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研究
2012-03-30杨秀兰
杨秀兰
感冒后咳嗽是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X线胸片正常,随时间推移而自愈。感冒后咳嗽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有资料认为是由于感染引起气道炎症伴或不伴短暂性气道高反应性所致[1]。临床表现刺激性干咳,多呈阵发性,夜间为重,冷空气、灰尘环境、刺激性气体、运动、烟雾等诱发或加重。西医多给予抗感染和抗过敏治疗,疗效常常不理想。但中医治疗常常能取得较好疗效[2]。笔者采用祛风清热法治疗感冒后咳嗽38例,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感冒后咳嗽患者74例。其中男47例,女27例,平均年龄(40±18)岁;病程(10±7)d。所有患者均符合感冒后咳嗽诊断标准,按数字表格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其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39±19)岁;病程(9±7)d。观察组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39±19)岁;病程(10±6)d。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罗红霉素,150mg/次,2次/d;酮替芬,1mg/次,每晚1次;枸橼酸喷托维林,50mg/次,3次/d。观察组予祛风清热法,即以白僵蚕20g、蝉蜕15g,全蝎10g、黄芩10g、败酱草15g、芦根15g为基础祛风清热,加炙紫苑15g、炙款冬15g、炙麻黄10g、杏仁l0g、炙甘草6g、旋复花10g,每剂水煎煮2次取汁混合约300mL,分早晚口服。两组疗程均为7~14d。
1.3 观察指标[3]观察两组的疗效和症状评分以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和临床症状评分[4]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8例,治愈17例,有效18例,无效3例;对照组36例,治愈7例,有效21例,无效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χ2=4.16,P<0.05)。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咳嗽是一种呈突然、爆发性的呼吸运动,其有助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的清除,因此咳嗽的本质是一种保护性反射。而感冒后咳嗽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主要是因为存在咳嗽高敏状态。针对这种高敏状态抗菌药物疗效差,一般多短期应用抗组胺H1受体拮抗剂及中枢性镇咳药等。对少数顽固性重症感冒后咳嗽患者,在一般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短期试用吸入或者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感冒后咳嗽属祖国医学“咳嗽”“喉痹”范畴,多由外感失治,外邪不得宣泄,郁阻肺经所致。《证治汇补》认为[6],“外感风寒,概麻黄温散,不知久则传里变为郁咳”。感冒患者多数痊愈后不留其他症状,但有一部分患者留有咳嗽一症不除,甚至有的经久不愈。外感多为风寒,或者外寒内有郁热。经治疗后,外邪多得以驱散,一部分患者外邪特别是风邪郁于肺经而不解,同时可有外感之热邪未完全清除或由体内寒邪久病郁久化热,造成感冒后咳嗽的病机多为“余风未了,余热未清”[7]。风邪善变,故咽痒,咳嗽阵发无规律,热为阳邪,夜间阳不归阴,故咳嗽多发不止。因此,针对这一病机,应该予祛风清热之剂,“风了热清”,咳嗽自止。中医治疗感冒后咳嗽也多以此立论,只是有时偏于祛风,有时偏于清热。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和临床症状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祛风清热法治疗感冒后咳嗽的效果显著。
[1]张燕萍,赵丹,林琳,等.苏黄止咳胶囊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140例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773-7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3]吴以岭,李涛,李妍,等.超微粉碎工艺通心络胶囊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8):77-78.
[4]吴蕾,许银姬,林琳.中医药辨治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582.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
[6]黄永强,林丽丽,王卫东.祛风润肺法联合穴位贴敷对感冒后咳嗽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2(1):17-18.
[7]胡晓敏,李小民,牛占刚.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8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24-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