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
——以“赤职”、“赤农”为例
2012-03-20马忠智
马忠智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
——以“赤职”、“赤农”为例
马忠智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秦东革命和知名革命教育家王尚德创建革命学校的整个实践和全部过程。“赤职”、“赤农”是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的最典型、贡献最突出的载体。回顾历史,总结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经验,具有深刻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秦东;早期;传播;教育
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们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因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就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问题。从秦东近现代历史的视角,以陕西知名革命教育家王尚德创建的“赤职”、“赤农”为个案,考察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的实践历程,总结历史经验,对于落实好“青马工程”,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迪。
一、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
(一)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概况
1.马克思主义在秦东的早期传播路径
马克思主义在秦东的早期传播,有以下三条主要路径:一是陕西省内具有民主倾向的报纸如《启明日报》《捷音日报》《正义日报》等刊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尤以《正义日报》“阐发革命理论,介绍中外学说,对社会主义尤多宣传”[1]468;二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陕籍旅外学生,通过创办以陕西读者为主要发行对象的进步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主要有刘天章、李子洲、魏野畴等于1921年10月在北京创办的《共进》杂志,武止戈、屈武等于1922年在天津创办的《贡献》月刊,雷晋笙、严信民等在上海创办的《秦锋》《新时代》旬刊等刊物。其中以《共进》半月刊发行量为最;三是在外地求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陕籍或外省籍的青年知识分子到渭南以教书或办学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上述三条路径中真正形成影响的还是第三条。第三条中尤以办学的传播力、影响力为最。
2.秦东早期传播并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人物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秦东是在五四运动之后。翻开近现代渭南的历史画卷,在秦东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人物有魏野畴、王复生、王尚德、王懋廷、吴化之、方仲如、张宗适、张仲超、潘自力、刘建侯、罗承运、杨晓初等,其中魏野畴、王复生、王尚德三人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高。魏野畴是秦东乃至陕西全省在课堂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王尚德是秦东传播并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最典型、贡献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
3.秦东早期传播并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
在秦东早期传播并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地有华县咸林中学、私立赤水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赤职”)、渭阳中学、富平县立诚中学等学校。必须指出的是,王尚德创办“赤职”是他革命工作的一部分。他的梦想是:“要创办一所革命的学校,由高小到中学逐步建设。这所学校不仅要区别于一般的中小学,而且,比一般的中小学还要办得好。”[2]48事实上,“赤职”相较于其他学校,可谓独树一帜。第一,“赤职”是完全意义上的私办的革命性质的新式职业教育机构,其他学校则属于官办或者私办的传统的旧式教育机构;第二,“赤职”在人才培养上兼具革命人才与职业人才的双重取向;第三,“赤职”是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唱响了马克思主义主旋律;第四,成就最大,成立党团组织最早,党团员人数最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也最强。
(二)“赤职”的历史嬗变及其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的历史考察
1.“赤职”的历史嬗变
1922年7月,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的王尚德受武汉地区党团组织及董必武同志的派遣,于8月初返回家乡——陕西渭南赤水镇,任务是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为便于隐蔽地开展工作,须“先建立工作根据地”[3]197,他广泛联络乡友,建立乡村教育研究社,并筹集资金,以赤水镇南边的法济寺为校址,创办赤水初等小学堂,于9月正式开学。1923年改称私立赤水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赤职”)。[3]199“赤职”位于渭(南)华(县)交界之处,东有沙河,淙淙水流向北注入渭河,南向巍峨绵延、举目可望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北有渭河东流入黄。东西为河谷平川,百里沃野,风景秀丽,人情醇厚,确实是办学育人的理想之地。从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到1936年9月,虽然王尚德一度离开“赤职”,但它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并未中断。
