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园林中的借景艺术

2012-03-23牛梦云颜丹丹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牛梦云 颜丹丹

摘 要 “借景”是构园时必要的一种造园手法,它可将园林空间延伸, 丰富园景。本文通过对借景的内涵、特点和一些优秀的实例进行分析,探索借景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 借景;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内借;应时而借

中图分类号:TU986.1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个性鲜明,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高目的, 力求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常会运用框景、漏景、对景、借景等造景手法来丰富整个园林环境的景观, 以达到处处有景的效果。借景是这些造景手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等原则。通过借景可将园林空间与其周围环境相结合,以增添艺术情趣、丰富园林画面和构图要素,使园林空间更具特色和变化。

1 “借景”内涵

“借景”就是突破自身基地范围的局限, 有意识地将园林空间以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同时将园林空间引伸出去, 使园内园外的风景浑然一体。最初的“借景”大都利用天然山水,将园外的景观巧妙地吸收到自己园中。后期“借景”的含义得到延伸和扩展,从而在园内也有借景。在园区和园区之间,景点与景点之间,乃至邻近的景物之间都存在着借景手法的运用。通过“借景”使园内方寸之地变化多端,使观赏者在有限空间里可欣赏无限风光。

2 “借景”的类型

2.1 远借

“远借”是借园外远景借入院中。明计成在《园治》中就提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其具体处理的手法,或在园外景物的相应方位保留通透的视线廊道,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或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 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 建造楼、 阁、亭等, 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大园视野开阔,一般多用前者处理;小园或大园中较幽闭的景区,则多用后一种处理手法。

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泊,最宜建园。坐落于此的“颐和园”充分利用地貌景观的外向性和开阔度,最大限度地创造各种外借条件,凡园外的玉泉山、西山,乃至当年的静明、圆明诸园,都成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使园外之景与园内之景融为一体。又如,作为中国四大园林之一的寺庙园林,受佛家、道家等“出世”思想影響,多远离尘嚣,选址于山麓。前绕清溪,群山若靠,这一位置风力最小,且藏而不露。外借的山岚翠色,与庭院内部的“曲径通幽,禅房花深”交相呼应,成为僧侣习佛修性的理想之所。如峨眉山仙峰寺,迎面华严顶孤峰屹立,背面长寿岩高插入云。武当山金殿有七十二峰拱卫,群峰围合,构成环景景观,均是外借山景的名例。

2.2 邻借

“邻借”是指借用邻近之景,所借的对象或与园址相毗邻。具体手法一般是叠山建亭台楼阁俯视,或选择隐蔽园墙,普遍采用漏窗、洞门,将园外景色借入园内。苏州沧浪亭园周设置复廊,廊间设置带花窗的墙。复廊一边因借北侧山景,一边因借景南侧水景,形成了以复廊为前景、沧浪亭为中景、树木为背景的层次丰富的组景效果。

2.3 仰借

“仰借”是以园外高处景物作为借景,如古塔、高楼、山峰、参天大树、白云、飞鸟、明月等。“仰借”使景物在高度方面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因仰角的加大,视线向天空消失,错觉上造成景象的崇高感,故扩大了空间尺度。古典园林中一般利用园林地形设置石阶为引导,或垂直而上或顺应地形蜿蜒而上,渐入佳境。又或者利用爬山的斜廊、高耸的亭台楼阁来丰富垂直空间。

2.4 俯借

与仰借相反, “俯借”是由高向低处俯视而获得景观。俯借的景观特点是视域开阔,气势浩宏。俯借一般视点较高,可俯瞰全园风貌又可极目远眺园外山水景色。如颐和园中佛香阁踞于万寿山山顶,是全园中心。登阁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园内景色尽收眼底。

2.5 内借

“内借”,即单体园林内部的互借其景。纵观中国南北园林,特别是面积规模较大者,在造园时总要将单体园林作为母园,然后用墙或廊加以分隔成若干个子园分割成若干园区,各个园区大小、形状、主景不一。用墙分隔者普遍采用漏窗、洞门,使各子园既相隔而又相对独立成景区,隔而不断,通过隔墙上的漏窗、门洞,廊或通过各子园的假山、亭阁,互借其景。这种内借艺术最为私家园林重视,并广泛采用。如苏州留园,全园分成西园、中园、东园、北园四个子园。每个子园都自成观赏单元,各有观赏主题。四个子园之间,以曲廊作为既分隔又联系的脉络,廊檐下粉墙上设有漏窗和门洞,以使各子园之间相互借景。

2.6 应时而借

“应时而借”是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即园林中所说的虚景。将虚景和园林中实景结合,是开拓园林意境的一种因素,可强化园林艺术的感染力。

3 借景的特点

3.1 经济性

借景能不耗费人力物力,不占园内的土地资源,它是以现有的日出、弯月、雪景等自然景物和人为景物为素材来借取的,是化他人之物为己所用,巧妙地吸收到自己的园中。

3.2 多样性

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景对象, 内容丰富多样, 有自然景物, 有人工造景。只要人的感官可及的优美景观均可入景,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意境, 包涵了山岚水系、动植物、建筑、以至自然现象等所有要素。通过借景将园内有限的空间延伸出去,园内空间得到极大丰富,避免了园林因空间局限产生的局促、单调。

3.3 长期性

一般所借之景都是能够长期存在,如名山大川、人工建筑,还有百年古树等。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不复存在,也不会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位置。然而多数此类借景随着快速城市化的进程而消失,这就亟须我们采取有关措施将其延续下来。

4 “借景”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综上所说,中国园林的借景艺术,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一宗宝贵财富。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颇值得我们今天造园时进行借鉴和发扬的:

首先,要做到“借景有因”。就是说可以用外在某种使人触景生情的景物对象来创造某种艺术意境。“大自然中可以因借的对象不止是以上所举的形、声、色、香, 还需我们进一步发掘, 并尽量做到防止一些杂乱无章、索然乏味的实象引到景中来,所谓‘嘉则收之, 劣则摒之”。[杜顺宝《中国园林》(第四章)]

其次,要布局好,即要将母园按其自然形势,分割布局成若干个子园,赋予每个子园以独立的景观主题,然后充分利用漏墙、复廊等建筑形式,进行分隔和相互内借。

第三,要做到“因地制宜”。园林借景各有特色,不能简单等同。如热河避暑山庄以环山及八大庙为“借景”,南京玄武湖以南京城与钟山为“借景”,颐和园以西山为“借景”。各处自然风貌不一,在园林设计中应注重地域特色、自然地形地貌,审时度势,才能造出佳园。

第四,要控制好园林周边环境,即要控制好名园周边建设,不破坏园林外借的视线通廊。如苏州严格控制老城区建筑高度、建筑类型,在名园景观视线范围内禁止建设遮蔽建筑。因此保留了拙政园外借北寺塔的景观通廊,使得这一美景延续至今。

5 结语

“借景”是中国园林打破界域,将有限的空间和无限的自然景色相融合,创造审美景借的重要方法。我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给我们现代园林设计带来了丰富的灵感,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资料。我们应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在当代园林设计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卷三:借景).,重庆出版社,2009.

[2]陈从周.园林清议.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3]孟兆祯.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特色[J].中国园林,2007(4):31-32.

[4]邵忠.苏州古典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