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民俗经济探析

2012-03-20王丽坤

文化学刊 2012年5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产业化

王丽坤

(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群体社会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每个地区都拥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是一种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在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的今天,这种文化资源可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经济模式,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巨大经济价值。发展特色民俗经济,已经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引擎,在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文对发展县域民俗经济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对发展县域民俗经济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旨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意见和建议。

一、发展县域民俗经济的可行性

发展县域民俗经济是可行的,因为:

(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县域民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样式,是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县域作为民俗文化资源的富集地,不仅拥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类民俗文化、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礼仪风俗,婚丧嫁娶等人生礼俗,春节、中秋等岁时节日风俗、而且还拥有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浓厚富有的民俗文化为发展民俗经济奠定了充足的资源基础,确保民俗经济发展的多样化。

(二)民俗文化开发可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经济。

当下,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从文化的视角去发展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融入文化因子,已经成为各企业、各地区乃至各民族积极探索的发展模式。正如何学威在《经济民俗文化学刍议》中指出:“在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轨迹的内在联系更趋紧密,文化优势的积累,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县域拥有深厚浓郁的民俗文化资源,如能灵活地运用创新的方式与市场经济融合,其经济价值不可限量。同时这种融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因而,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开发与市场经济协调起来,发展民俗经济模式,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民俗文化是可以转化为市场经济的,以生产、交通、器具、服饰、饮食、居住等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活类民俗文化是可以直接转化为商品的,随着民俗文化开发力度的逐渐加大,商品的民俗文化的附加值也就越来越大,这种商品以交换的形式融入市场经济,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服务于经济发展。以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类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有着高度的契合点,以岁时节日为例,春节的大红灯笼、鞭炮,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都是以民俗文化为根基而衍生出来的事物,这些事物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不仅传播着民俗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宗教信仰、民间禁忌、道德观念、民间文艺等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类民俗文化可以渗透至商品活动中,在渗透的过程中可以“使商品的特性如商品的式样、装潢、由来等打上民俗的烙印和特点,那这部分民俗文化也可走入市场经济,构成商品的意蕴,在商品的实用价值之外,添上艺术价值、历史价值”。[3]

二、发展县域民俗经济的必要性

(一)发展民俗经济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壮大关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民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一种新的活力,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县域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风民情、淳朴的地方礼俗、独特的民族服饰、诱人的特色饮食、欢乐的节日庆典,还有动人的神话故事、悠久的历史传说、古老的信仰崇拜,无一不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无一不反射出民俗文化的深厚意蕴。目前,各县、市依凭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开展民俗度假区、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游、美食文化节等特色民俗活动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海南省安定县为例,该县连续多年举办端午美食文化节,以展示定安特色美食文化魅力为主旨,活动包括定安特色美食指定店评选、“定安美食”创新大赛、特色农副产品、旅游商品企业展销、美食一条街布展、百里百村乡村休闲游等多项活动。目前,定安县已成功推出“十大特色菜肴、十大特色小吃、十大特色农(副)产品、定安八景”,吸引游人无数,在社会上引起良好效应,打响了“生态定安,美食天堂”的知名品牌,促进了百姓增收。安定县美食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该县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吸引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企业的青睐,纷纷落户定安投资定安美食、旅游、地产等行业,在很大程度上了带动了安定县整体经济的发展。再如东莞石龙镇,该镇举办的“中国龙民俗文化节”不仅有精彩的文艺表演,还安排了“聚惠龙城”乐购活动、中华龙民俗文化收藏展、“龙灯耀万户”石龙灯笼仔非遗展示、岭南美食一条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龙民俗文化节”成功擦亮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品牌,使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美誉度不断提升,极大地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由此可见,民俗文化搭台,地方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是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明智之举,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发展民俗经济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目前,富民强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则将成为富民强县的“高速路”。发展特色经济,是时代的需要,是明智的选择。“特色”是优势,“特色”是常青树,“特色”是竞争力,这应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定理。民俗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在提高县域整体竞争力上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县市利用本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资源大搞文化旅游的成功事例比比皆是,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随着门源县生态旅游美誉度和知名度不断攀升以及乡村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农家乐”经济在门源县悄然兴起,逐步形成了生态资源利用与旅游品牌互为结合、互为促进的特色经营模式,创出了以“森林山庄型”和“农(牧)户型”为主的“农家乐”旅游品牌。这种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特色经营模式,不仅为门源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为其提供了就业岗位。门源县的“农家乐”经济模式就是充分挖掘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用民俗文化去创造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本县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再如宝鸡凤翔县把民俗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不仅积极研发特色民俗产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如泥塑和皮影就是该县诸多民间工艺品中的两个特色品牌,而且还主动地推进文化营销,以建设民俗艺博园、举办民俗艺术节、参加中外会展交流为重点,增加凤翔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辐射力,使民俗产业释放出强大的经济能量。凤翔县正是走上了民俗经济的发展之路,才使得该县的竞争力日益增强,知名度日益提高,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 “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艺术品之乡”和“泥塑之乡”。可见,发展民俗经济,走特色化产业发展之路,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民俗经济是繁荣发展县域文化的有效途径。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它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后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的发扬光大将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腾飞也将极大地助推文化的繁荣兴盛。民俗经济作为经济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繁荣发展县域文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民俗经济为传播民俗文化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工具,加大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力度,提高了民俗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其真正地成为一种植根于人们心灵深处的特色文化。当前,物质生活极大丰富,需求者和消费者不断追求和品位的是文化及其产品的丰厚内涵和积极价值,也就是说文化本身成为人们精神需求的极其重要的满足物。因而,民俗文化在民俗经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渗透至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感受民俗文化的浓重氛围。同时,民俗经济若要火爆,就需要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地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在意蕴,不断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的价值元素,同时还要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使县域民俗文化的个性、特色和风格在民俗经济活动中得以持续的积淀和彰显。

