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时怎样简便计算固定资产折旧额

2012-03-23王嗣洲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4期

摘要:采用双倍金额递减法计算折旧额时,因账户缺乏期末固定资产净值的账面记录,本文提出一个简易计算方法,准确、简便计算折旧额。

关键词:期初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净值、折旧率、折旧额

Abstract: the method for calculation of the amount of double decreasing depreci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the final account net value of fixed assets book record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simple calculation method, accurate and simple calculation depreciation.

Keywords: initial net value of fixed assets, the final net value of fixed assets, the depreciation rates, depreciation

中图分类号:F40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方法较多,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等,还有年数综

合法及双倍余额递减法。后两种方法属于加速折旧法,有利于加速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技术装备的提高。双倍余额递减法是指不考虑固定资产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年年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乘以双倍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折旧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1

年折旧率=2××100%

折旧年限

年折旧额=期初(即上年期末)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年折旧率

公式中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在开始第一年时实为固定资产原值,第二年期初固定资产净值实为上年(上一年)固定资产期末净值,第三年期初固定资产净值,即为上年(第二年)固定资产期末净值,余类推。所以公式中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是随着会计期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从理论上讲:期末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但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净值”账面并无明显记载,“累计折旧”账户只进行总分类核算,不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要逐项逐年度计算或查明固定资产的折旧额,比较麻烦。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根据固定资产共同具备的购进原值,年折旧率和已提折旧年数三个基本条件,推算出一个“期末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的简便计算方法。公式为:

期末(即下期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购进原值×(1-折旧率)本期折旧年数

公式中“本期折旧年数”是指依据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时间确定

例如:某企业有一台机器购进原值400000元,预计使用8年。年折旧率为25%(即1× 1/8 ×100%),预计报废时净残值为20000元,该机器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各年折旧额如下表:

采用雙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到期以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残值后的价值平均摊销,即在最后两年改为直线法计提折旧,其目的是保证固定资产在预计使用期内提足折旧,故第七年应提折旧=(71191.40—20000)÷2=25595.7元。

上列“各年折旧额表”在实际工作中并非一定要列,本文列表是被作下一步检验笔者提出的简便方法是否正确用之。

我们分年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第一年 折旧率=期初固定资产净值×折旧率

=400000×25%=100000元……①

期末固定资产净值=400000-100000

净①代入=400000-400000×25%

=400000×(1-25%)1……②

=300000元(也是第二年期初固定资产净值)

式中400000×(1-25%)1折旧年限即是笔者前面提出的“期末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购进原值×(1-折旧率)本期折旧年数”这个公式。

第二年折旧额=300000×25%=75000元……③

期末固定资产净值=300000-750000

将③式代入=300000-300000×25%

=300000×(1-25%)

将②式代入=400000×(1-25%)×(1-25%)

=400000×(1-25%)2

=225000元(也是第三年期初固定资产净值)

第二年 折旧额=225000×25%=56250元

期末固定资产净值可用公式计算

=400000×(1-25%)3

=168750元(也是第四年期初固定资产净值)

第四、五年照常用公式求期末固定资产净值作为第五、六年期初固定资产净值,据此求与第五、六年的折旧额。

这第一至第六年的所求数额肯定与“各年折旧额表”的所列数字一样,毫无差错,证明笔者提出的公式十分正确。

由于这一简化计算,省略了计算或查找各年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及折旧额的麻烦。

作者简介:王嗣洲(1964——),男,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