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官”太少了吗
2012-03-29
作者:陈先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这两天,一条有关中国“官民比例”的报道引起热议。报道称,有国家公务员局负责人表示,我国“官民比”应为1:194.3,并用数字证明我国的“官民比”远远低于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
中国的“官”太少了吗?笔者以为,这种说法非常不妥,必须搞清楚以正视听。
第一,我国公务员是多是少,不仅是一个统计数据问题,它会严重影响人们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判断,会影响党和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政策抉择与具体设计。正是在这样一个统计数据问题上,这种数据恰恰不够严谨。在刚过去的“两会”上,全国人大常委刘锡荣明确表示我国“官”满为患,“领导干部的职位超编和公务员超编现象严重”,这不仅指公务员,还包括其他“吃官饭”的党政群工妇、其他事业编制的领导干部及其代表的“党务员”、“团务员”等。这个数据比仅以公务员数量为判断依据的说法,不仅不够严谨,而且有失严肃,缺乏必要的谨慎与尊重。
第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官民比”是高还是低?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显然一方面要厘清“官员”与公务员的概念差别,另一方面要搞清楚每个国家对“国家财政供养人员”的规定各不相同。比如美国“国家财政供养人员”是指联邦和地方公务员,联邦和地方所属科研和文化机构的职员,以及法官、消防人员、警察、邮政和公立学校的工作人员,大概只相当于我国的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人员,但我国“国家财政供养人员”在事业单位人员上却比美国范围更广、人员更多,在党政群工妇方面更与美国完全不一样,而且我国所谓“党务员”部分,不仅有执政党,也包括民主党派人员。
第三,从“国家供养人员”的角度看,我国确实“官”满为患。据报道,2005年全国公务员定编700万,就有3000多万干部属于“事业单位”;2010年狭义的公务员虽然也是700万左右,但是加上吃财政的其他人员,据说早已超过6000万之众。如果再加上一些冠以各种名目的地方人员,这个数字几乎达到“灾难”程度。中国究竟有多少公务员,可能不同统计会有不同说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公务员决不是太少,而是实在太多。行政精简长期以来都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看到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真实差距,才能为决策层提供真正科学的改革依据。那才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切实负责任的态度。▲(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