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的水利措施与实践
2012-03-30孙持平
孙持平
(大连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11)
大连市坐落在千山余脉南延部分的辽东半岛南端,行政区域北宽南窄,自东北向西南斜亘于黄海与渤海之间。行政区总面积12573 km2。境内无大型河流,集水面积在20 km2以上的河流有153条,多数河流是流程短,比降大,汛期洪水暴涨暴落的季节性河流。大连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82.0 mm,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79 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导致当地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环境压力较大,现阶段大连市的水环境问题除了自然条件造成的承载力低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类活动对水质、地貌、植被、水循环等方面的影响。水利部门依据行业和技术优势,从生态型河道治理、水源地与流域环境治理和地下水取水控制等多方面进行了水环境治理的技术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生态型河道治理
自2003年以来,大连市本级财政先后投资3.1亿元,对碧流河、英那河、复洲河、浮渡河、三十里河、岚崮河等进行了治理,新修加固堤防900多km。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同时,还原了河道在生态系统中的本来面貌。具体作法是,除个别冲刷河段采取必要的防护工程外,大量采用了生物措施,即将河道行洪断面建成复式断面,坝坑上栽植乔木形成防浪林带,堤坡上栽种棉槐和枫杨,采取乔灌混交立体种植方法,形成绿色长廊,使治理河道能够满足三项指标:即河流全方位绿化;河水清洁无污染;河道生态结构良好,水生生物重返河道。
2 水源地与流域环境治理
2.1 城乡水源地保护
2003年以来大连市先后出台了9个有关水源地保护的文件,并采取多项措施落实文件精神,强化水源地保护。
1)划分了水源地保护区,设立了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制定了水源地居民迁移标准,对主要饮用水源地周边的居民实施开发性移民,仅英那河水库水源地移民就达2654户,9072人;对水源地周边有污染的13家农副产品加工厂和硅石加工企业实行异地搬迁,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塔岭金矿。
2)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水源涵养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行动,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养蚕和建设影响水源安全的项目。
3)建设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设立水质监测站点,配备先进水质监测仪器,加强水质监测队伍建设,保障水质安全,防止水体污染;水源地的水质信息定期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监测表明:目前大连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特别是碧流河水库和英那河水库水质良好,符合地表水水质Ⅰ~Ⅲ类的取水标准。
2.2 水源地涵养林建设
为了保护水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大连市狠抓水源涵养林建设,对供水水源地上游的小流域实行重点治理。采取了以经济收益激励综合治理,以治理促进合理开发的措施。鼓励种植干杂果为主的经济林,以生态林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使涵养林建设发展快、效果好。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大连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17 km2,涵养水源4800万m3。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7.8%提高到41.5%,其中,对大连市城市水源地碧流河水库和英那河水库的流域环境进行了重点治理。2003年以来在两座水库的周边营造水源涵养林449.67 hm2。
3 地下水取水管理
大连市的陆岛海岸线长达1096 km,地下水环境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地下水开采控制与管理是水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
1)严格执行地下水保护区规划和取水许可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开采地下水的相关规定,强化地下水开采审批制度。具体措施是,对于海水入侵区的取水申请,一律不予受理;对于退水不达标或退水地点不符合要求的取水申请,通知其限期整改。
2)建立健全全市范围内的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监测网络,实行地下水取水的动态管理。市内四区及旅顺口区设有城市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观测网点上百个,基本上覆盖了城市规划区各个水文地质单元和赋水层位,监测项目达到29项。
3)市财政列专款用于自备水井数码智能计量系统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全市安装数码交换预付费控制系统300余套,提高了城市地下水资源的计量准确率;为了更好地保护地下水的水环境,对超采区有公共替代水源的水井一律封停,2006年以来就封闭关停水井49眼。
4)强化地下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开发了“大连市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统一的GIS平台上实现了水井管理、动态观测、取水许可等多项功能的统一管理,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全市城市地下水的取水量逐年下降,2005年城区地下水开采量仅为501.5万m3,以后年均下降7.09%,城市地下水的水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
4 结语
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实践表明,水环境保护正从单纯的河湖水域扩展到水域及其周边区域,从单一地表水扩展到地表地下水综合保护的复杂问题。因此,水环境保护和治理涉及到产水、输水、用水、排水等多个方面,进行水环境保护和治理必须统一规划,参与水环境保护的各个环节和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才能达到安全稳定永续发展的目的。另外,目前缺少实用性水环境治理技术的一般化提升,缺少水环境治理措施评价的量化关系,拟通过多数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形成工作指南,引导水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深入。
[1]许士国,高永敏,刘盈裴.现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建设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水边环境[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卫明.城市水环境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M].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2002.
[3]陈淑敏,楼劲英.关于加强北京城市水环境科学化管理的探讨[M].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城市水利学术研讨会,2002.
[4]大连市水务局.充分发挥水务部门职能,全面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R].2007年10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汇报材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