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对策
2012-03-30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金文涛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金文涛
社会实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形式。在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环节,不断扩充以新的的内容,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专业知识面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教育新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并逐步向基地化、制度化、课程化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在资源整合和组织方式上的弊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突出表现在:
1.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很多大学生都已经逐步认识到了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践形式上,普遍存在着重视高质量社会实践、轻视传统型锻炼,重视与自身就业相关的实习,轻视社会调查等基础性实践方式的误区。也有许多同学以实习总结代替调查报告,有的报告甚至直接网上摘录或整片抄袭,敷衍了事。
2.大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都呈现出相当的断裂现象,也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并没有系统的纳入大学生培养的整体设计,缺乏整体思维。主要表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普遍不是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来细分层次、逐渐推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不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和学分设计之中,没有为社会实践量身设计约束、引导与评价体系;大学生社会实践仅仅只是依靠高校团委来组织和发动,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合力,没有借助专业老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专业指导,在调查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面临的困难方面,“没有合适的实践项目”、“缺乏实际可操作性”、“缺乏指导”占了前三位;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功能异化的倾向,即赋予社会实践过多职责而导致目标混淆。
3.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深度内容和实效性
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主要停留在浅层次,绝大部分为参观调研、理论宣传、文艺演出、社会调查、义务支教等形式,比较单一,实践内容浅薄,且时间短暂,仍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缺乏深度发展。在实效性方面,很多实践活动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对其内容重视不够;重视实践活动的数量,对其质量重视不够;重视实践前期宣传和后期总结评奖,对其过程重视不够;重视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对教学计划外的实践重视不够。即使建立实践基地,也缺乏对其长期化、制度化建设的进一步利用和探索。
4.大学生社会实践资源浪费问题严重,缺乏资源整合
每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红色革命圣地如江西瑞金、井冈山等,几乎每年都有实践队伍,安徽等省市的一些贫困地区,也几乎都有实践队伍造访,而对于没有特色的普通社区、城镇和乡村,鲜有实践队伍踏足。在社会实践主题的选择上,也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5.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少社会化运作
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和开展,但仅仅依靠有限的学校实践经费,并不能满足整个社会实践的要求。二是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缺少必要的社会资金支持。三是社会实践还只是作为高等教育范畴内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初级载体,有的实践队伍为实践而实践,并没有真正的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二、深化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树立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观
社会实践是一种具有中国教育特点的模糊的、囊括性特点的概念与行为,在传统的认识里,社会实践是一种附属性的手段,即把社会实践看作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视作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弥补。狭义的概念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的一种非第一课堂内教学的教育活动形式,既是一种空间概念,又是一种教学方式。教育专家们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只使学生得到身心愉快和满足,而且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社会实践应有明确的主题、要求、目的性,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一致、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一致,树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观念而不仅仅是活动中受教育的客体,要从学生的思想、学业、心理、身体等实际情况出发,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原则,要使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我、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收到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注重扎实推进,晚上社会实践各项机制
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一是建立领导机制,强化学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与监督。二是建立社会实践协作机制。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主要靠高校团委来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社会实践的发展。三是要成立社会实践评价体系,注重社会实践的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相结合,更加注重效果评估,把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品德等“软素质”方面的影响作为评判的标准。
3.注重对社会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进一步挖掘
要在社会实践内容上进行挖掘,通过实践活动的项目化运作和目标化管理,形成科学化的社会实践运作体系。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理性定位,做好普及化建设,注重日常实践方式养成。要进一步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如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暑期生存体验;借鉴国外社会实践方式,如泰国的农村劳动教育活动,如美国的打工和做义工的社会服务,如日本的纪念性活动等,这些活动虽不像我国的社会实践一样具有明显的组织优势,但具有灵活性和长期性特点,其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虽然是缓慢的,但其效果是持久的。
4.注重对社会实践资源的规划和整合
要根据学校特色和社会需要,对社会实践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目前,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资源整合和规划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品牌实践项目,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每年排除两千多名学生定期赴学校、社区等教学点开展义务授课服务,形成了“爱心连锁”的规模效应。
5.加强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成长过程,在自然人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人这个过程中,要使其掌握生活技能,培养其社会角色,并使其在社会中能承担社会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加强社会实践的社会化运作,发掘与寻找社会实践资源,学校还应发挥组织优势,在人、财、物等方面积极投入。社会各界也应本着开放的姿态,积极与高校联手,发挥在校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使在校大学生的锻炼成长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统一,真正使社会实践成果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助推器。
社会实践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文中提出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更多的体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育人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方面的弥补,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就能直接解决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实践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多需要从前大学阶段开始做起。对于高校来说,要在现有体制内从多方面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