1933年7月下旬,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红二十六军政委杜衡被捕叛党,省委和关中地区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陕西的革命严重受挫,一些悲观主义者和动摇分子或者离开革命队伍,或者背叛革命。但在王尚德看来,搞革命不会一帆风顺,这不过是革命激流中的一个短暂的曲折。他要利用这一时机,为迎接将要到来的革命高潮做好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工作莫过于培养革命干部。他决定在家乡创办赤水农业职业中学(以下简称“赤农”)。
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贫穷落后的陕东农村,要创办一所私立的完全中学谈何容易。困难难不倒既有不屈性格又有智慧的王尚德,民国二十三年(1934),他决定先在当地创办一批实业,一方面服务于当地群众,一方面为建校积累财资。他利用滚雪球的办法,在渭南县城和赤水一带先后办起秦峰木厂、赤水棉花运销合作社(内设有轧花机、打包机,购买了发电机作动力)、信用合作社、皮裘厂、砖瓦厂,修筑了慈惠渠,并利用水力开设了农丰面粉厂。在采取这些自力更生手段积累资金的同时,也向省政府申请必要的补助,并向地方军政各界广泛筹资。1935年,他通过于右任的关系,从省长邵力子处得到一笔4000大洋的建校补助费,还得到十七路军将领赵寿山等人一定数额的资助。
1935年末,得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王尚德心情格外振奋,加快了创建“赤农”的步伐,1936年秋,“赤农”正式开学,他任校长兼语文教员。
1949年5月渭南解放,渭南县人民政府接管了该校,更名为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学校。1954年3月,赤水农业职业学校迁至大荔,渭南县政府在原校址建立渭南县第四初级中学。1970年又改为渭南县赤水中学(高中)。1971年恢复渭南县赤水农业职业中学。1971年10月,中共渭南县委决定成立渭南县“五·七”大学。附设在渭南育红中学(现瑞泉中学),设有农业、工业、医疗、兽医等8个专业班。1972年10月更名为渭南县农业技术学校,校址迁至赤水农业职业中学。1975年8月恢复渭南县“五·七”大学校名。因此,从1972年10月至1979年12月,人们习惯上称渭南县农业技术学校为“五·七”大学。虽然它是“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的产物,但它为渭南县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和农村所急需的技术骨干和人才却是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
2.“赤职”时期(1922.9—1936.9)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及其丰硕成果
(1)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
“赤职”作为秦东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中心阵地,在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内容丰富,方式多样。主要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课外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进步书刊;经常举办读书会、讲演会、辩论会;建立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团体,举办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专题讲座;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地的阶级斗争现实,撰写成文,公开发表,启迪人民,扩大影响;利用节日,开展多种纪念活动,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范围;建立平民教育服务团,兴办“平民夜校”;建立青年进步社团,创建早期党、团组织等。
(2)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丰硕成果
首先,改变了秦东地区思想闭塞、观念落后的现状,使民主、科学的观念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极大地开阔了青年学生和贫苦农民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拯救祖国、争取民主、争取解放的革命热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为建立发展党团组织、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其次,创立发展了赤水、华县、三原等地的党团组织,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1922年8月,王尚德发展赤职教师张浩如、刘建侯入团,建立了全省最早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4年6月中旬,全省第一个团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正式成立,成为陕西团组织之起源。随后秦东各地团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建党工作创造了条件。1925年12月,渭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赤水特别支部成立。据不完全统计,中共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渭南地区的党组织发展很快,先后建立了6个小组、一个部委、8个特支、45个支部、3个县委、1个地委。团组织先后建立了8个特支、24个支部、1个地委,有团员 300余人。[4]10各地党团组织既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产物,又是进一步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先锋部队。这些党团员成为革命事业的骨干力量。
最后,促进了秦东渭华一带的革命群众运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秦东的广泛传播以及赤水、华县、三原等地党团组织的创立和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造就了一大批群众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促进了这些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
秦东地区的革命斗争始于有声有色的学生运动,继而扩展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学生运动与农民运动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成立于1924年秋的赤职“学生自治会”(后改为“学生会”)开展的主要活动是,到附近农村宣传马克思主义,配合时局宣传党的主张,实施平民教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春,赤职学生会先后积极投入了发端于西安的驱逐统治陕西的镇嵩军刘镇华和新军阀吴新田的学生运动,对斗争的胜利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成立了“渭南县学生联合会”、“陕东学生联合会”;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渭阳中学以及渭南县立高小、同善等学校相继掀起了驱逐反动校长的学潮;在赤水团特支的领导下,开展了渭南县驱逐反动教育局长王述道的运动,年终,王述道下台,教育局实行了委员制,教育领导权实际上被党领导的进步力量所掌握。
