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社会转型期国民民主心理素质的提升——基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视角*

2012-03-20韦焕进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国民心理素质媒介

王 颖 韦焕进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民主发展是无止境的,民主心理素质在理想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会不断趋于完善。民主体制需要在一个国家长久的实践中使其成为传统,民主才会深入人心,才能使国民具备较好的民主心理素质。随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民主在我国的稳定性逐渐增强,国民的民主心理素质较计划经济时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及其问题对我国国民民主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正、反的影响,我们应当正确引导,努力寻求克服消极民主心理的方式和途径,提高全民的民主心理素质。教育对国民民主心理素质的提高能起着直接而长效的基础作用,通过构建与落实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可以提升国民的民主心理素质。

一、民主心理素质的涵义

所谓民主心理素质,美国哲学家卡尔·科恩在其著名的《论民主》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心理条件或心理素质“是社会成员实行民主时必须具有的性格特点和思想习惯”,[1]科恩进一步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信错误在所难免,是民主主义者所应具备的气质中最根本的一点,因为否定任何政党的绝对明智,就会鼓励一切有关的人都参与决策”[2]。他同时强调,“成功的民主都要求公民在信任之中掺和一些批判精神,即对当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3]“容忍妥协”是民主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妥协不是披上伪装的有条件的投降,它的过程是积极的,因为促进了各方参与的兴致。”[4]由此可见,国民民主心理素质是国民在民主行为中的性格特点和思想习惯。从科恩对民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理解检验公民民主心理素质的标准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公民普遍具有怀疑态度与批判思维、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权利观念与规则意识、公共品格与宽容精神等,公民不仅要善其身,还要济天下,积极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公平正义。

科恩在《论民主》一书中还指出了民主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民主的所有条件中,心理条件是最基本的”,“民主的其他条件主要取决于此”,“民主机器是由其成员的风格来润滑的”。[5]但是,科恩对民主心理条件的论述还是流露出唯心主义的印记,例如,他认为,“民主的其他条件主要取决于此(心理条件)”[6],过分夸大民主心理条件的作用。秉持扬弃的态度,去伪存真,科恩的观点对于今天我们研究民主心理素质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二、社会转型对国民民主心理素质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明显的变化。一方面,1978年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速度均大大提升,然而,速度的背后也体现着代价,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和经济领域的发展同步进行,由此带来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及其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分化扩大、社会流动加快、社会冲突增加、社会整合力下降等。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的民主意识在鸦片战争之后已开始觉醒,国人由此放眼看世界,开始传播西方的民主自由思想,国民民主观念因而得到熏陶。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民主观念进一步增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虽然使民主体制遭受灾难,但也使国民的民主心理素质得到历练,催生和增强了珍惜民主政治和民主生活的思想意识。改革开放后,国民民主观念逐渐提升,民主和法制社会开始形成。

改革开放使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普遍求变思变、求富致富的动机,促使人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社会充满生气与活力,为民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也为民主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提。但是,社会的转型变化对我国国民民主心理素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社会转型对国民民主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首先,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中普遍求变思变、求富致富,人的精神和人的主体解放不断加快,人开始关注和追求自身的可持续和全面的发展,这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国民的现代“独立型”人格正逐渐取代传统“依附型”人格,在个性上追求多样化和丰富性,如80、90后的年轻人都青睐于通过网络社区、微博、电视台等方式张扬个性,不再迷信权威和盲目从众。其次,当前社会分化加速、社会矛盾加剧、各种差距扩大,公众的“相对剥夺感”增加,生活痛苦指数提高以及官员贪污腐败等,无不刺痛着国人的神经,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求成为全体人民关注的焦点。公众的权利观念和公民意识增强,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利益诉求,即使作为非利益相关者,也往往“路见不平,主动相助”,一些基层的群体性和个体性的上访频率增加。再次,人们的社会关系从“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即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这有助于国人开放心态和公共品格的形成。最后,“潜规则”在社会转型中颇有市场,潜行于各类组织运行的过程中的“潜规则”,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的深恶痛绝,纷纷向“潜规则”开战,这有助于强化国人的规则意识。

