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2-03-31侯丽琼
侯丽琼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产生与成就
1981年1 月,在“青年要上学、干部要文凭、国家要人才”的时代要求下,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报告,标志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高教自考)这一新型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的正式诞生。
在20世纪80年代,高教自考的作用主要是给被十年动乱耽误的一代人提供补偿教育的机会;90年代则是为未能进入高校学习的高中毕业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进入21世纪后,它又成为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平台。自学考试自诞生以来,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尤其是弱势人群,提供了公正平等的机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据统计,高教自考制度建立30年来,学历教育部分累计考生人数5579万人(不计重复),参加考试达2.17亿人次;累计报考科次约5.09亿;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050余万人;非学历教育累计参加考试5739万人次,约有2000万人获得各类证书。
高等教育自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制度。多年来,由于高教自考实行严格的学分制,时间灵活,无学制的限制,深受在职学员的青睐。另外,由于自学考试中,教育考试管理部门严肃考风考纪,真正做到了宽进严出,学历也深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在高教自考的发展过程中,普通高校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参与自学考试助学工作,构筑起与社会交流、沟通的平台,探索出了一条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新路子。普通高校开展助学的目的和作用,就是扬自学之长,补自学之短,将自学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自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强自考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自学考试教育质量。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教自考也受到冲击,日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2 当前高教自考存在的问题
2.1 各地发展的不均衡
由于高教自考不如普通高考那样受重视,各地对自考的态度也不一致,从而导致自考在各地的发展状况也大相径庭。例如,在重庆的大多数区县,一年的四次自考都可以开考;而某些地方则做不到。陕西省咸阳地区考试院曾在一次会议上坦言:该区每年由于考生的数量关系,将自考分成了大自考和小自考,4月和10月为大自考,下属的各个区县都设有考点;而1月和7月为小自考,其下属区县由于考生数量少,无法单独设立考点,只有咸阳市才设考点。
2.2 师资配置不合理,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自考的生源无法固定,因此自考助学单位相应的教师配备就没有固定来源,其中有在读研究生、退休教师,还有许多其它学校的兼职教师。他们中的许多人就是以挣钱为唯一目的,不可能拿出足够精力去思考如何进行自考教学,只是照搬全日制教学的模式,无法针对自考学习和自考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外,即使是高校自己的教师来参与教学,由于没有纳入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管理,也只能是任课教师的副业,因此对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就全凭教师的良心和责任心了。
2.3 教学资源分配不充分,正常教学秩序受干扰
一是没有固定教室资源,上课四处游击。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后,各高校虽然将学校的教学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建,但是扩建的幅度赶不上扩招的幅度,教室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自考学生的教学只好见缝插针,一旦遇到学校有一定规模的活动或考试,就只能为此让路而停课。
二是学生宿舍缺乏,无法吸引外地考生。现在各高校的学生宿舍,通过改造和新建,住宿条件较之以往大为改善,但是通常都是用于解决全日制学生的需要。对于成教自考学生而言,往往只能是“望楼兴叹”。而且,由于管理上的困难,高校一般都不会安排成教自考学生和普通全日制学生混合住宿。因此,成教自考学生的住宿大多安排在学校的空置用房里,不但条件差,而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有家长送子女来学校,看过学生宿舍后感言:“你们的学生宿舍还不如我家的猪圈”。
2.4 教学功利化明显,忽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多数自考助学单位的教学都是以应对考试为目的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就只关心考试的范围,而助学单位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也仅仅是以自考通过率为唯一的标准。在考试的环节上,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通常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头等大事来关心。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根本不会主动提及,学生也很少主动去学习。助学单位对学生课余生活的管理,大多限于不出事就行了,而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本不会投入太多精力。
2.5 考试的功利化,弱化了学生实践培养
作为自考重要环节的课程实践,往往遭到忽视。目前国内自学考试命题,从总体看仍然是以考查考生理论知识为主。从内容来看,许多试卷用来考查学生知识记忆的部分都超过60%的分值;从题型来看,在命题阅卷上很少有灵活性,许多试卷的客观性试题占总分比例不超过60%。这种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考生只要死记硬背就能通过,但实际上并不利于引导考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另外,理工科主考院校由于实验资源紧张,实验性的课程无法给考生全面开设,导致考生无法清楚地了解实验仪器和掌握实验技能。至于运转费用较高的大型综合实验课,那就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了。
