技术轨迹上实现的产业技术链的整合,并最终实现新旧产业间知识、技术、信息、产品等的更新以及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这个过程离不开各方市场参与者以及各类组织机构的有机结合。通过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技术知识以及市场实现的良好产业培育氛围和环境,最终使得整个社会产业技术体系得以转变和升级。

整个遵循原有技术轨道的新旧产业技术融合机制可总结到图4所示。

四、突变式的新旧产业技术跨越路径

突变式的技术跨越是一种根本上不连续的技术创新或技术革命,它使用新的技术规范所决定的新的技术路径去替代、转换原有技术范式所决定的旧的技术路径,形成用新的物质技术和来自于自然科学的新的原理去解决一定技术问题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产业技术跨越不是局部的、辅助系统的技术突破,而是强调由核心技术跨越带动整个产业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所以,产业技术跨越的最终目的不是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性发展,而是由点带面的实现产业整体跨越。

(一)技术轨道跃迁与新旧产业技术跨越

产业技术轨道是由技术选择方法、核心技术路线、产品主导设计模式、产品和工艺技术标准、技术整合方式惯性以及主流的制造流程等要素有机构成的。科技进步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产业技术轨道的跃迁,促进新兴产业的诞生,例如,计算机产业由晶体管发展成为集成电路,结合光纤网络技术促使信息技术产业诞生;制造业加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催生高端制造业的发展等。因此,一种技术轨道的形成,始终围绕着技术进步和新兴科技要素的出现。这同时也说明产业技术轨道是建立在一定的技术积累之上的。当某个产业专门化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主导产品设计规范,所有进入该产业的企业进行产品开发都必须遵循这一技术轨道。此外,也只有那些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主导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技术规范才能称之为产业技术轨道,它促使企业批量化生产符合规范要求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的扩张和转换。

当一个产业中发生如下三方面重大变化,将带来技术轨道的跃迁从而实现新旧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首先,作为产业技术基础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将促进产业技术轨道的跃迁。随着产业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将为工艺创新、制造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提供新思路。而技术攻关能够突破产业技术创新瓶颈,使得产业主导设计和核心技术体系发生根本性转变,产业技术轨道跃迁到一个新高度,实现新旧产业的变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电动汽车的诞生时间比汽油汽车还早,但是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型动力电池研发也仅仅是最近五年的事情。电动汽车产业的出现就是随着动力电池的技术突破而发展起来的。其次,产业内主导企业技术轨道发生跃迁,将影响整个产业技术轨道,甚至使得新旧产业技术轨道发生更替。按照产业经济学理论,一个产业市场可以是由几个大型企业主导的,这几个主导型企业技术轨道发生跳跃式变化将引起整个产业技术转轨。产业垄断性越高,少数企业引发产业技术轨道转变的可能性越大。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初期这种少数企业垄断产业市场的现象还较为少见,但是随着产业发展,一些掌握关键性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业技术轨道的走向。最后,市场需求变化迫使产业技术轨道发生转变。这种需求的变化可能来自消费者偏好变化的推动作用或是技术更新导致产品更新的拉动作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力提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引起对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关注而加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技术轨道的形成。

另外,实现技术轨道的跃迁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克服原有技术轨道的刚性和巨大的转换成本。在多数产业中,一旦形成了技术轨道,在一定时期内技术积累未实现“质变”、技术创新未实现根本性突破将很难改变原有技术轨道。同时,由于企业的技术研发惯性和锁定效应,在位企业难有积极性去改变技术轨道。所以,只有取得技术水平上的突破性进展才能促使技术轨道的跃迁。此外

在技术轨道转变过程中放弃原有技术轨道会给在位企业带来市场份额损失、原有设备闲置损失和更新设备支出、培训人员支出等。给新进入企业带来人员招聘培训、购买新设备、开拓市场、组建营销网络等一系列成本支出。当技术轨道转变所带来的“净收益”大于“转换成本”时才会促使在位企业采用新技术,吸引新企业进入该产业市场。从传统产业技术轨道转变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轨道投入大、风险高,在此情况下调整收益一成本之间的差距除了市场发挥选择性作用外还需政府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和引导,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轨道的确立。

