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2012-03-31朱七光李安周
朱七光,李安周
(陕西理工学院 管理系,陕西 汉中 723000)
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朱七光,李安周
(陕西理工学院 管理系,陕西 汉中 723000)
以生态、低碳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目标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正成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特殊区位与生态属性,使发展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成为必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的丰富经验与现实基础、以丰富的科教与智力资源作支撑以及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使实现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可能。未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农业建设模式应注意突出特色和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友好性,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诱发农业的经济功能,同时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通过强化政府的引导与媒体的宣传、强化金融支持与改革以及实施生态农业品牌化战略等,促进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
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品牌化战略
近10年来,中国经济出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联动现象,城市群的发展出现了新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中小城市依托大城市或核心城市迅速崛起,发展速度普遍快于大城市;内陆城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沿海城市,劳动力向中西部开始转移;区域城市发展速度快于单个城市发展的速度,城市间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形成一个网络状的城市群。尤为重要的是,以生态、低碳和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为目标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正成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追求。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以及成渝经济区的快速发展,正在兴起的以大秦岭为中心的生态城市群是一个非常好的区域发展战略。配合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两大规划,它既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保障,也是我国实现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秦岭涉及中国中西部的甘、陕、川、豫、鄂、渝等六省市,下辖西安、宝鸡等十余个地级市。这一城市群,不仅决定着中国中部最大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的未来生态,还将决定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如今,如何保护和利用大秦岭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正成为秦岭周边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正因为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特殊区位与生态属性,在国家新颁布的全国国土空间功能分区规划中,大秦岭区域很可能被划归为限制开发区域或禁止开发区域,这就对这一区域产业体系的建设带来了约束与挑战。于是农业,特别是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构造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本文将在探索大秦岭生态城市群构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可行性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力图从多个角度提出具体的构建对策。
一、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性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与平衡为前提,以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增值相协调的原则。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当地生态、区域优势及产品的比较优势,发展经济、环境效益高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农业生态化、产业化发展既不是单纯地追求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不是单纯地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是要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有机结合,实现农业高产、优质、低耗和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1]。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一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经济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定了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出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里,农业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它不仅仅以生态环境作为生产环境,还以一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所以说一旦农业的生态遭受到破坏,环境遭到污染,就会严重影响到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味注重经济指标,使得环境的脆弱性增强,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显著降低。甚至生态条件较好的农村与生态功能区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生态灾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难以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低碳、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道路,但又必须实行产业化运作模式,即生态农业产业化,以追求较高的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换句话说,就是应该建立符合区域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并构建相应的支撑平台。对于大秦岭生态城市群而言,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各项条件与资源禀赋。
二、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条件禀赋分析
(一)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
首先,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资源节约农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增强了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环境的承载能力,一方面减轻了农业对资源的需求压力,另一方面治理以前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环境新的破坏。第一,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区位和自然资源禀赋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丰富优质的自然资源保障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从而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有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反之,资源也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自然资源影响产业时空布局。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水资源及生物资源都非常丰富,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自然条件。第二,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大秦岭生态城市群正准备联合申报大秦岭生态经济区,将该区域的生态资源通过特定的产业体系转化为经济效益,发展生态文明。
其次,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发展生态农业具备较好的经验与现实基础。秦岭周边的城市,特别是陕西省内的几个主要城市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明首先就出现并发展于此,而且各自都建立了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并在政府的补偿及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下,取得了较好的农业经济及生态效益,积累了较好的发展经验,而且建立了一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通过现代金融工具来对冲农业的固有风险[3]。随着各地特色产业园区的兴建及对周围各大经济区的产业转移的承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同时,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投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的流通及信息化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这一切都为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的发展及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差异性禀赋分析
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差异性禀赋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第一,大秦岭生态城市群主体所在的陕西省关中地区具有丰富的科教与智力资源,是促进生态及两型农业发展的坚实支撑。第二,各个层面的制度创新也将为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农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主要体现为城乡统筹体制的创新来实现秦岭区域的包容性发展;农村公共产品建设与提供模式的创新,特别是该区域交通的改善,为秦岭区域承接环境友好的产业转移提供基础;大秦岭生态城市群所涉及的各个地市已经意识到要通过跨行政区域的行政合作来提升各自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的话语权。这些都为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分析
(一)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构建
1.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
