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08-2010年抗菌药物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分析
2012-03-26梁汉钦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537100
梁汉钦(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00)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的药物之一,而合理用药是临床有效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前提。本文对我院2008-2010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我院近几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的整体情况与细菌耐药性的变迁特点,为促进抗菌药物的规范管理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药品资料。调取我院2008-2010年每年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始数据,数据类型包括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数量、金额。
1.1.2 细菌监测资料。数据来源于我院微生物室2008-2010年细菌学检查和药敏结果,选取革兰阳性菌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与革兰阴性菌5种(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阴沟肠杆菌)共8种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结果进行分析。
1.2 方法
1.2.1 限定日剂量(DDD)的确定。DDD值是指药物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而用于成年人的平均日剂量,大多数药物的DDD参考《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药典未收载的药物结合药品说明书来确定。
1.2.2 用药频度(DDDs)。DDDs=药品年消耗量/DDD,表示药品的使用频率。DDDs值越大,说明药品的使用频率越高。其中,药品年消耗量是通过合计所有通用名相同而厂家、规格、剂型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而得出的。
1.2.3 致病菌的耐药性。以细菌的耐药率来表示。本文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药敏标准进行判断,药敏纸片均由英国Oxoid公司提供。用WHONET 5.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年度抗菌药物使用类别、金额及构成比统计
2008-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类别、金额及构成比见表1。
由表1可见,3年中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金额逐年增长,年均增幅在20%以上。其中,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构成比最大;青霉素类药的使用金额、构成比及排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氟喹诺酮类药构成比在7.9%~12.0%之间;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的使用金额构成比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磺胺类、氨基糖苷类、抗真菌类和其他类药物的金额排序变化不大。
表1 2008-2010年抗菌药物使用类别、金额及构成比Tab 1 Utilization category,amount and constituent ratio of various antibiotics from 2008 to 2010
2.2 各年度各类抗菌药物的DDDs及构成比统计
2008-2010年各类抗菌药物的DDDs及构成比统计见表2。
由表2可见,在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最多,其中,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消耗量逐年增加;青霉素类药的DDDs值呈下降趋势。此外,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抗真菌药和四环素类药的应用基本稳定;而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和其他类药应用较少。
2.3 各年度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统计
2008-2010年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统计见表3。
由表3可见,3年来,在DDDs值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中,以β-内酰胺药类为主,有6种药物的DDDs值排序进入前10位,与文献[1]近似,其中阿莫西林和头孢他美酯连续3年进入前3位。2008年阿奇霉素排第1位,2009、2010年则退出了前10位。与此同时,克拉霉素的应用逐年增多,由第10位上升到了第2位。甲硝唑和奥硝唑的DDDs排序连续3年进入前10位,但它们的DDDs值呈下降趋势。
2.4 医院常见病原菌统计情况
3年中,共检测标本49 163份,其中2008年12 963份,培养阳性2 371份,阳性率18.3%;2009年17 618份,培养阳性3 238份,阳性率18.4%;2010年18 582份,培养阳性3 639份,阳性率19.6%。2008-2010年常见病原菌分离率见表4。
由表4可知,3年来,我院临床分离出的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分离较多的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虽然逐年下降,但稳居第1位,与文献[2]报道一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逐年上升,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排序基本稳定。各年度检出的3种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的分离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表2 2008-2010年各类抗菌药物的DDDs及构成比统计Tab 2 DDDs of various antibiotics and its constituent ratio from 2008 to 2010
表3 2008-2010年DDDs排序列前10位的药品统计Tab 3 Top 10 drugs in the list of DDDs from 2008 to 2010
表4 2008-2010年常见病原菌分离率Tab 4 Isolation rate of common bacteria from 2008 to 2010
2.5 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率统计与分析
2.5.1 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5。
表5 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Tab 5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Gram-positive bacteria to antibiotics(%)
由表5可以看出,我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均高达80%以上,但对耐青霉素酶的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还较低。粪肠球菌对复方制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敏感性较好,耐药率均在10%以下。3年均检出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菌株,但尚未见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菌株出现,这与文献报道一致[3]。
2.5.2 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药敏试验结果表明,5种常见革兰阴性菌对单一青霉素类药的耐药率普遍偏高,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提示我院应暂停该类药的临床应用[4]。此外,5种革兰阴性菌对大部分头孢菌素类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由16.9%上升到33.0%,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其余4种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见表6。
3 讨论
3年中,我院使用的抗菌药物总金额和DDDs值逐年增加,其中β-内酰胺类药所占的比例最大。此外,除β-内酰胺类药外,克林霉素在我院应用也较多,其DDDs值连续3年排在前10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其耐药率3年均高达70%以上,与文献[3]报道相比,细菌对该药的耐药率偏高,说明我院对该药的使用存在过度现象,有必要对其采取措施,限制使用或暂停使用,如临床需要使用则必须参照药敏试验结果。
表6 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Tab 6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Gram-negative bacteria to antibiotics(%)
细菌检测结果显示,非发酵糖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对碳青霉烯类药更加明显,对亚胺培南由1.22%上升到27.37%,美罗培南由0.62%上升到29.14%。而铜绿假单胞菌对此类药的耐药机制除产生碳青霉烯酶、膜通透性改变、泵出机制、主动外排系统及产生钝化酶等机制外,还突变产生了外膜蛋白(OprD)的缺失,或产生一种藻酸盐类物质,将细菌之间联合形成药物无法渗透入体内的生物被膜,使其极易产生多重耐药性[5],给该菌的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
另外,从细菌耐药统计结果还可以看出,3种革兰阳性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35%,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的上升趋势不明显,且3年中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的的使用金额构成比呈下降趋势,DDDs也基本稳定,提示我院氟喹诺酮类药的临床应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近年来,我院根据有关规定[2],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的临床应用,并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逐步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该类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大肠埃希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仍达60%,提示我院仍需继续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的预警和监管,限制其用于大肠埃希菌感染。
以上对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性结果对比分析显示,3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用量的逐渐增加,细菌的耐药率也有上升趋势,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较严重。在此,建议临床医师应综合评估患者病情,正确对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加强综合治疗,严格把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并从制度上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从而减缓细菌的耐药趋势。
[1]邓丽菁,毕津莲,李湘斌.我院2006-2008年抗菌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性[J].中国药房,2010,21(38):3 572.
[2]卢 岩.细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用量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治疗对策[J].中国药房,2009,20(29):2 274.
[3]肖永红,王 进,朱 燕,等.Mohnarin 2008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 377.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5]张润梅,康建邦,徐 辉.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1 635株耐药性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9):1 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