(二)技术利基演化与全新产业技术范式发展

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时序性概念,也是相对概念。今天的传统产业是历史上的新兴产业,而当前的新兴产业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产业。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产业演化发展是不断向着高层次产业生态位的阶梯型演变过程。该生态位也称为利基,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产业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资源进行自身发展的环境空间。该环境空间主要由政府发起建立,联合各类市场参与者形成一个支持性网络,在受到保护的空间里通过技术实验和学习培育创新性技术。在技术利基内部,技术演化同样遵循“S曲线”路径,一方面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另一方面技术利基内部各因素与环境要素随时间匹配互动不断变化。这种不断调整的利基与环境适应度以及技术利基本身的扩张和跃迁共同形成产业自身的发展演化。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如产业政策重心转移、科学技术进步等或者是原有技术利基中的技术已成熟甚至衰退,就会发生技术利基漂移现象,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技术利基跨越环境边界在新的产业政策、技术体系、资源配置框架培育全新技术范式,推进产业升级到一个更高层次。此外,在同一产业演进中,技术利基的更迭持续时间长短不同。在产业初期由通过技术利基培育的新兴技术范式发展潜力大,存继时间长,但是当产业遇见环境突变,产业技术利基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技术范式不断有更新,带动整个产业演进步伐加快。所以,产业演化过程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速率不均匀、跳跃和短暂停滞交替发生,以“间断性均衡”为特征不断跃迁产业发展层次。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是较为典型的通过技术利基培育实现新旧能源产业演进的例子。在能源利用史上石化能源已经统治近一个多世纪,在这期间它推动着人类社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石化能源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一方面储量有限,已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积极探索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兴绿色能源获取方式。其中生物质能源以其原料丰富、再生性强、变废为宝、不争粮、不争地的优点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解决生态问题、缓解能源危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新兴能源发展领域。我国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一方面在技术上拥有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另一方面能源储量巨大。这个两方面优势条件构成了一个有发展前景的利基,并得到政府高度重视。从2004年起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培育和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在“十二五规划”中更是将生物质能源发展作为重点培育产业。在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努力下,我国以研发出多项生物质能技术转化产品如生物油、液体燃料、生物柴油等。如此以来,生物质能源技术范式的逐渐成熟将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在替代原有石化能源产业的基础上使得传统能源产业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五、结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利益,技术创新培育作为产业发展周期的起点,其路径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要认清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并不完全依赖于全新的技术,可能是间断式的技术突变对原有产业平衡的打破,完全摒弃了传统产业逐渐衰败的技术范式和路径,比如新能源技术对石油能源的替代;也可能是既有技术经过适用性的创新改进,在传统产业基础上拓展出更加广阔的产业领域,比如超临界高端装备的制造。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成长过程中并非独立并行,而是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新旧产业间技术的不断融合与跨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重要模式。

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技术升级路径应该如何选择?取决于技术范式是否转变以及技术轨迹是否发生跃迁。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七大重点领域间,在主导技术范式的成熟度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依据新产品数量、产品成本降低程度以及在位企业数量等的变化趋势,至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技术线路不清晰,主导技术范式尚未形成的阶段;节能环保与生物产业则已经聚合了相对明确的技术范式,部分实现了技术跃迁;而其余的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则处于两种阶段之间。因而,在技术跨越与技术融合路径的选择上,首先需要承认技术升级是一个连续性与间断性并存的过程,其次要依据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领域技术发展水平和阶段的理解,选择渐进式还是突变式的创新模式,是新旧产业技术的自然承接,还是若干发展阶段的迅速跨越。这一点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的指向和领域确定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耀辉,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演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森谷正规,日美欧技术开发之战:国际技术比较研究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3]Nyberg,A,Rozelle,s.Accelerating Chinas Rural Transformation[M]World Bank,1999.

[4]Ricklefs,RE,The Economy of Nature[M].WH Fmeman and Company,2008.

[5]韩顺法,李向民,基于产业融合的产业类型演变及划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66—75,

[6]Ames,E,Rosenberg,N.Changing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Industrial Growth[J].Economic Journal,1963,(73):13—31.

[7]厉无畏,王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杨全山)

猜你喜欢

利基传统产业战略性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Universal公司成功的关键:利基产品创新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
专家开方:传统产业创新互动做强做大
天下
传统产业
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浅谈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