(二)社会转型对国民民主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

首先,国内生产总值GDP主义盛行,导致人的价值“去意义化”,动摇独立型人格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民主发展程度和国民民主气质是与该国的国情相适应的,正如马克思曾指出,不同经济形态可造就不同人格,他认为“自然经济形态下形成的是依附型人格;而商品经济形态下才出现独立型人格;到共产主义社会,则能实现‘全面发展’型人格。”[7]当前,无论是政治家、企业家、律师、教授,还是普通社会成员,无不需要GDP。社会经济价值高度数据化,处处以钱为本,人的价值被冰冷的数据来衡量。唯利是图与只有钱才能带来幸福的价值取向,是引发社会信仰相对缺失和道德滑坡的根源,才会发生诸如人们会因担心被索取金钱而不敢扶起跌倒的老人的社会性悲剧。GDP主义和膨胀着的物欲,促使人格衰退。由人的本身所带来的尊严感越来越弱;反之,由金钱和权力带来的尊严感越来越强,使人出现认钱不认“人格”等诸多现象。国民独立型人格不健全,导致其在民主生活中难以形成个体的理性价值判断,不利于强化国人的公民意识和公共责任感。

其次,社会高度媒介化与国民媒介素养低下形成矛盾,国人的审视态度和批判思维培育滞后。成功的民主要求国民在信任之中掺和一些批判精神,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民主心理素质的提高必须要培养人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如今,社会已经高度媒介化,人们生活在信息的包围之中,信息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与日俱增,善于运用媒介为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服务应当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技能之一。我国目前缺乏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国人的科学态度和批判思维培育滞后,面对泛滥的信息,对普通公众而言,倘若不具备对不同媒介的特质、功能的认知能力及对媒介传播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就会被信息牵着鼻子走,人云亦云,不利于克服盲目崇拜和迷信心理,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习惯和能力。对于政府官员而言,不了解媒体,不善用、善待、善管媒体,就会在新闻舆论监督前“失态”,粗暴应对媒体的正当采访,把事情的过错推到媒体身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不利于官员正确对待社情民意,增强民主意识。

再次,社会分化加剧、社会阶层流动固化,导致社会成员普遍产生焦虑情绪和“极端主义”,对现存民主制度持非理性态度。社会不公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各种差距扩大的同时却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社会民众普遍焦虑化,催生“极端主义者”。“极端主义”的言行往往以偏概全,扭曲事物的真实面貌,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比如,因为有消极腐败现象,就把国家说得一无是处;因为有为富不仁,就对所有富人抱以怨、恨、怒。极端主义者对现存民主制度的一味指责,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终将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譬如,人们通过论坛、微博等平台发表意见的同时,充斥着大量的地域间的攻讦谩骂,对某些当事人的跟风指责,甚至是幸灾乐祸。网络太多非理性批评,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无助于社会的深层次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导致放弃民众监督的责任和对政治参与的冷漠化,并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既得利益者缺乏开放包容的心态。既得利益者把改革的意义直接与自身利益挂钩,由于害怕失去已经获得的地位和利益,对改革往往采取保守甚至抵触的态度,成为改革的绊脚石。改革的问题其实是社会转型的问题,这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彼此尊重,需要克服各种偏见,客观全面分析问题,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方法和行动。

三、发挥媒介素养教育的助推作用,提升国民民主心理素质

媒介素养是个舶来品,引入我国学界和官方的时间比较晚,对于我国公民来说,它属于一个新概念。简而言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当今高度媒介化社会中,媒介素养已同科学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政治素养一样重要,其地位和作用不能忽视。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高度关注媒介教育的需求,已将纳入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大陆地区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滞后。

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提高国民民主心理素质而言,是一种“曲线”实现目标的方式。正如美国学者和素质教育专家瑞妮·霍布斯(Hobbs,Renee)指出的那样,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公民的领导能力,自由地、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的能力,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公民对主动获取不同来源信息的兴趣和对不同意见的容忍能力。[8]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国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维护自身及公共利益;有益于良好的怀疑态度和批判思维的培养,现代独立型人格的强化,权利观念和规则意识的增强,公共品格和宽容精神的塑造,这正是国民民主心理素质需要提升的内容。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除了建立覆盖大中小学各个阶段各个层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制,将媒介素养的课程融入现有的教学体系内,提高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以外,还要对社会人员实施媒介素养的教育培训。媒介素养教育对国民民主心理素质提升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利于国民怀疑态度与批判思维的培养。大众传媒是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但信息的过多、过滥,人们可能疲于接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惰化对信息的思辨质疑能力,长此以往会形成麻木盲从的心态,常常被传媒牵着鼻子走。学者姬德强指出,“媒介素养作为一种防疫性的意识存在,主要是指‘媒介批判意识’,是作为大众文化滥觞的对立物而存在的”。[9]因此,一方面,媒介素养就是要促使人们质疑精神的弘扬,打破盲从接受媒介传播信息的习惯,对待不同来源的信息,合理质疑,理性理解,这有助于人们形成质疑精神。民主心理素质的成熟需要国民具备敢于、善于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媒介素养有助于人们学会对信息的批判性选择和有效利用,进而形成个性化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克服国民思维的惰性,促使国民形成自己的见解。民主心理素质需要国民的“合理批判”。科恩指出,“为了确定他们是否值得尊重,他们和他们的行为必须受到授权者适当的挑剔与审查”。[10]“适当”就表明批判要有理有据,有度有节。媒介素养可以提升民众对信息的评估能力,学会用审慎的眼光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评估,产生新的思路,由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批判性思维充满着反思和超越,在评价标准中,我们不必囿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应该允许国民标新立异。只要有道理,就应该得到鼓励,只有当批判思维成为人们自然而然的思维习惯,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力量。民主体制的完善,民主形式的推陈出新,民主参与决策的有效性,都需要持怀疑态度和批判思维予以推动和保障。

