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系中把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学习与拓展
2012-03-29葛振义王婉晨赵东拂
葛振义,王婉晨,赵东拂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 100044)
一、要联系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有所体现。本科生培养方案即学校按照有关规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安排的在校期间的本科学习方案和计划。本科生培养方案囊括了本专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的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该课程后的课程安排。在了解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认识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的理论水平和认识高度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在教学过程中触类旁通,通过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即可以为将要学习的课程铺路和为将来就业提供砝码,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重要的专业平台课,本课程在内容上涉及主干基础课程《高等数学》,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土木工程材料》、《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此类先修课程,又是后续专业课程《钢结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基础工程》等一些课程的基础课。所以本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联系与引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不同凡响的授课效果。比如:在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了《结构力学》的学习的前提下,教师在进行梁正截面受弯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可以取隔离体,画受力图,利用最基本的力学知识,对隔离体进行受力分析,导出配筋公式。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是通过和教师一起推出公式,学生得以运用所学,参与教学过程,并且可以保证印象深刻地记住原本繁杂的结论公式。这样即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忘记公式,也可以自己构建力学模型,推出结论。“授之以渔”在此类教学方法中得到完美体现。当然,贯穿《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类似案例还有很多,譬如在讲述混凝土耐久性的课堂上引用《土木工程材料》的相关内容,在偏心受压构件的学习中再次利用力学分析的知识。另外,如果老师在培养计划中了解到将来的专业学习还会有诸如《工程经济》,《土木工程施工》等科目时,就可以在一些概念问题上,把握学生的专业要求,适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一位教师知道学生大脑中什么是已有存在的和什么是想要获取的,必然会针对性的寻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做到知己知彼,在学生的配合下,实现既定的教学计划。
当然达到联系学生培养方案这一点并不简单,这要求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丰富的教学阅历。在这一点上,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和教师进行课上的问答和课外的沟通交流。
二、联系课前调研
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要求学生在一个月内完成关于混凝土的课外生产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多想多问,并撰写调研报告记录所学和疑问。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给替学生摆明现象,给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老师自己回答所有疑问。相反地,联系课前调研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在未接受课程学习,仅凭一点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参加部分生产实习工作,在实习中就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现象,做出思考,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有如下优点:1、当课程进行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化身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现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地“我要学”的转变。2、当课本知识和学生在实验实习中已解决的问题类似时,教师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实习报告完成的较好的同学讲述该部分的内容。相比于教师的讲解,学生之间的讲解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释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教师的方法。3、联系课前调研这种方法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各门课程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发挥个性和进行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分工和独立创新能力[1]。
三、联系工程案例
土木工程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每一座桥梁,每一栋大厦都是设计者,施工者的骄傲。相反,每一次工程事故也向我们诉说着悲剧的产生原因。设计不全面,不按构造要求配筋等无不属于混凝土设计的范畴。作者在偏心受压构件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展示了汶川大地震中受损严重的钢筋混凝土的图片,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破坏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设计者短浅的设计目光和施工人员的偷工减料是酿成汶川地震中大量人员伤亡的罪魁祸首。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楼盖结构、外伸梁以及单层厂房排架结构等工程设计实例,让学生进行计算设计,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见,以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熟悉结构构件的计算流程的同时,巩固理解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培养结构施工图的绘图和识图能力,进而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2]。
四、联系本课程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在大方向上讲述了受弯,受压,受剪,受拉构件的设计问题。总的来说是“抗力R”抵抗“作用效应S”的过程。设计流程总体上是一个形态、平衡、和谐的过程。作者在学习过程中就认识到有些同学会因一时对公式不明白,一时对概念记不过来而厌倦甚至放弃该门课程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初提出“坚持跟上”的要求,如果遇到一些问题不懂,可以暂时放一放,但是务必要跟上老师的进度,记住符号、公式的含义。站得高看得远,当学生的理论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自然会跳出知识之外,在零碎的知识点中寻找联系。最后教师再以穿针引线的串联各个知识点,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把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环环相扣提醒我们要联系课程的前面章节,所以必要的课前提问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点,在核心问题上,教师应该不惜占用课堂时间来提问,一是可以让同学认识到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性,二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巩固。
五、结 语
通过与教师的一个学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学习,作者认识到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它与《结构力学》等理论性学科大有不同,是一门具有较强专业性,较大涉及面的学科。如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本课程涉及范围广的优势,从学生现存知识中寻找突破口,找到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就会在联系中达到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拓展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结合课上作者自身的体会,课后与教师和同学的探讨,作者总结出:在本课程的学习与拓展中,要联系与本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要联系课前调研,要联系工程案例,联系本课程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实现融会贯通。
]
[1]郑居焕.关于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建设教育,2006.11(6):1-4.
[2]曾科.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D].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