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利用与地方文化建设
2012-03-20戴建陆
戴建陆
(沈阳工程学院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36)
中国地域广袤,历史悠远,族群众多,积淀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遗产,产生了地域特征鲜明的地方文化和地方文献。地方文化是地方文献产生的基础,地方文献客观记录和反映着地方文化,并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多方面的作用。
近一百年来,持续的社会政治变革使地方文化遭到重大损毁,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但其引发的文化同质化现象,同样令人忧虑。地方文化传统的缺失不仅是对依赖这些文化传统生活的地方居民心理的严重伤害,从长远的角度看,也是对中华文化根脉的阻断。[1]地方文献是文化传承的媒介,也是文化血脉流传的重要载体。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开发,能够使隐性的地方文化得到更加充分地展示、传播和继承。
一、地方文化与地方文献的内涵
(一)地方文化
地方文化是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共享的精神生存与物质生活的传统。长久的特定的地域生活,人与地方易于形成有机的互动关系,并逐渐养成特有的地方趣味与地方感觉,这种趣味与感觉构成了地方文化传统深层内涵;同时地方文化传统更明显地体现在地方民间信仰、地方生活方式、地方历史记忆、地方风物传说中。
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域的形象标志,富于时代气息和独特个性的地方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灵魂,是地方社会良性运行的精神保障。地方文化为当地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可以提升区域形象,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造区域经济价值。在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地方文化精髓,随之产生了大量地方文献。
(二)地方文献
文献这种物化的文化信息形态介入交流活动,并与交流媒介相互作用,加强了人类交流活动的社会功能,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基础结构。地方文献作为地方文化的知识载体,是指反映当地情况的正式出版或非正式出版的各种文献。地方文献类型多种多样,以记录方式划分,有文字、录音、录像、摄影、传拓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地方文献被誉为“一方之全史”,反映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及风俗、民情、自然资源、人文景观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与积淀。
地方文献是文献典籍中最富地域特色的活化石,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本地区的历史和未来提供详实的信息,“多少兴亡事,说与子孙听”。英国著名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说过:“从古代罗马到近代英国,都没有与中国地方志相比拟的文献”。仅北京一座城市,根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至今存世的方志就达55种,其中还不包括山、水、寺庙志等,而这些,不过是地方文献的基础之一。
二、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地方文献是对当地文化的真实反映,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现代文明的传播,地方文献都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一)地方文献是地方文化建设的依据
地方文献是地方政府进行决策的重要情报依据。“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各地政府对本地特色文化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价值都给予高度重视。地方文献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史料性特征,其中包含大量的纪实资料和统计数据,加强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对其进行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开发,可在地方文化建设决策及实施过程中,为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情报服务。地方文献既是研究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源,也有利于挖掘、拓展地方文化潜在价值,深化、丰富地方文化内涵,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
地方文献是地方史志工作的资料基础,可为地方考古等研究提供文献支持。地方文献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和图片等珍贵文献资料,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反映了地方事物的真实面貌。近年来,各地兴起了修志编史、修谱编传热潮,许多读者大量查阅老报纸、旧志书、统计年鉴、大事记等,地方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编撰工作中最原始、最重要的环节。
地方文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提供佐证和历史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的知识传承传播方式、记忆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是具有高度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非文字作品。与有形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存在方式,它是一种文化,是动态的、变化的,是非自然物,是存在于特定群体生活里不断变化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指记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所有载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产生的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申报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资料,有关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论著及文艺作品,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物质性和便于携带、传阅的特点,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的保存及广泛传播使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2]
地方文献为地方旅游事业提供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支撑。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是非物质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注入文化内涵后,方显其独到之处。这个过程离不开大量文献资料的指导和支持,尤其是地方文献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中的历史线索,才有可能将当地的旅游业做出规模和特色。
(二)地方文献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