马克思主义在秦东的传播,使得秦东人民群众的革命意识与日俱增,懂得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同地主豪绅做坚决的斗争,才能求得自身的翻身解放的道理。在王尚德的影响、推动下,加上党、团组织的精心策划,秦东地区反抗封建剥削与压迫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不断高涨。1923年冬,面对陕东人民深受封建压迫、生活极端困苦的惨状,王尚德审时度势,与华县进步人士郑云章等秘密商议,采用鸡毛传贴的方式策动渭、华两县农民开展“交农”运动。当年11月19日和次年1月5日、6日、18日先后爆发了渭南县固市、东西两原和华县高塘十余万农民参加的“交农”运动。这场交农斗争震动了全国。《中国青年》杂志及上海许多报刊均对此做了详细报道。时任中共中央局委员长的陈独秀在《向导》杂志上为此发表了长篇社论,指出“农民自救,只有‘聚众反抗’这一条路”[4]4。1925 年春,在驱逐陕西督军刘镇华的斗争中,王尚德同陈述善发动渭华一带农民组建民团、红枪会等农民武装,在华县高塘、渭南县崇凝一带击毙刘镇华军数十人。
1925年11月22日,王尚德派团赤水特支书记张宗适、雷光显到渭南县东张村创建起全省第一个农民协会——渭南县东张村乡农民协会。随后,周边地区的农民协会纷纷建立,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并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农民自卫团,进而在陕东一带发动并领导农民开展了十多次规模较大的“交农”斗争;此外,秦东地区的革命运动还包括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罪行;追悼革命先驱李大钊;深入开展反帝和“非基”运动;筹建国民党县党部,发展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震撼西北的渭华起义等活动。
在渭华起义(农历5月11日)中,赤职团员以及进步学生在梁益堂老师(中共党员)的领导下,配合农协会员,高喊“打倒土豪劣绅,铲除地主恶霸”的口号,先后实施了铲除樊家村土豪郭章保、民团团长姚俊贤、新庄村恶绅王思俊的行动。成功铲除王思俊。遗憾的是,有6名团员学生被冯玉祥驻渭南的军队于5月13日抓捕,其中5名于翌日中午在渭南沋河滩刑场被处以斩刑。
3.续写“赤职”新篇章——“赤农”时期(1936.9—1946)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及其丰硕成果
(1)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
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王尚德决心把“赤农”建成陕东抗日群众斗争的中心。他受党中央在延安创建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的启示,决定效仿抗大,对“赤农”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首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以延安发行的《解放日报》《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持久战》及《抗日统一战线教程》等作为语文教材。
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及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教育外,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政治学习以及研究活动。王尚德常说:“有胆识的革命人才,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不出来的。”[5]12因此,他一贯主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并由自己思考、探索、解决问题。他还一再提倡让学生对几种相反的观点进行辩论,在争论中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判断、鉴别正确与谬论。此外,还通过组织学生办墙报、召开读书会、讲演会、辩论会等方式对抗日战争的一些重大问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
更重要的是,他让学生走出校门,做一些社会工作,使学生在火热的斗争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在抗战时期,赤农师生建立抗敌后援会、抗日工作团等群众性的抗日团体,并以团体的名义上集镇、下农村,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和动员。尤其是抗日工作团不但带着歌咏队、射日剧团向群众演出了大量的抗日歌曲和剧目,在赤水镇周围的村庄成立农民夜校,向农民讲解《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论持久战》,而且进行广泛的抗日募捐活动,足迹远涉到秦岭深处的青岗坪及华阴一带农村。
(2)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丰硕成果
首先,“赤农”党组织获得了发展。早在1937年4月,王尚德按照党的指示,以中共陕西省委上层秘密党员的身份返回赤水。虽然他不和地方党组织发生组织上的关系,但仍然关心、帮助“赤农”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刚返回赤水,他就将在赤水棉花运销合作社工作的共产党员单德敏调到“赤农”当工友,并经他介绍与“赤农”的共产党员姚明辉接上组织关系,在“赤农”进步青年中培养、发展党员。是年8月15日,姚碧池、肖金、左幅太、樊保书等四名进步学生入党,进而成立“赤农”党支部。“赤农”这所革命学校如同20年代的“赤职”一样,又成为党在陕东的一个重要据点。此后中共陕西省委先后派郭严夫(郭绍义)、刘庚、沈志民(宋仁远)、黑先生(赵希愚)等任陕东特派员来渭华一带工作。这些同志被省委直接介绍给王尚德,然后以教师的公开身份立足赤农,开展活动。来往于延安和西安的其他同志以同样的方式做秘密停留。
在王尚德的关怀下,“赤农”党的地下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1937年4月他返回赤水到1938年6月,吸收党员40余名,建立了中共赤水特别区委。1939年至1940年夏,“赤农”的二八级、二九级学生陆续毕业。在每级60余人中均有40余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赤农”党的地下组织的发展和壮大由此可见一斑。从1938年夏起,王尚德根据党的“隐蔽精干”政策,有组织地把一些党员陆续打入国民党各级基层组织。
