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策略分析
2012-03-30毛学根
毛学根
近年来,社会人口渐步入老龄化,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加之受老年患者基础疾病的影响,治疗存在一定难度。依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处理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2009年5月~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0例,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就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9例,女21例),年龄80~97岁,平均(83.5±3.5)岁,均为闭合性骨折,由轻微外伤导致。左侧20例,右侧10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基础疾病合并。排除手术禁忌证及心肺功能不可耐受手术者。
1.2 方法 协助患者取侧卧位,行硬膜外、腰麻、全身麻醉,入路经标准患髋关节后外侧进行,对关节囊行依次分离切开,实施股骨颈截骨,将股骨头取出,若小粗隆有较严重的粉碎情况,将股骨头颈部直接取出,对大粗隆粉碎的骨块保留,对股骨端髓腔和髋臼进行清理,大粗隆骨折用螺钉或钢丝行简单固定,对外展力臂和臀中肌止点注意重建或恢复。用钢丝对小粗隆较大的骨块行环扎固定,粉碎较严重无法行粉碎操作者行去除处理。对髓腔进行冲洗,将髓腔内脂肪组织清除,对前倾角度确定后,逐级扩髓,防止骨折发生。扩髓大小适当后,对髓腔进行冲洗,给予股骨假体放置试模,对肢体长度的恢复情况留意观察。行股骨头试模安装,对髋关节实施复位,检查关节活动度、松紧度及肢体长度。将试模拔除后,给予骨水泥置入,对合适大小的股骨头和股骨假体进行安放,用骨水泥重建股骨矩缺损,用大量生理盐水在复位关节后冲洗,行引流管放置,对皮肤行逐层缝合。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鼓励患者早期活动下肢,防止发生静脉血栓,行康复功能锻炼。
2 结果
对患者进行平均17个月的随访,手术平均时间(87±1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50±150)mL,下地活动平均时间(8.5±2.3)d。术后出现DIC 1例,给予红细胞、新鲜血浆输注后好转。无切口感染,均为一期愈合。依据髋关节Charnley评分标准,优良率83.3%。无假体内沉、松动、髋关节脱位等情况发生。
3 讨论
目前,老年人口呈明显增加趋势。因高龄患者多有骨质疏松存在,运动协调能力降低,髋部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即可发生骨折,显著增高了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是粉碎性骨折的发生几率。股骨粗隆处有丰富的血运分布,为骨折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且采取手术内固定的方式治疗其临床效果已得到骨科工作者的认可。但患者高龄时,尤其是病发不稳定型骨折时伴有骨质疏松,治疗难度会进一步增大,故需对治疗方案行合理选择[2]。
患者发生粗隆间骨折有骨质疏松伴积习难改时,内固定多不能牢固固定,使下床时间延长,或内固定操作失败,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以往多采用角钢板等静力固定装置,有高达50%的并发症发生率,故临床已弃用。目前髓内固定装置和动力固定装置较常见,虽使下床活动的时间提高,但患者为高龄时多伴有骨质疏松,易为粉碎性骨折类型,行髓内、髓外固定有主钉切割股骨头、骨折复位丢位、固定失败、螺钉脱出等问题,有10%~16%的手术失败率。患者在术后早期无法下地行走,且并发症对高龄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对本类型的骨折治疗。患者生活功能水平可向创伤前恢复,并在早期可下地负重行走,使泌尿系感染、压疮、坠积性肺炎等长期卧床并发症减少,并降低了基础疾病的复发率,避免进一步加重。同时避免了内固定治疗中可能存在的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髋内畸形、内固定物松脱断裂等并发症,使住院时间缩短,病死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是有效的对内固定方法的补充,可延长患者生命,且对粗隆间骨折伴有较重骨质疏松不稳定的患者临床效果更佳。临床需依据患者的创伤情况,对人工关节置换进行选择,以使患者在早期可离床行走,对肢体功能尽快恢复,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并最大限度的改善了患者远期生存效果[3]。
[1]Fu J,Zhong HB,Xu MQ,et al.Treatment of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femur with DHSin aged patients[J].Orthop Trauma J China,2004,17(1):44-48.
[2]张伯松,曲广运,王满宜.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2,4(3):202-204.
[3]叶青林.对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干预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1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