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整道路施工沥青路面的平整度
2012-03-23季汝水
季汝水
摘要:影响路面平整度的施工因素包括: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设备;路基施工质量;原材料的选用;施工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等等,本文就调整道路施工沥青路面平整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道路;施工;沥青路面;平整度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the road roughness construction factors include: th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he construction equipment; Subgrade construction quality; The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The mixture ratio of construction design, construction scheme selection and so on, this article will adjust the road construction of asphalt pavement roughness relevant issu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road; construction; asphalt pavement; flatness
中图分类号:U416.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机械化程度高,施工工艺和质量要求严格,检验评定标准不断提高,建设单位有的超规范要求,但铺筑路面的平整度有时仍不尽人意,存在影响行车安全、 车速及舒适性的隐患。 影响路面平整度的施工因素很多, 一般包括:施工人员的素质;施工设备;路基施工质量;原材料的选用;施工配合比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等等。因此,要调整道路施工沥青路面的平整度,必须从以上的因素入手,从而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一、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沥青路面平整度施工是道路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施工人员的素质对路面平整度的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其中素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二是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三是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要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可从这三方面着手:
1、培养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
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一般表现在责任心方面,在施工现场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能够自觉提高警惕性,加大对问题的检查力度,譬如发现断面不平整,应该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处理。一支施工队伍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够在施工过程中全面解决平整度的问题。
2、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
道路施工是一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工程,因此要求施工人员要有相应的施工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是与施工人员对施工流程的认识程度、施工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施工经验的积累程度相挂钩的,我们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对施工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摸底,这样一来就能够剔除掉滥竽充数的施工人员。
3、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来自于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提高其技术水平,只能在施工过程中对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二、路基的施工控制
1、路堤填筑前原地面处理
路基的施工质量, 是整个道路工程的关键,也是路基路面工程能否经受住时间、车辆运行荷载、 雨季冬季的考验。要做好路基工程, 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路基的填筑,尤其对原地面的处理和坡面基地的处理。
2、路堤填料
路堤填料一般应采用砂砾及塑性指数和含水量符合规范的土, 不使用淤泥、 沼泽土、 冻土、有机土、 含草皮土、 生活垃圾及含腐殖質的土。对于液限大于50, 塑性指数大于26的土, 一般不宜作为路基填土。
3、填土路基压实
公路运输和市政道路路基施工时,应分别严格按现行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或 《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要求进行,并应通过试验路段来确定不同机具压实不同填料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 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 还要有一定素质的施工队伍来重视。