其次,“赤农”有了新发展。“赤农”的新发展体现在:第一,教职工和学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办学模式的创新。“赤农”最初有教职员8人,学生295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发展到20多个班,1100多名学生,34名教职工。学校实行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设有儿童农事实习场(12亩)、造林场(百余亩)、鱼池等,学生每周实习6小时。第二,办学层次的提升。1941年春,国民党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5月29日,王尚德被捕,国民政府教育部曾两次通令查封“赤农”,由于地下党组织以及田涵荣先生的周旋,“赤农”方免于扼杀。1943年,王尚德的学生李高见等4人(均为中共党员)从河南省园艺学校毕业返回“赤农”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使“赤农”增设了初中班和五年制农中班。1945年夏,又增设高农班。第三,校园规模的扩大和学校教学基础设施的改善。抗战胜利前夕,王尚德获释返回“赤农”之日,正当高农班新生入学之时。一方面,王尚德这位老校长的回归与抗战胜利成为赤水乃至渭华一带的两个特大喜讯,“赤农”师生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进行迎接和庆祝;另一方面,王尚德看到自己日夜为之牵挂的学校在疾风暴雨中得到了发展,兴奋与喜悦之情也难于言表。谋求“赤农”更大发展的强烈愿望在王尚德的心中升腾。他在吟诵曹操的《龟虽寿》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自勉的同时,与狄毓林、李高见等人对“赤农”的发展做了扩建规划,描绘出一幅更为壮丽的蓝图。到1946年春,王尚德为了扩建赤农,奔走四方,筹集资金。对于建房木材,他决定利用当地资源,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解决。为此,他联络地方知名人士和地方保甲,成立渭华两河造林公司,自任总经理,李高见等任总工程师,发动当地群众,自带干粮,在赤水河两岸植树造林数万株。新的一座九间教学楼于1946年秋季开学前顺利完工。遗憾的是,全身心投入于即将完工的教学楼工程,临危不惧,置生死于度外的王尚德再次失去了转移陕北边区、脱离险境的绝佳时机。于8月13日清晨,被敌特枪杀于学校西侧的水渠边。
最后,培养、输送了大批革命人才。王尚德仿效抗大建“赤农”,是为了给革命(抗战)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干部或人才。事实上,学校不但在不长的时间内积极配合中共渭南工委为县抗日义壮队、县民众教育馆及崇凝一带的小学等地方机关培养、输送了数十名党员学生,而且也为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输送了大批人才。除了“赤农”培养的大量进步青年(多系中共党员)以外,还有王尚德在河南邓县培养的革命青年以及从其他渠道中转赤水到延安的革命干部。更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不久,他就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一双儿女王允端、王台翕(王铁)全都送到延安。总之,正如多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任渭南县县委书记兼县长、解放后曾任西安市市委统战部长、市政协副主席、主席等职的赤农学子权秉华在其回忆录《我的回忆》一书中所言:“赤水农校是我的母校,是我政治生命的起源之地。”“赤水农校是一所革命的学校,她为党培养了不少干部和人才,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历史的风雨饱含着岁月的记忆,历史的深处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历史中往往蕴藏着走向未来的资源。回顾秦东早期尤其是在“赤职”和“赤农”时期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历史,总结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的经验,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迪。
第一,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无论对于一所学校,还是对于党的事业始终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它是决定一所学校兴衰荣辱、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6]1,“赤职”之所以被中共陕西省委誉为“陕甘赤化的发祥地”[3]14,“赤农”之所以在抗战时期成为陕东一面鲜红的抗日旗帜,创办这两所学校的王尚德之所以被誉为革命教育家,“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为陕西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培养革命青年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贡献”[2]3,原因盖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一以贯之地传播并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
第二,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贯穿于秦东革命和王尚德创建革命学校的整个实践和全部过程,在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上,既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又会面临复杂的斗争。在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伟大实践中,王尚德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一是各种反动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和攻击。“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论调甚嚣尘上,各种敌对势力企图砍掉这面旗帜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二是创建教育载体的经费来源十分困难。王尚德在创办“赤职”、“赤农”的过程中,建校经费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为筹集经费想尽了各种办法,利用了各种可资利用的关系,甚至不惜变卖、动用家产;三是地方军队的干扰和特务的破坏。1939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反人民的方针。胡宗南即把王尚德和赤农作为监视、防范、打击的重点。他不但派国民党县党部指导员不时来赤农“住校”,派省教育厅有特务身份的督学“视察”,还派他的心腹部队第一军第一师(师长李正先)驻防渭华。