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绿江一级阶地上建筑基坑降水技术与施工

2012-03-30于劲勇

东北水利水电 2012年4期
关键词:鸭绿江分管井点

于劲勇

(丹东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辽宁 丹东 118000)

鸭绿江一级阶地广泛的存在饱水砂层和卵(砾)石层,目前丹东地区的很多高层建筑多采用箱型或片筏基础,基础持力层多为卵(砾)石层,其中富存地下水,无法直接施工,因此常采用基坑降水技术来解决基础施工难以下挖问题。

1 建筑基坑降水技术

1)基坑涌水量计算

计算边界按降水井边界考虑。先对场地的含水层进行统计,选用合理的计算厚度。涌水量计算中,其中最主要的参数是渗透系数,为了计算准确,在降水设计前应进行抽水试验,以便采用准确的渗透系数。在基本参数取证后,根据相关的公式计算整个基坑降至设计水位时的总涌水量Q。

2)降水井点的数量

取决于单井设计出水量q。相关规范规定,可以根据经验公式,通过相应的井径、过滤器长度及渗透系数进行计算。也可以完全通过地区经验直接选定q。根据多年的降水设计经验,单井设计出水量q并不是越大越好,设计的最终目的应使降水漏斗稳步下降,不可陡然下降。

3)降水井点分布

在鸭绿江一级阶地上的降水井的分布,除了考虑正对鸭绿江一侧,还需考虑正对距离基坑较近鸭绿江支流侧。正常情况下,正对鸭绿江一侧,以15 m左右最佳;正对鸭绿江支流一侧,降水井的间距15~20 m;背离鸭绿江一侧,降水井的间距25~30 m。

如果基坑局部(如电梯井、沉降池等)开挖深度大,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该部位设人工挖孔井。

4)降水井设计与施工机械

降水井主要包括井壁管、滤水器,其外部为滤料和封井材料。目前常用的降水井有2种方式,即一种为PVC塑料管井,一般井径为φ250~φ280;另一种为水泥管与竹笼组合式管井,一般井径为φ300~φ350。

PVC塑料管井反滤效果较好,材料造价较高,井壁透水的速度相对较慢,一般在砂土相对较厚的地方采用,但近年来在鸭绿江一级阶地使用较少。

水泥管与竹筋笼组合式管井,水泥管位于管井的上部,该部分地层为非透水层或颗粒较细的砂土层,水泥管起止水作用;在下部强透水的砂砾层中采用竹筋笼组合式管,其具有一定的强度且滤水效果强。由于鸭绿江一级阶地降水井的深度多在20 m左右,井壁外的土压力不是很大,因此该工艺成井,井壁的稳定性能得到保证;该种工艺的降水井结构最大的优点是滤水器透水效果好,降水速度快,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

降水井滤水器外围的滤料采用1~2 cm的圆砾;封井材料可采用黄粘土和钻井取出的岩粉。

由于鸭绿江一级阶地降水井的深度不大,下部透水层多为圆砾和卵石,粒径不大,采用冲击钻机和回钻钻机均可以顺利成井。但冲击钻机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因此目前普遍采用的钻机为冲击钻机。

5)排水管路设计

a)选定与施工现场最近的集中排水区。在集中排水区明确后,可以计算排水管路的长度,避免在材料准备上的盲目性。排水管路的设计合理性,直接影响降水的连续性。

b)分析排水走总管和走分管的合理性。总管设计主要是各水泵排水管均与总管相连,通过总管向外集中排水。该设计优点是节省各水泵的分管长度,在同一个大的建筑区,降水井点很多的情况下,可以节省较多的管材。缺点:抗干扰性差,如果工地交差施工多,管理混乱,则集中排水的管路易受损坏,封堵处理很麻烦;各水泵的工作情况不便于观测。

分管设计主要是各水泵走独立的分管至就近的集中排水区。目前常用的分管主要为塑料管(俗称尼龙管)和消防排水带。如果工地交叉少,降水工期短,走明线不受干扰,可以采用消防排水带,否则采用塑料管。可以根据工程的需要,订做不同强度塑料管。为了避免受破坏,管路可以埋设在地下,对于排水管路经过行车通道、钢筋或其它堆载区,可以在通道区下设高强度大直径的水泥管保护,让排水管线从保护管中穿过。分管设计需要管材较多。优点是抗干扰性强,埋设地下不受工地其它工序干扰和地面堆载破坏;对于同一排水点区的排水管进行编号标识,便于观测各水泵的排水和工作情况,以便即时更换水泵。

6)电路设计

根据选用水泵的总电流量,来选用就近的变压器或准备相应的发电机组。降水主电源采用一个大的配电柜控制,下设若干个配电柜、箱。配电柜、箱应采取架空措施。与水泵相连的各配电箱的开关标识与降水井点的标识相对应。

由于降水时用电量较大,对与变压器连接的主电缆以及各级分电柜(箱)的电缆配装应着重考虑。

2 工程实例

1)工程概况

丹东九江丽都工程位于丹东市九江街西侧,程基坑采用放坡开挖,基坑呈长方形135 m×164 m,基坑面积约22140 m2。

场地地形较平坦,绝对标高为6.1~6.2 m。该工程的7,8,10,12,13 号楼为高程建筑,并布设 1 层~2 层地下室。基坑普遍开挖深度为地表以下7.0 m,其中7,10,12号楼共设有8个电梯井,电梯井的开挖深度为地表以下9.5 m。

