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层次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12-03-30龙君芳
龙君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 广州 510540)
1.引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理论加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老师的教学热情。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教育部曾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指出其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特点及我院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本人经过反复思考与研究,在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提出四层次教学模式,即“导学+自主学习——知识模块专题讲座——实用软件教学——计算机基础语言教学”。该教学模式设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形成一套完整的、独立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3.四层次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3.1 第一层次:导学+自主学习
目前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为了使水平参差不齐的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我们必须采取因材施教。因此对入学新生,首先实施教学模式中的第一层次:导学+自主学习。
导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由指导老师提出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并提供学习资料,以学生为主体,统一安排时间在实验室进行集体自主学习。每个学生可以针对个人情况选择学习内容,而不会受到老师的限制和干扰。这一教学层次类似于半开放式教学,能让大一的学生尽快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生活,培养、锻炼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为了确保该教学环节顺利进行,需要得到如下几方面的保障:
(1)导学课时保障。需要8个课时,由导学老师将知识模块内容简述,对章节的重难点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如何有效利用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介绍实验和实训学习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
(2)师资保障。配置一定数量的导学老师,老师除了讲授导学课以外,还必须参与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学生进行集体自主学习时,由导学老师轮流辅导,保证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
(3)硬件保障。要想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必须进行集中自主学习,可以说是半自主学习,因此需提供公共机房的使用,时间可安排在下午的7、8节课,或者是晚上。还有部分学生的基础实在太差,利用集体自主学习的时间还是不能弥补差异,所以需要学院提供全面开放性的实验室,使得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4)学习资源保障,学习资源应该是自主学习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好的学习资源,多数学生在集中自主学习时就会无所事事。因此,教师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源,成了该层次教学的关键。具体实施要求有:1)坚持以任务式(项目驱动)设计学习资源,对每个知识点(或操作技能),首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需要,然后编制任务案例,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案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切合实际,激发学习的热情。2)为了便于学生对某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根据设计的任务案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制操作的全过程,制作操作视频,学生通过调看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再次学习,补充知识,提高操作能力。3)提供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师生交互,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指导学习,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供计算机技能练习库,并以案例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同时实验与测试相结合,实现“实验——测试,再实验——再测试”的实训学习模式,方便学生自己检测学习效果。
(5)效果保障
通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需要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通过测试保障学生学习效果,这一环节对测试任务的设计也是非常关键的。测试任务要划分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的测试内容要全面、系统、且体现学习重点及应用难点。如word部分,应覆盖到字符段落格式化、图片的编辑、表格设计等常用操作,更应涉及到典型知识难点,如设置奇偶页不同的页眉、不同分节中的页眉、目录的自动生成、邮件合并功能的使用等,便于检测学生对不同知识模块的掌握程度。
对于不能通过某知识模块测试的学生,课外再反复主学习,直到通过测试位置。在此过程中,可进行第二层次(知识专题讲座)的学习,通过某知识模块的专题讲座,弥补个人差异,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而对于通过自主学习已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则可以直接选择进入到第三层教学。
导学+自主学习模式,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任务案例、开发教学资源、编制各单元的技能测试题库等,相比传统教学工作量更重,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同时要求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由于是刚入学的新生,在适度约束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将受益于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3.2 第二层次:知识模块专题讲座
部分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后,发现仍然有部分操作技能未掌握,通过反复看操作过程的视频也不能解决问题,此时应参与第二层次的学习:知识专题讲座。
此教学环节以讲座的形式实施,而讲座的内容需精心设计和安排。既然是专题讲座,知识点的分类要明确,例如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大纲,可以开展6次专题讲座,分别是计算机硬件介绍及装机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各硬件组成及市场最新动态,让感兴趣的同学,学会自己组装计算机);word文档编辑技巧(突出word中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从实际应用出发,组织讲座内容);excel应用(此专题应分专业设置讲座内容,例如面向财经系的学生,应更多偏向财务类函数的使用,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偏向工资的统计及工资条的生成等操作技巧的教学,把教学内容融合到专业特色中);演示文稿的操作技巧(此专题重点突出在演示文稿中如何设置动画,切换效果,声音、视频文件的嵌入,自动播放的设置,排练计时和录制旁白的操作方法等操作技巧);网络设置及应用(内容包括IP地址的设置、网络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如何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等,帮助学生有效利用计算机作为专业学习的辅助工具);计算机常见故障处理方法(总结计算机经常会出现哪些故障,包括硬件故障,系统故障,网络故障等,并针对不同的故障表现,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
专题讲座重点针对那些对某知识模块掌握不够或对某知识模块感兴趣的学生,因此全院只需安排2个专题讲座的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前,先通知各系部辅导员,由辅导员负责通知讲座时间和地点,并张贴海报,避免学生错过听讲座的机会。专题讲座的讲授过程应全程录像,最后把录像及教学课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外再次学习。
此教学层次,重点在于专题讲座的内容和形式的设置,丰富实用的内容、新颖的教学方式将吸引更多计算机爱好者,进一步提高他们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3.3 第三层次:实用软件教学
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全面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更广泛,走向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仅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仍然不能胜任工作需要,因此要进行第三层次的教学即实用软件教学。
实用软件教学可通过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性质实现。例如电子商务专业需开设网站建设课程,而建筑专业需开设CAD等辅助工具软件类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及专业需要,开设和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辅助工具类软件的必修课。而像photoshop、网页设计等则是各专业学生的共同爱好,此类课程可开设为全院公选课。
在此教学环境中要求各专业负责人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考虑现代计算机工具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把计算机的辅助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发展中。而公共选修课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课,选修课开课后,课程考核要求学生提供作品,要像必修课一样保证教学质量。
3.4 第四层次:计算机基础语言教学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开设适合当前需要的计算机语言课程,以便为有学习需要、有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选修条件。因此该层次的教学以选修课形式体现。
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有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想继续学习有关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甚至不惜额外花费补习费参加考证培训,而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因为经济压力而放弃继续学习。鉴于此情况,学院应统一开设相关课程,如针对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证的不同方向,可以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ACCESS数据库原理及应用、VB程序设计等计算机基础语言类课程的教学。
通过此类选修课的学习,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计算机等级证,可向用人单位证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
4.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进步,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标准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各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本文提出的四层次教学模式重在强调“因材施教、因用而教”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强调与岗位适用、专业应用相结合,加强各层次的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优化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平台,为学生在大学期间提供不间断学习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云正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5.
[3]金勤.以应用为主导强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