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2012-03-31蓝善康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教育

蓝善康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从深层次上讲,生命教育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探寻生命之真,培植生命意识,追求生命意义,高扬生命情怀,获得生命价值的活动。受教育者能够从教育活动中获得对生命的深刻认知,成为掌握生命的主体,在与内部自我以及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和谐与共,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和境界,实现生命价值,获得身心灵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结合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生命教育的两个视角

1.1 身心灵角度的生命教育

从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来看,生命教育就是要解放人的身体和灵魂,将人从物化的社会中解救出来,从而获得更多对生命的自主权。当然,这种自主权并非意味着人可以对自己的生命任意处置。如果个人对自己的生命任意处置,恰恰是对生命的践踏,是对自我的漠视,而不是使用自主权。因为生命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前提,生命的终结也就意味着其他一切的终结。

从另一个角度说,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由真、善、美构成),生命的这两个构成层面是相辅相成的。自然生命如果不复存在,也就意味着医学意义上的生命死亡,那么精神生命及其他一切即告终结;而人如果缺乏精神生命,充其量也就是一具躯壳,或行尸走肉,也会走向生命的末路。因而,生命教育需要达成受教育者的身(躯体,自我)、心(心理,本我)、灵(精神,超我)三个层面的和谐与统一,求得整体的健康与灵性的成长。

生命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灵的统一与健康,其内涵就在于:通过生命教育,在第一个层次上,受教育者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生命科学拥有基本的常识,并发现了自我的生命存在,在对周围世界的关系处理中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对自我生命存在有着认同感,善于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第二个层次上,受教育者发现了本真的我,并能妥善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冲突,善于利用心理学知识对自我情绪进行良性调适,挖掘积极心态,抑制不良心态,达到心态的平稳与内心的和谐;在第三个层次上,受教育者已经突破了自我与本我的束缚,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本质,把握了生命的真谛,而着力于追求生命境界的提升和价值的实现。生命教育中身心灵的健康、统一与和谐,实际上是三者共同运作的结果,而并非按部就班地一层一层递进而达成。可以说,身心灵的健康发展使得生命教育满足了个体发展的需求。

1.2 全人视阈下的生命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理想,在当今时代它已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上升为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从教育学意义上而言,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完整的生命,注重生命各方面品质的协调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总是处于各种矛盾之中,认识人的全面发展,关键还在于把握各类矛盾和关系之中的必要张力。

人不同于动物,其中之一就在于其具有精神和灵魂。一者,人既要生活、生存,又要活得有意义;人既是世俗的物质存在,又是高贵的精神存在。人的物质生活必然赋有精神生活的意蕴,精神生活引导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二者,人类既具有对科学精神之真的追求,也有着对于道德精神之善、审美精神之美的极致想往。三者,人类作为存在物,既受着自然法则之约束;又独具理性灵魂,有着自由的秉性,能为自己立法,人类深处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四者,人既是自我的个体,具有内在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又是社会人,必须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具有社会性。五者,人生活在现实中,不能脱离现实,需要适应现实、内化现实,同时又具有崇高的追求,表现出生命的超越性。

因而,全人视域下的生命教育,不能止步于对人的自然生命的探索,而应关注人类精神和灵魂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世界中的自卫与拯救,打破培养“政治人”、“社会人”的一元化价值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追求。应坚持身体与精神的平衡、人格与学养的平衡、认知与情感的平衡、个体与群体的平衡,从而达到人生的美满圆融,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天人物我的和谐。

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2.1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

在哲学上,主体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指的是对客体具有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人,主体是客体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以大学生及从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育者为主体,师生作为主体共同融入到生命教育的课堂,才能转变教育方式和理念,将应景式的救急教育转化为润物无声的日常教育,将被动教育转化为自觉教育。由此,形成生命教育时时处处入脑入心、生命之花在大学校园璀璨瞩目的良好成效,实现大学生生命教育全员化、日常化、生活化、系统化和长效化。此外,还可以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树立其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体悟生命、激扬生命的信念和追求,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满。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体,包括受教育的大学生和施教的教师。在这种双主体中,大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接受者,也是教育活动后效果的体现者,因而,大学生在其中充当了主角的角色。而教师作为施教者,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而其自身也是生命教育的受体,因为在教育活动的前期备课、课堂施教、课后评测中,教师无不处于生命教育的熏染之中。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教师自身受到了生命教育的真诚感染,才能将这种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生命教育的成果。

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活动中,时时要尊重大学生这一主角的主体性,结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现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教育的课堂。使他们怀着兴趣与渴望,了解有关生命的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践行生命教育的理念与思想,达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谐。

2.2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一者,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社会地位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发展,青春期生理发育走向成熟,大学生的心理活动比较活跃,心理现象丰富多彩,思想也走向成熟,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同时,自尊心增强,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也较为强烈。二者,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其内心充满多种矛盾,心理和思想都处于不稳定状态,较易受外界影响,也容易受到自身内部因素左右。三者,当代中国大学生多数是在高考指挥棒下成长起来的,升入大学后又面临就业压力,同时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经济、舆论、期待等方面的影响。总而言之,由于上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既存在躁动和迷惘的一面,也存在激情和奋发的一面。因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亮点,克服负面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将能极大地助推他们的成长。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不能把“生命教育”局限在“关于人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这一范围,而应该从高等教育“培养人”这一本质规定性入手,把生命教育与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起来。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就包含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生命关系、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大学生能够了解生命的过程,参悟生死,对生命有着清醒的思考,精神逐渐丰满强大;能够探寻生命的本质,以人为本,在关怀自身和他人、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中,获得人性的健康发展;能够追求生命的价值,用对生命意义的无限追求来弥补自然生命的有限,在实践中创造价值,获得灵与肉的统一;能够珍惜生命之存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生命,用务实的精神创造有价值的生命;以积极的态度把握生命,以开拓进取的态度迎接生命的挑战,领悟生命的真谛,体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能够加强生命的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整合知情意行,发扬“慎独”精神,不断提高生命修养的自觉性;提升生命的境界,培养超越生命意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从而实现生命的辉煌。