2)地质条件

场地地貌为鸭绿江一级阶地与大沙河一级阶地交汇地带。

场地上覆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下伏前震旦系辽河群变粒岩。根据地勘报告,第四系地层的厚度为15.1~17.4 m,其自上而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或淤泥质粉质粘土、中砂或细砂、圆砾;第四系下伏变粒岩。

地下水主要位于砂层和圆砾层中,平均含水层厚度为12.5 m,2009年4月降水前测地下水位距离地表以下3 m,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

3)抽水试验及基坑涌水量计算

a)抽水试验。在降水方案设计前,首先根据地勘资料,在场地有代表性的地段钻井进行抽水试验。试验确定,场地含水层的综合渗透系数K=65.8 m/d。

b)基坑涌水量计算。根据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的计算方法进行基坑涌水量计算。

经计算Q=14980.5 m3/d。

4)降水井点数量

设计q=600 m3/d,放大系数取1.3,布置井点的数量n=33。

5)降水井点分布

考虑该基坑采取自然放坡,因此降水井布设距离基坑边界为4 m,基坑周边布置31口井(主抽水井),基坑内布置2口井(主要为观测井)。根据该区的地貌单元分析,场地内的地下水主要来自于鸭绿江和大沙河方向补给,因此在靠近两条河流的方向布置的井点相对较密集,另外两个方向布置的井点相对较稀疏。其中基坑南侧(临近鸭绿江侧)井间距为15~16 m,基坑北侧井间距为28.4 m,基坑东侧(临近大沙河侧)井间距为19 m,基坑西侧井间距为21.5 m。

6)管路设计与施工

a)总管方案。该方案中,初步认为可以先用塑料管、水泥管或铁管作为总管,管径为φ300和φ280,各水泵分别与总管相连。

根据对工地的运输和施工情况详细了解,由于工地设有两个重载车运输通道,局部设有大面积的钢筋加工堆载场,所以采用塑料总管的强度无法满足抗压要求。如果采用水泥管,其单根管的长度较小,且为刚性连接,在重载的压力下,管路埋入地下局部破裂维护困难,且总管与水泵分管相连困难。铁管的强度满足要求,连接方便,但在当时材料的造价很高。因此采用总管的方案可行性较差。

b)分管方案。排水管路采用2.5寸尼龙管,当时估算共需3700 m,供需5.5万元。经论证,该方案在成本和技术上均可行,因此最终采用分管降水方案,即一泵一管直接通至集中排水区。

由于工地的较差较多,受运输和堆载影响很大,因此管路全部埋设在地下1 m左右。在工地4个重载运输车通道下埋设直径为1.0 m的高强水泥管,在通道部位,排水管均经高强水泥管通过,这样过往的重载车不会伤害排水管。

7)电路设计与施工

该项目工作的水泵共33台,水泵的功率多为3~5.5 kW,总功率为120.8 kW,总电流为304.4 A。工地指定电源来自变压器供电,考虑应急情况备用1台50 kW和2台35 kW发电机组。

降水主电源采用一个大的动力柜控制,下设4个配电柜和若干个配电箱。配电柜、箱全部采取架空措施。与水泵相连德各配电箱的开关标识与降水井点的标识相对应。

8)降水的整体效果和局部问题的解决

a)降水的整体效果。在降水施工进行10 d后,通过基坑中部的观测井显示,地下水位达到预定的开挖基准面,基坑可以进行开挖,20 d后水位普遍至开挖基准面以下1~1.5 m,满足正常建筑施工条件。该工程自2010年4月开始降水,至12月30日结束,取得了圆满的效果。

b)局部问题的解决。基坑局部设有8个电梯井,电梯井的开挖深度比其它部位的基坑基准面超挖2.5 m。在电梯井开挖后,出现电梯井基坑侧壁局部出现渗水现象,导致防水无法施工。针对渗水层位和部位,采用人工挖孔井降水解决。挖孔井的直径为80 cm,管壁采用水泥管,靠近渗水部位在管壁上凿0.8 cm的孔眼,孔眼呈梅花状布置。由于该水量很小,成井后在井内下方小流量的水泵,将水排至附近的降水井中。电梯井基坑渗水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3 结语

1)基坑降水技术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项技术,在宏观考虑的同时注重理念设计。基坑涌水量计算应注重场地的实际和科学的依据;降水井设计与施工机械应注重实用性、经济性和高效性;排水管路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合理性、安全性和抗干扰性;电路设计必须可靠,具有应急措施。

2)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来阐述在鸭绿江一级阶地上降水技术的运用情况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分管降水方案在技术上实用性强,成本不高,施工文明,具有广泛的推荐价值。基坑内特殊部位采用人工挖孔井降水效果明显,对类似的施工场地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鸭绿江分管井点
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
欢迎订刊《鸭绿江·华夏诗歌》
欢迎订阅《鸭绿江·华夏诗歌》
《鸭绿江·华夏诗歌》征稿启事
及时传达 迅速行动 抓实抓细抓落地 胡志勇副厅长召开分管处室负责人视频会议
集水明排与深井井点联合降水工程应用
谁该分管“安全生产”?
楚商电排站基坑降水井点的设计及其应用
轻型井点降水技术在给排水工程深基坑中应用
盐田隧道出口井点降水施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