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观
2012-03-23唐兰英
唐兰英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对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的认识产生了诸多分歧。特别是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这一特点提出质疑。认为用工具性和人文性来概括语文学科的特点,并未能抓住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
那么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要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首先要了解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区别。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语文学科最大特点是它的语言性和文学性。翻翻语文教材,我们便可知道,选入教材的90%都是文学作品,走进课堂去听一听,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感悟体味,其着眼点无一不在文学性上。可以说学生的语言的习得就是在对一篇篇精美文学作品的阅读、感悟中获得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离不开语言。《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我认为语文素养就是文学素养。无论是热爱祖国感情的培养还是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无论是语感的培养还是思维的发展,都与学生的文学素养相关。有人认为语文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作家。的确,语文课虽然能培养出作家,但它的任务不是培养作家。记得一位学者说过,语文课是要给学生打一个精神的底子。我想这也许正是语文课所具有的这种文学性,才使语文具有了其它学科所不具有的这种特殊的人文关怀。正是这种人文关怀决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特性。也正是一位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才使语文学科显出了它所特有的工具性属性。也使语文学科具有了工具性这一特点。而工具性和人文性又是那样和谐的统一在语文学科之中,形成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的确,其它学科也有人文性,但哪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是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以一种感性的形态呈现出来,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作用于学生的情感的呢?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来吧!
“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的去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也才能真正的明确语文学科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语文的语言性,决定了语文的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在1923年撰写的《初级国文课纲要》中,就把学生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列为首位。以后,他又发展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语文教育在最基本的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他指出:“不要只顾到语言文字方面,忽略了思维的训练,各门功课的训练都和思维的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显然,叶老的着眼点在语文的语言性这一特征上,他提出思维训练,是有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的。长期的语文教学使叶老深知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我们现在的语文学教学中,这一点似乎被人所忽视,甚至至于不屑一顾。他们把思维训练等同于机械的训练,把语文课了无生机与活力之罪皆归之于思维训练。似乎思维训练是过时的提法。然而,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的教学实际,看一看我们学生写出的一篇篇叫人不忍阅读的作文,我们不能不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他们的思维是混乱的,他们的语文素养根本无从谈起。”现在我们谈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去培养,我认为,就应从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培养起。无论是发散思维、直觉、顿悟,还是逆向思维、灵感等这些创新思维的基本思维的格,都是建立在基本的思维能力之上。正如北师大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教授何克抗所言:“逻辑思维本身虽然不大可能像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那样直接形成灵感或顿悟,但是,时间逻辑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因为,不论是形象思维还是直觉思维,其创造性目标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时间逻辑思维的指引,调节与控制作用。”
那么,我们过去是不是就没有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呢?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段落的划分,中心思想的总结,特点的归纳,语言知识的传授等,无一不在进行思维的训练。但我们学生的思维能力却还依然那样弱,原因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就是忽视了语文课的文学性,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思维训练是贯穿在人文性之中的。绝不能离开人文性去单纯训练学生的思维。为什么李吉林先生的情境教学法很成功?原因就在于她抓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抓住了“情境”这一贯穿在语文中的红线,通过激发情感,想象景象,使学生之情与作家所表达的情达到同频共振效应。“情思情思”,由情入“思”,学生便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自觉不自觉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决不能和其它學科一样,单纯的讲解往往是隔离瘙痒。只有发挥学生的直观能动性,让学生去读,去感受,去体悟,去想象,使他们置身于作家写作时所处的那样的情景中,才能使他们真正的获得许多东西。这样时间长了,就使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一格大的提高。比如,学生经过想象,把作家描绘的景象在他们的脑海中勾勒出来,学生就会感受面对这样的事物,作家是从哪几个方面。哪几个角度描写的,以及如何找准角度的,无论是作者的遣词造句的高妙还是构思的精巧,都在这样的还原想象中得到体悟。
可以说,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语文教学的魂,只有抓住这个魂,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