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
2012-03-31谭会生朱晓青易吉良
谭会生,朱晓青,易吉良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重新规划命名的新专业,所属学科方向为电子信息科学类。该专业是借助电子和光电子技术去获取、传递、处理、存储和使用信息的理论和技术,包含电子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主干学科。
1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向侧重于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专业方向。
我校于2006-2007年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的原则是:紧扣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基本素质培养,突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培养。课程设置以器件—算法—设计—实现为主线,侧重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设计、实现及应用。主要包括如下课程[1]。
(1)数理系列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和“电磁场理论基础”;
(2)电路电子系列课程:“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和“CMOS集成电路”;
(3)信号处理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离散与随机系统”;
(4)电子系统实现系列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单片机技术”,“DSP技术”,“ARM 嵌入式系统”;“EDA 技术”[2],“专用集成电路设计”,“VLSI系统结构设计”[3]和“可编程片上系统”;
(5)专业知识系列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数字通信原理”,“信号检测与估计”,“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和“数字语音处理”等。
2 专业核心能力
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如下的核心专业能力。
(1)使用集成电路的能力,是指以微处理器/控制器为中心,构建各种实际应用系统,并能够编程指挥系统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进行工作的能力。
(2)设计集成电路的能力,是指能够以FPGA/CPLD为设计载体,进行各种实际应用系统的结构设计,并能够编程成为根据应用要求进行工作的硬件系统的能力。
(3)优化系统结构的能力,是能够采用各种系统结构变换技术,对于使用或设计的集成电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以求得最高性价比的能力。
3 主要建设措施
为了重点培养三种核心专业能力,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我们采取了如下主要建设措施。
(1)主动培育专业特色
对于专业建设,系主任不但要组织制定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学方案的实施,同时更应注意多层次、多途径进行专业精神的培养,注意系风的培养,要主动凝练、引导和培育专业特色。
(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
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但要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容衔接,还要避免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同时要积极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引入教学,更新陈旧内容,大胆开设新课程。
(3)加强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实验室+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宿舍实验室+校外产学研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逐步建立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研究探讨性为培养目标,以算法—设计—实现为实践教学思路,以兴趣小组、课题研究和电子设计竞赛为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以现代电子设计技术的多种实现平台:FPGA/CPLD、EMCU、EDSP、SoC为电子系统实现手段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加强核心专业能力的培养。
(4)实行差异化教学注意优才优教
为了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要求,按一般水平完成大学基本教育的同时,应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对优秀和比较优秀的学生,根据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针对性的加深与扩展,实现优才优教。
(5)加强职业规划全程教育与引导
一个专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不但要注意专业的建设与管理,同时更要注重已有建设成果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特别是新专业的建设。我们高度关注学生的考研与就业,注意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以促进专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4 主要建设成果
经过七年的专业建设,我校共招生七届并毕业四届本科生,已有如下主要成果。
(1)以社会需求和分类培养为导向,以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为主线,逐步形成了基本素质+核心能力+专业特色的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培养基于EDA技术的FPGA系统设计与开发、基于ARM+Linux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的专业特色鲜明。
(2)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开设了电子系统特色课程或创新型课程,加强EDA技术系列教材的建设。至今我们已出版了包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EDA技术及应用》(第三版)在内的著作8种。
(3)充分利用和开发各种实践教学资源,提出了“学校教学实验室+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宿舍实验室+校外产学研基地”的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兴趣小组—课题研究—毕业设计的三期三段递进式毕业设计新模式。
(4)以研究性课外兴趣学习与科研活动为主要形式,构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新平台,经过兴趣小组和课题研究的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较高,从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表明,这些毕业生工作适应性非常强,很快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5)以职业成长路线图为导向,加强职业规划的全程教育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5 结语
本文阐述了侧重于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方向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经验,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实践结果表明,紧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教学优势,主动树立专业特色,以器件—算法—设计—实现为课程设置主线,重点培养使用集成电路的能力、设计集成电路的能力和优化系统结构的能力这三种专业核心能力,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设计、实现及应用高级人才的培养为特色,是培养一般本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新思路。
[1]杨鉴,梁虹,余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专业建设[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10):621-622
[2]谭会生,张昌凡.EDA技术及应用(第三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美)Keshab K.Parhi著,陈弘毅,白国强,吴行军,等译.VLSI数字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