作为地方文化的忠实记录者,地方文献是保护、传承、研究、延续、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民族智慧的使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地方文献可以反映地区各个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对地方文献的整理有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地方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史料依据,对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可以使许多业已消失或濒于失传的地方风俗文化再现生机。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通过推陈出新、批判扬弃,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可以使其呈现出勃勃生机。而文献化则是抢救、保护、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地方文化的长久保存及广泛传播,促进地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语委于2008年开始实施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是对地方语言文化进行文献化保护的重要工程项目。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文化传承资源,地方方言是地方文化重要特征,在全民推广普通话,方言日渐衰微的背景下,“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依照统一规范,全面采集当代汉语方言、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俗称“地方普通话”)以及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等有声资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和加工,长期保存,对将来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方文献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
地方文献最大的收藏、利用场所是公共图书馆,对公共图书馆而言,本身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任,承担着引导公众阅读、普及大众教育的职能。大众教育是保存、开拓地方文化的重要媒介,通过教育可以将有形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无形的思想传播给地方民众。文化资源只有进入人们的意识之中才会具有成为区域精神的现实性和可能性,而大众教育则成为实现这种可能性的重要工具。
在做好传统地方文献工作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其利用和传播的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对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建立以本地区文化为主题的网站和专题数据库。人们可以通过网络,高效、便捷地从文字、照片、文献中看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既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播,也有助地方文化、地方文献的保护,同时也扩大了本地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影响力。
辽宁省朝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朝阳市图书馆将馆藏有地域特色、利用率高、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地方文献零散资料进行汇集、整理,经过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开辟了朝阳地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旅游和地方特产等专题文献。其中朝阳地方文化专题文献在社会上的影响最大,建立了“牛河梁红山文化”、“化石文化”、“佛教文化”、“三燕文化”四大历史文化专题系列,一方面对朝阳历史文化资料进行针对性、有效性的宣传和保护,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资料,实现文献资源服务社会的最终价值。[3]
三、地方文献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有效利用
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大多散存于民间,因此能整理、编著成文献正式出版发行的相当有限,多数属于内部资料或有待于转化为文献载体。地方文献收集和保存的最终目的在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文献得到利用,其隐含的知识信息被激活,才能体现地方文献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文献的内在价值会被不断地挖掘出来,对地方文献的利用方式还会有更新的认识。
(一)规划有地方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
广义的地方文献收集是以著者的籍贯或者以书籍内容的地域性为界定的。地方文献机构应以本地社会发展、历史变迁、自然条件等为依据,对地方文献收藏进行规划,确立收藏原则,建立有地方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对地方志、年鉴、大事记、地图等文献全面收藏;对内部出版报纸期刊等连续出版物系统收藏;对非印刷型的载体文献进行补充收藏;对口述文献及非物质文化遣产文献,进行抢救性收藏。
(二)创建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
整理开发地方文献必须与数字化建设结合进行。地方文献机构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具有利用、研究价值的纸质、非纸质地方文献数字化,努力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全文数据库。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一方面对民族文化认同感会逐渐增强,另一方面许多旧有的文化会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消失。地方文献数字化后,人们可以方便地从过去的文字、照片中看到那些消失了的东西,这就像保护物种一样。这样既保护了稀缺的地方文献原始善本,又成倍放大了其知识文化传播的效用。
(三)加强口述文献的收集
含有地方文化内涵的口述文献收集日益受到关注。口述文献保存了社会变迁的印记和资料,反映了特定区域、特定时空内的习俗、文化、精神,成为传统历史文献的一种有益补充。如果说口述传统里的过去是可以在传承的流动中不断变异的话,文献作为口述的记录就把这种流动特性固化了。这些流传于见证人口中的生动的、形象的、独特的、易逝的历史语言,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重构了往日被忽视的历史片段。
(四)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保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最具民族代表性、最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基于传统习惯,在地方文献的征集和整理中人们往往只是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相对而言却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建设的发展,征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献变得越来越重要和迫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宜采取尊重和保护的态度,重视地方文献的“存史”作用,重视地方文献对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作用。地方文献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占有和保存相关资源。总之,我们要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难以记录的、“无形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努力转化成为“有形”遗产,从而弥补其存在形式和保存方法上的缺陷。
四、结语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汉字承载下从未间断,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文化遗产宝库。在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需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融合,产生更为强大的文化发展内驱力。今天重建的地方文化还离不开当代信息社会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背景,地方生活方式中的现代性渗入十分明显。地方文化不仅在纵向上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对原有文化进行创新;同时在横向上要加强与其他区域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区域性的文献资源建设合作,既能突出各部门的地方文献资源的特色,又能发挥集群优势,加大文献资源的收集广度,挖掘文献资源的利用深度,使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为地方文化的提升及区域性文化合作服务。
[1]萧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文化传统的重建及其思考[EB/OL].2.2012-09-16.
[2]谭寅汉.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11,(1):210-213.
[3]边明丽,王元.公共图书馆开展专题文献服务的新阵地—从朝阳市图书馆建立朝阳地方文化专题文献谈起[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4):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