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 大反刍的冷评
2012-03-20毛志成
●文 毛志成
反刍的俗称叫“倒嚼”(“嚼”字读音为第四声),指的是某些草食动物如牛、骆驼等等吃了草之后,夜里静卧下来便将食物退回到口中细嚼一番,使其再回到胃中。随着胃的蠕动,加上胃液的分泌,使食物变成了营养,以利于强身健体。
文化也一样。假如只是一味地生吞活剥各种知识、思想、主义、学说、理论、口号以及时髦的行为或语言,拒绝反刍,到头来即使貌似高大肥硕,实际上也是一种病态,包括病态式的瘦高或病态式的虚胖。而且,又常常伴之以发烧或发狂。
几十年前的极左年代尤其是“文革”,喊出的口号是“彻底砸烂旧世界,努力创建新世界”。最后落到的结果是什么?只能是“愚昧的神圣化和神圣的愚昧化”。从二三十年前、十几年前、几年前开始,尤其是今天,中国的文化反刍之风盛行起来,我首先认为此风大好,不是小好。至于反刍的出发点和表现方式如何,正确与否,那又另当别论。当前对中国文化的反刍,值得关注的方面很多。例如:
一,“百家讲坛”上的学者讲稿,十之八九是说古事、谈古籍、评古人的。
二,影视中编得最曲折、演得最热闹、观众最着迷的往往也是古代的事、前代的事。上至《汉武大帝》下至《大宅门》,无不以“过去的事”为亮点。
三,在某些小说中和影视中,连当初被视为十足的反面人物(如蒋介石、戴笠)也偶尔成了几次正面形象,认为有功可论。这是对的,力求公正嘛!
四,史学界或评论界对前时被批判、被冷落的名人如胡适、辜鸿铭、梁漱溟等等,也大有赞誉之词。这无疑也是正确的,说明中国文化日趋理性了。
五,对古代、前代的文学名著,有的初次、再次、多次拍摄成了影视片子,有的学者、名人对其一评再评(包括一探再探)。
六,连写散文、杂文、随笔的人,也将史料、资料的引用看成必不可少的行文要素,这也是值得看重的。
七,无论是对“国学”的推崇,还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都含有“忆往昔”之意。
八,对古代、前代大智大勇人物,上至秦汉,下至民国,无论是大清官、大义士还是大法官、大侦探,也无论是写得最生动、演得最诱人的人大都是从前的人,过去的人。
九,即使是以大学问家、大智者、大能人为写作对象或表演对象的人,其真正的亮点人物也大都是从前之人,而今天的人则显得造作些或浮浅些。
十,即使有一定年纪的平民百姓,闲下来的谈兴也侧重于“说古”,而对直接的或颇近的“说今”,其兴味毕竟逊色。
十一,中国的学者、名流,某些一味谈古事、写古事、演古事的人,在卖座率上也往往胜于说今事、写今事、演今事的人。
上述的现象,有人故作“现代派”甚而认为从前之人、过去之事都有愚昧落后或假道学意味。其实错了,至少是走进了另一个误区。
也就是说,在远征的过程中拒绝回眸,在吸收任何新老文化的同时拒绝反刍,都是一种躁动或盲动。
当年我们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社会为“万恶的旧社会”,认为那样的社会中一切名人都不是好人,也没有出现过高品位的文化,这是何等无知!正因为我们的无知、乏智,致使我们中国从未成为真正的文化强国。
回眸与反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且是真正文化强国不能缺少的因素。但是文化的反刍,又绝对有性质和状态的差异,为此走进误区的现象也时时可见。举例说,今天有太多太多的文章、书籍、讲坛、戏剧(尤其是影视),好像都在告诉我们:过去之人比起今天之人来,知识要高得多,见识要深得多,本领要大得多,情感要丰富得多,生活要有趣得多,行为要壮丽得多。总之,认为今天的人都应当像过去那样活着才好。实话说来,中国的古代、前代,压根儿就没有快活过!所以才有后来的邹容之叹:“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马牛!”
今天的中国国民活得很快乐么?回答这个问题,不要去听少数特权人物或各式既得利益者的话,也不要听那些安于感恩或奉命感恩的愚民语言,既理性又清醒的回答只能是:中国仍在致力于如何提高幸福指数,而且这种努力也初见成效。
过去的(包括古代的、前代的)中国式学问、中国式本领真有如某些人所夸的那样高么?这也不能去听某些人为了显示自己“不凡”,为了出名获利,借“中国文化世界第一”之名而自抬自捧之类的话。客观而公正的回答也只能是:中国文化既有使世界景仰的优质因素,也有不容否定的劣质因素。什么是有益、有效的反刍?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在这样的事上,中国的极端式、偏激式思维和行为具有极大的惯性。通常的表现是,对遥远式的、往昔式的人物或业绩乐于宣讲,醉于美化,而对并不遥远的昨天之人、之事却懒于或怯于直接触摸。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就是“文革”,像那段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省略或淡化的往事,至今我们也没有看到一部完整的读本。反而影视片子中有不少的镜头还带有“甜美怀念”的意味。
我们中国的反刍习惯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毛病,这就是对古人古事、前人前事的态度往往走偏,对某些对象一经肯定或否定,就将对方捧为足赤之金或贬为绝对的粪土。这叫真正的反刍么?当然不是。
真正的反刍,重要的标志有二:一是功过分明,而且对功过的比重能够作出科学判定;二是具备双向(包括正向、反向)思维的能力。在承认某人、某事、某著作的杰出之处时,不忘记对其局限性和认识误区给予客观评析;在对其进行总体上的否定时,也不能忘记对其中的闪光点(哪怕很少的闪光点)给予应有的肯定。但是这样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常常欠缺。例如“五四”时期或“文革”时期,对孔子和儒学的否定都近于百分之百。而前时又掀起了热捧《论语》的强风,好像《论语》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此外还包括把清朝历史(尤其是康、雍、乾时期)视为盛世的样板,又另如有人将老子的五千个字捧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至高智慧。在我看来,那不叫反刍,只能叫胡乱吞吃。何以如此?将研究文化退化成贩卖文化所致也!此风径直地吹下去,总有一天会将中国的原始社会、母系社会、尧舜禹时期视为另一种幸福彼岸。上述的现象,叫真正的反刍么?我看很像将古时的或前时的遗溺重新咀嚼一番、品尝一番。也包括把真正的历史营养用激素、添加剂、催肥药制成现代式的丸散膏丹进行推销。
造成这样的现象,原因中也包括今天社会现实的某种缺失(甚而是重大缺失)。我们缺失了什么?至少缺失了现实社会应有的生动性和感动性。致使现实社会的人必须用古人古事、前人前事当成食物的代用品来填充自己的精神饥肠。
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无疑包括文化反刍的能力强。但反刍毕竟是反刍,与营养吸取不是一回事。总之,我们必须尊重一切正常的反刍,而拒绝反刍绝对是一种病态。但又必须鄙弃安于反刍、为反刍而反刍,以及种种强行反刍或惟反刍、滥反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