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利于国民主体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强化。随着大众传媒的深入发展,传媒对社会个体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媒介作用的痕迹愈加凸现。媒介不光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方式,还对人的思维方式乃至人格的塑造施加了作用。一方面,媒介信息“主动”影响公众,即媒介的立场、风格、评判标准等影响着人们观念乃至价值观。比如,自2002年以来,央视倾力打造“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的精神品牌栏目,树立的正面形象对现实社会具有标杆、规范、参照的作用;又如,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男女嘉宾嫌贫爱富的择偶言论加剧了社会浮躁心态,不利于年轻社会公众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健康的独立型人格。另一方面,公众“被动”受媒介信息影响。只有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在面对不同信息或者观点时,才能有自我独立的判断,摆脱被动或者消极接受的状态,做到把握实质性信息,集中注意力做最重要的事。使所有人都平等的享有使用媒体表达自我的自由和权利,并且明确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公民而非臣民,是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加入到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程序中。

再次,媒介素养教育利于国民权利观念与规则意识的锤炼。媒介素养教育,对于普通社会成员而言,有助于他们利用媒介维护自身及社会的公共利益。公众可以就某个社会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形成公众议程,并利用互联网等媒介形成媒介议程,进而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形成政府的政策议程,从而实现利益诉求。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增强公众的理性维权意识,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对于政府官员来讲,则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觉增强民主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才能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尽管网络言论不全是符合事实的,甚至不乏无端造谣指责诽谤。然而,具有接受批评的气度和雅量,容得下媒介独立发声和公众的自由言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新时代称职领导干部应有的素质。网民反映意见大,官员能因而反躬自问即是民主意识。领导干部要善待、善用、善管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减少社会怨恨批评,密切党群和干群关系,推动民主在试错和批评声中前进。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媒介实现官民的良性互动,重民意、办实事,能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民主氛围,激励国民自觉形成民主性格和民主思想习惯。

最后,媒介素养教育利于公共品格与宽容精神的塑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6月8日发布《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表示,中国公民依法享有互联网上充分的言论自由。人人都应有话语权,不允许甚至排挤、抨击、阻碍国民发表意见,就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因此,即使立场、利益不同,仍需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秉持事实改变立场,而不是立场改变事实的态度。媒介素养教育,让人们认识到每个人都要负责任地表达个人意见,具备面对冲突的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对应的是公共品格和宽容精神的实质,即对现实主体和价值多元化的承认,对不同主体之间平等地位的尊重,对不同价值标准的客观理解,对自己价值标准的信念执著。我国现有网民数量突破5亿大关,微博用户数超过2.5亿,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数量以百万计。倘若公众彼此缺乏包容心,对待不同意见不能保持克制,就会损害其他国民不同诉求的权利和自由,破坏网络舆论环境。媒介化社会,人人面前都有“麦克风”,但不能过分自我而失去约束,民主国家的国民必须学会容忍,民主社会是一个普遍互相尊重与包容的社会。

[1][2][3][4][5][6][10][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72,175,178,185-186,172,176,17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8]Postman.N.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M].New York:Basic Book,1985:98.

[9]姬德强.大众传播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建构:从传受基本矛盾的分析入手[EB/OL].(2007-06-26)[2012-09-12].http://www.fromeyes.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48.

猜你喜欢

国民心理素质媒介
一直难忘
高地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