4、完善排水设施
为了保持路基能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 必将影响路基稳定的地面水予以拦截,并排除到路基范围之外,防止漫流、聚积和下渗。同时,对于影响路基稳定的地下水, 应予以截断、 疏干、 降低水位,并引导到路基范围以外,注意防渗以及水土保持问题。
三、机械施工摊铺作业
根据施工机械配备情况,可采用 1 台大宽度的摊铺机如A BG 422 或佛格乐 2000, 全宽一次摊铺成型。也可采用 2 台摊铺 ( 如佛格乐1800等), 相距 5m ~8m 梯形摊铺。调整摊铺机熨平板宽度使之与设计宽度相符, 调整摊铺机的自动找平装置及横坡传感器,将调整好的熨平板徐徐落到预先准备好的垫板上, 并调整到合适的横坡位置, 固定好摊铺机的侧板, 然后接通预热开关, 加热到熨平板与混合料同温。自卸汽车运送成品混合料到现场后, 将料卸入料斗内, 摊铺机推动自卸汽车进行摊铺, 保证汽车和摊铺机同步, 并随时调整摊铺机的行驶速度和操作方法, 使混合料均匀地摊铺在设计宽度上。为保证摊铺工作顺利进行, 在施工中,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混合料运输
沥青混合料采用大吨位自卸汽车运输到工地。首先将车箱底板及周壁清洗干净, 并涂一层油水 ( 柴油: 水 =1: 3)混合液。对已经离析、 结成硬壳或被雨淋湿的混合料必须坚决废弃。
2、 运料汽车与摊铺机配合
运料汽车和摊铺机应恰到好处地配合。如果运料汽车驾驶员刹太紧, 使得摊铺机难以推动, 或倒车过猛碰撞摊铺机, 或汽车行驶太快, 混合料撒落在下撑层上, 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现象。为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 应派专人指挥车辆, 并随时清扫抛洒的混合料。
3、 摊铺机摊铺前的检查
每天或每次摊铺前都应检查摊铺机的熨平板宽度和高度是否适当, 对于熨平板加长而出现的挠度变形, 应及时调整。在摊铺过程中, 随时调整好自动找平装置, 以保证摊铺面的平整度。
4、 供料和布料匹配
摊铺机刮板输送器通过闸门向后供料和螺旋摊铺器向两侧布料, 使两者的工作速度匹配。
5、摊铺机行驶速度
摊铺机的行驶速度要根据拌和、 运输能力来计算, 以保证施工作业的均匀连续性, 并尽可能满足自卸车运料和摊铺作业不间断地进行。摊铺机前需有 5 部车方可摊铺, 这样避免由于摊铺机的频繁停机、 起动产生的小波浪, 较好地保证摊铺面的平整度。
6、摊铺机运转
行驶速度发生暂时性的断料时, 摊铺机应保持运转, 停止振捣, 并接通熨平板加热器。因为100℃以上的混合料遇到温度偏低的熨平板时, 将会粘结在底板上, 这些粘附的颗粒随板向前拖移时, 会拉毛铺面表层, 使之形成沟槽和裂纹, 影响路面平整度。熨平板也不可过热, 否则, 将会使铺面烫出沥青胶浆和拉沟。
7、 混合料摊铺温度
断料时间超过 0. 5h, 应起动熨平板加热装置, 保持混合料的摊铺温度。如果超过 2h 应将余料全部摊铺出来,按横缝处理, 以保证路面的良好平整度。
8、平整度、 厚度检查
摊铺现场放 3m 直尺1 把, 厚度检测尺 1 把, 并设专人检查平整度、 厚度等指标, 发现问题及时修复或调整。
四、碾压成型
混合料完成摊铺后, 应立即对路面进行检查, 对不规则之处应及时用人工调整。检测摊铺面混合料的温度, 待温度合适,即可进行充分的碾压。 碾压区段一般以 100m 左右为宜, 且先摊铺的沥青混合料温度不低于初压温度, 这样不致因碾压区段太短, 压路机起、 停、 推、 赶产生碾压波浪。碾压分为初压、 复压、 终压 3 个过程。在整个碾压过程中, 所有压路机都要匀速行驶, 行驶速度要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初压采用轻型钢筒式压路机或用振动压路机不挂振碾压。碾压时应将驱动轮面向摊铺机。初压后检查平整度和路拱度, 必要时应予以修整。复压紧接在初压后进行, 复压宜采用重型轮压压路机, 也可采用振动压路机。终压紧接在复压后进行, 终压应采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不挂振碾压。碾压作业应在混合料不产生推移、 开裂等情况下进行, 尽量在摊铺后有较高温度时碾压, 一般初压不得低于 130℃, 复压不得低于 90℃, 终压完成时的温度不得低于70℃。 温度愈高, 愈容易提高路面的平整度和压实度。 在碾压期间, 压路机不得中途停留、 转向或制动。当压路机来回交替碾压时, 前后两次停留地点应相距 10m 以上, 并应驶出压实起始线以外。碾压应纵向进行, 并由材料摊铺的低边向高边慢速进行,相邻碾压至少重叠宽度30cm。压路机不到的地方, 应采用热的手夯或机夯把混合料充分压实。
五、接缝部位的处理
沥青路面施工的接缝处理直接影响到平整度, 接缝部位处理的方法如下:
1、施工间隔时间短,而且尚未开放交通的情况下,接缝部位处理方法可以采用热切缝,热切缝技术是在摊铺机移出工作面后,利用人工的方法将端部收齐和整平,然后采用端部一定范围内用浇水冷却混合料,再进行碾压,碾压完成后,人工挖出端部混合料,使其形成平整的断面;
2、接缝部位的精细调整是在下次摊铺时, 通过挖出换填粗料过多的部位,然后筛一层适量的细料后,进行沿接缝收起,不仅要保证接缝路面没有黏上混合料,还要保证在处理完毕后整个热疗略高于接缝,方可进行碾压。
路面平整度是评定路面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它关系到行车的安全、 舒适以及路面所受冲击力的大小和使用寿命,不平整的路表面会增大行车阻力,并使车辆产生附加的振动作用 在当今的道路建设中,由于施工的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间的竞争焦点越来越着眼于路面平整度,把它作为衡量施工能力和水平以及公路和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商永生. 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原因控制分析[J]. 交通世界(建养.机械), 2011,(05)
[2] 黄春梅. 浅谈如何提高市政道路工程中沥青路面的平整度[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