三、发展县域民俗经济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县域民俗经济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经营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宏观指导力度不足,缺乏总体的战略规划;产品开发同质化,缺少特色和新意;作坊和家庭式的生产方式仍然占据主体地位,缺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体系。其实,上述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及时正确应对和妥善处理,民俗经济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达到新的发展高度。

(一)地方民俗经济的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实现民俗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更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民俗经济若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就要走创新发展之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雷同复制、人云亦云将会使民俗经济陷入停滞的发展状态。因而,地方民俗经济的生产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要积极的转变观念,在发展中不断融入创新元素,将“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传统思想转变为“以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现代发展理念。民俗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民俗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表层,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也就是要在发展中融入文化营销的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更加重视个性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这就意味着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即某种文化情感上的需求。为此,“民俗经济的经营管理主体要以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引导,自觉整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不断凝练民俗文化中的积极价值”。[4]只有这样,民俗文化产品才能够有新意,有感染力,从而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变、求知、求乐”的心理,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拉动民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对县域民俗经济的战略规划和引导

民俗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很难形成健康有序、良性共赢的发展态势。县域民俗经济若要形成结构合理、规划科学、开发有序、精品突出、效益倍增的发展格局,必须坚持走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首先要加强领导,为县域民俗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设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全面掌握民俗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于有发展潜力的民俗文化项目,地方政府可给予必要的财政资助和扶持。其次,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对县域民俗经济的宏观指导力度。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党政领导、行业主推、部门支持、社会参与的的统筹协调机制。再次,地方政府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引领者,要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发展目标,站在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编制民俗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县域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全盘整合配置,规划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具有县域特色的民俗经济品牌,并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强化民俗文化生产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推动民俗经济产业化。

民俗经济若要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 “高速路”,必须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当前,单家独户的小作坊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艺人的创新积极性。因而,产业化是民俗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只有产业化后的民俗经济,才能真正展现其强大的推动力和跨时代的旺盛生命力,进入快速成长的通道。由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使之民俗经济产业化的方式也呈现多种多样,比较典型的有民间艺术表演产业化、民俗商品产业化、民俗旅游产业化、民俗节日产业化等多种形式。如河南宝丰县就实现了民间艺术表演产业化,全县从事演艺的农民多达上万人,演出所获得的收入超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曲艺之乡”、“魔术之乡”。再如甘肃省庆阳市将民间小饰品刺绣香包进行挖掘开发后实施产业化,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庆阳市刺绣香包产业化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经济开发,也使庆阳成了有名的“刺绣香包之乡。这些都足以说明,民俗经济产业化发展将县域经济带入快速增长的通道,同时也为民俗文化的繁荣创造了可能。当前,我国大部分县域民俗经济仍然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只有部分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具有规模效应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因而,通过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运作,把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变为生产力,变为地方的综合竞争力乃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是我们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何学威.经济民俗文化学刍议[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3]姜继为,吕桂兰.试论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

[4]何振鹏.发展民俗经济要有创新思路[N].经济参考报,2007-08-24:(1).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产业化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