3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念

3.1 以人为本的主题理念

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春秋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就说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种人本思想在儒家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如“仁者爱人”、“天地之性,人为贵”等,还表现为政治上的民本思想。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自文艺复兴以来经过逐步演化,形成了人本主义思潮,其在反对中世纪的封建专制以及宗教神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对人的论述中,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尽管以人为本的理念由来已久,但这一词语往往被烙上了阶级或时代的烙印。即使在物质高度发展的当代,人性之本并未得到全面的彰显。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使得物质日盛,而人的精神性灵日减。人为物所挟制、为商品所奴化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人类表面上摆脱了专制与神权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自主,而实际上又陷入了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的束缚中,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当幸福与欢乐离人们的视线渐行渐远时,以人为本这一理念的提出和实行,并非无中生有,杞人忧天。

以人为本作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题理念,就是指一切教育活动要切合大学生的个体与群体实际,以大学生的人性健康发展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动力和依据,重视大学生作为“人”的根本价值,尊重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作为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引导其认识自身作为群体一员的社会性,肯定其价值存在,增强其为家庭、为他人、为社会创造崇高价值的责任意识,着眼其发展,发挥其潜能,激发其智慧,教育其珍惜有限的生命,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生命的光彩和意义。在整个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堂(包括课堂融入)中,应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特性,肯定其价值存在,并按照个体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一个模型,更不能把大学变成生产流水线或职业培训所。

3.2 全人视阈的育人理念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学科专业也越来越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困难,“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在各行各业比比皆是,教育也难以幸免。大学生自从进入校园开始,就已在专业选择上出现了分水岭。其文理分科将大学生划分进了不同的校园学科环境中,即便是同为理工科,专业与专业之间也容易出现“语言障碍”(专业中共同语言较少)乃至“交流障碍”(专业间交流产生困难)等情况。专业分化、细化的优势毋庸赘言,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它导致大学生过早地将视野局限在自身专业上,不能更多地涉猎其他专业,甚而把专业选择与未来就业划上等号,这势必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和完善。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文学科越来越边缘化,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其人文精神为目标的人文教育,也在一场场科技革命中被阉割了。其结果就是,当科技和物质财富空前发展之时,而道德滑坡和人文精神失落却日渐加剧。德国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因此发出感叹:“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由于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教育亦表现出功利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取向,表现出唯科学教育、唯理性教育的倾向。教育脱离了其自身和生命的本真意义,而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这已成为教育界积重难返的问题。高等教育的这种不良倾向,极易导致大学生对生命产生迷惘,失却人生目标和精神寄托,理想和信念出现脱轨等问题。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撤除学科之间的屏障,将生命教育融入、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各学科领域,引导理工科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情怀。使他们在了解自然之真时感受自然之美,在探析社会之真时发现社会之善;也要引导文科学生乐于了解和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增强自己的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神,将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感知力结合起来,增强自身的生命意识。总而言之,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通过灵活、独特的方式,开拓大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其对自我生命和其他生命不断探寻的兴趣,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起来,使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激活生命的活力,感知生命的律动,高扬生命的激情,从而在教育上筑成关怀生命、保护生命的铜墙铁壁。

3.3 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

台湾较早从事生命教育的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整合行动力,从而最终达到“全人”的教育。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核心指向,就是要在外部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在内部达到自我内在的和谐。

大学生生命教育应秉持构建和谐的核心理念,为大学生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这种和谐,就包括内部的和谐——即自我内在的和谐,以及外部的和谐——包括和谐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育人环境等。这其中,首先要达到的是内在的和谐,这是整体和谐的前提。从内部而言,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于自己的所得所失淡定从容,虚极静笃,并努力完善自我;要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对自己既不放纵,也不苛求,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还要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抗挫折能力,面对生命中的无常和困境,调动积极的心理机制,将生命过程的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大学生内部心理的和谐,就是要为大学生建起一个美好的心灵家园,让光明之灯常亮心间。

大学生生命教育所要构建的外部和谐,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人”、“文化人”应具有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和幸福,及其喜怒哀乐、爱恨悲欢,都与他人、与社会密切相关;其良好的生活环境、优越的生活条件,都离不开大自然的豁达大方的给予。因而,生命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规则,培养其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其尊重和关爱其他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和谐意识。其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既尊重自我,又尊重他人,尊重其他生命;既悦纳自我,又悦纳他人;既肯定自我,又肯定他人;既满足自身需求,又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和谐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离不开大学生生命的和谐,离不开大学生对内在和谐及外部和谐的追求。在生命教育中,对构建和谐理念的不懈追求,将有利于大学生在生命和谐与生命价值的实现二者间获得双赢。

[1]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孙效智.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哲学杂志(台北),2001,(35).

[3]任倩.高校以人为本架构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J].美与时代(下半月),2011,(12).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