2.6 就业前景不理想
由于部分企业对自考学历的偏见,以及自考考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有限性,加之助学单位缺乏就业指导等因素,造成自考学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不高,总体情况不理想。
2.7 无法享受国家的助学政策
由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属于计划外招生,他们在助学单位不能享受全日制学生所具有的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政策,同时也没有医疗保障,因此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考生,能否坚持完成学业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2.8 自考办处于边缘化地位
由于各主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本科全日制的教学实践工作,大多数人认为办自考是不务正业,仅仅把自考作为创收的副业。在大多数主考院校日常的运行中,自考办不但享受不到政策的倾斜,甚至还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更有的高校排斥自考教育,在考生申请学位的过程中,要求加试一些该校自己规定的课程,增加了自考学生的毕业难度。
3 解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3.1 完善高教自考的相关法律法规
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办好高教自考指导和管理工作,并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高教自考实践中去,以保障高教自考在全国各地能顺利公平地进行下去。此外,还需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适时地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证高教自考工作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
3.2 适当刺激高等院校的办学积极性
高等院校领导对自考助学的态度,往往可以决定该校自考学生的规模。一般而言,高校领导如果积极支持自考助学工作,那么学校就会在教学资源、经费划拨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从而提高自考办的办事效率和办事积极性,以至于提高办学水平,最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3.3 加快高教自考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
3.3.1 从专业设置上加以改革
从专业设置上看,高教自考更加重视文科专业,轻视理工科专业。从目前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来看,文、法、财、经管类专业较多;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对较少。而且,专业设置上过分重视理论型专业,应用型专业较少。因此,要实现高教自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从专业设置上加以改革,增加应用型专业,适应社会要求,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3.2 争取专业教学与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对接
目前,高教自考已经对国家承认学历的课程进行了认可,并且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可以对相应的自考课程进行免试。但是目前我国尚有许多执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还不能在自学考试中得到相应免试。建议对国家级的执业资格免试进行调研,力争也纳入认可的范围。
3.3.3 加强行业职前培训与自考学历教育的合作
由于普通全日制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考落榜学生已经不能为高教自考、成人高等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和远程网络教育提供足够的生源。针对这种形势,成人教育可与社会上的某些行业进行联合,为其进行一些职前培训工作,以拓展高教自考的教育功能和生源市场。
3.3.4 高等院校的自考办应主动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
高等院校的自考办多数都与学校教务处剥离,在教学的运行中由于是独立运行,往往与其它相关部门缺乏有效配合,常常是在孤军奋战。另外,许多高校教师工作量的考评,只是和普通全日制挂钩,而承担的成教和自考教学工作,往往被当作副业来对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乏相应的动力。如果能够将教师在成教和自考中的教学工作也纳入全校教师工作量的考评,那么自考教育的课堂或许将会更加精彩。
3.3.5 重新审视高教自考目标的定位
高教自考不但应当关注高教自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要重视学生的继续教育和学习,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3.3.6 加强高教自考管理工作
首先应该强化和提升高教自考工作人员的素养,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其次应当加强高教自考学生的学籍和成绩考试管理。此外,要重视考风建设,严格考场的考试纪律。实现教考分离,促进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创建良好的考试环境。
3.3.7 成立高教自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各高校和办学单位应建立专门为高教自考学生服务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 代静亚,王中华.近30年我国高教自考的问题、成绩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30-31.
[2] 柳博,向冠春.加强实践性环节考核 促进自考多元化评价[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16):70-72.
[3] 唐尧.浅析加强高教自考学生的人文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下):147-148.
[4] 吴铭.关于自考毕业生就业难的分析和探讨[J].高校招生:理念研究,201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