如何发展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生态农业,主要有两个关键变量:其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其二,在产品产出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内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即农业产业体系的生态友好性。因此,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必须在借鉴其他区域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逐步地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并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和现代生态农业引领区[4];在大秦岭腹地城市可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建立若干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同时申请绿色认证与原产地环保而健康的形象。故而,要避免把生态农业建设成简单的循环经济模式,而应是立体化、差异化、生态化的农业产业及品牌共生体系,并尽量发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产业外部性与品牌外部性。同时,还要协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农民增收三个需求,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净化、投入节约化、产品安全健康化、环境优美化的终极目标,这是现代意义上的两型生态农业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实情。
2.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的功能定位
笔者认为,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农业建设模式应当在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两种倾向与功能:其一,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功能,把生态农业作为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基础性主导产业;其二,诱发农业的经济功能,即利用大秦岭区域秀美的田园风光和清新自然的环境大力发展各种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着重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社会及文化功能,构建多维的、立体性农业。因此,大秦岭生态农业产业化应当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同时兼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以促进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秦岭区域城市群的生态价值。
(二)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提升之策
1.强化政府的引导与媒体的宣传
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行政多中心化与分散化,决定了各种产业政策的利益博弈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各个省地市的行政中心必须树立合作意识与共赢的理念,根据各地农业的特色与所处的生态位,求同存异,共同开发好秦岭区域的生态农业资源。换句话说,政府应该做好如下几项工作:第一,设立大秦岭生态农业发展委员会,成员可以由政府官员、行业成员及专家学者构成,使之成为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最高权力机构与咨询机构;第二,定期举行大秦岭生态农业论坛与博览会,创建大秦岭生态农业品牌;第三,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中的某个中心城市为中心,建立生态农业引领示范区,并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创建并注册大秦岭生态、绿色农业品牌,而后利用品牌的外部效应及消费者的网络化,创建属于秦岭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品牌与独特的区域原产地形象。同时,大秦岭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合作机制。因此还亟需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合作交流机制,共享资源与信息,同时把生态农业产业建设列入大秦岭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除此之外,还必须要努力挖掘大秦岭的生态资源或历史文化等作为题材进行培育,提炼农业的原产地内涵,并加以保护,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多元化的媒体开展整合传播,提升秦岭生态农业产品及品牌在现代消费潮流中的知晓度与知名度,特别应注意多维的口碑或心碑效应。
2.加强对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
大秦岭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该区域恰恰因为国家的功能分区战略,使得经济发展落后,金融体系不健全。因此,首先应该加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对大秦岭生态城市群进行生态补偿,将其为国家所作的生态贡献转化为经济价值,然后将这些资金进一步用于生态农业的发展,确保对环境的友好、生态的平衡与资源的节约,如此良性循环;其次,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加强对企业的信用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金融意识,依法规范企业行为,积极协助金融机构落实金融债务,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调动金融部门的积极性,引导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只有强化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信任与合作,才能合力解决大秦岭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瓶颈问题;第三,要大力发展并规范民间金融。国有商业银行因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等因素不愿为农业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而土生土长的民间金融与丰富的民间资本,充分了解这些本土企业的信息,而且也与这些本土企业具有共同的利益与兴趣。因此,笔者建议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规范民间融资与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使民间融资行为可持续发展,并尽快成长为支持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但更为迫切的还是加强对民间融资机构的监管力度,引导民间金融与借贷走上正确的轨道与发展模式。
3.尽快实施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品牌化战略
当前,在消费者日益关注农产品及食品安全的大环境下,我国食品及农产品行业恰巧又暴露出诸多问题,使得消费者十分关注“从农户到餐桌”的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的安全与农业的生产环境与农业要素的投入具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各种要素和各个环节都能保证安全,那么农产品的安全性、生态性与绿色化就能得到保证。另外,各种食品危机的出现,消费者变得更加依赖可信任的品牌来进行农产品购买决策,但目前的农产品品牌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大多数的农业企业与区域缺乏品牌意识,甚至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并肆意破坏农业产品;二是市场上的品牌鱼目混珠,都不正统,存在侵害消费者的现象,使得消费者对部分农业品牌心有余悸。综上,秦岭区域得天独厚,具备发展生态农业的生态条件、气候要素与地理禀赋,而且可以将这些差异化的要素与消费者的需求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大秦岭生态农业品牌化打造,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实现企业、区域与消费者的共赢结果,促进秦岭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生态农业产业化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个环节与子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作。本文从大秦岭生态城市群的农业发展现状入手,透析了秦岭城市群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其次,对大秦岭城市群发展生态农业的要素与禀赋进行了规范分析;最后提出了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发展生态农业的形态、定位与具体对策。本文研究的不足在于,未对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未来的研究应当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机理挖掘与范式构建。
[1]李炳坤.加快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4-8.
[2]齐荣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提升方法[J].河南农业,2008,(21):50-50.
[3]朱七光.中国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对策[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41-44.
[4]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04):472-475.
Research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Mode in Great Qinling Mountains Ecological Cities
ZHU Qi-guang,LI An-zhou
(School of Management,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Shanxi 723000,China)
City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ecological,low-carbon and recycling economy and green economy is becoming the goal and future pursuit.It is very inevitable for Great Qinling Mountains ecological cities to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because of its special location and ecological attributes.At the same time,it is also possible for its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erms of its rich natural resources,better experience,present foundation,rich scientific and intellectual resources and f system innovation.In future,we should put focus and emphasis on local specialties,friendly ecology,resource sav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nd take resource save and friendly environment into consideration.At last,we also can take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dustrialization of Great Qinling Mountains ecological cities,such as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strengthening financial support and refor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branding strategy.
Great Qinling Mountains Ecological Cities;ecological agriculture;branding strategy
F327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0539(2012)01-045-04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以
2011-09-07
朱七光(1978-),男,湖南岳阳人,讲师,主要从事品牌理论与区域经济研究;李安周(1964-),男,浙江诸暨人,教授,主要从事品牌理论与消费变革研究。
刘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