自1938年秋起,该师师部长期驻扎在赤农,占住校舍,乱拉桌椅床凳,把农场做靶场,肆意干扰、破坏学校的正常秩序。更严重的是,在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1941年5月29日,胡宗南第一师逮捕了王尚德。最恶毒的莫过于在1946年8月派特务枪杀王尚德。历史启示我们,在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中,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应对这样那样的挑战,要在战胜这些挑战中坚定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信心。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中也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从“赤职”到“赤农”,历史进程每前进一步,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就向前推进一步。如果说“赤职”时期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著作,那么“赤农”时期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论著,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教育的时代化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教育的时代化特色;如果说“赤职”时期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作为课堂教学及课外读书活动的重要内容,那么“赤农”时期则按照延安“抗大”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历史启示我们,在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中,只有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开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第四,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质问题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如前所述,赤职、赤农在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各样为学生和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和形式,真正做到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了头脑,深入人心。秦东爆发的有声有色的学生运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震撼西北的渭华起义、秦东成为红军改编东渡抗日的聚集地和出发地以及保卫延安“牵胡打马”的重要战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很强的最好证明。
此外,“赤职”、“赤农”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值得总结的经验还有:要高度重视党团组织建设并发挥其在传播、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方面的战斗堡垒和引领作用;要以培养革命人才为价值取向;要有革命和拼命的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
[1]中共陕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陕西靖国军[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王尚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播火者在渭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共渭南地委组织部,中共渭南地委党史研究室,渭南地区档案局.中国共产党陕西省渭南地区组织史资料(1925.12—1987.10)[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5]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渭南历史人物传:第一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Historical Survey:Earlier Spread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Marxism in the East Shaanxi Regions Taking Chishui Secondary School and Chishui Agriculture School as Examples
MA Zhong-zhi
(School of Educatiom and Science,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Spread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rxism education were in the whole practice and process of the foundation of revolutionary schools by Wang Shangde,a famous revolutionary educator.Chishui Secondary School and Chishui Agriculture School were the most typical and outstanding bodies in the earlier spread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of marxism in the east shaanxi regions.Retracing,summing up and implementing the practice of Marxism education have the great impact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it.
Marxism;East Shaanxi;earlier period;spread;education
编者按:以魏野畴、王复生、王尚德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者,他们以“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和“渭南赤水农业职业学校”等为主要基地,在秦东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实施马克思主义教育。处于革命沃土上的渭南师范学院,注重革命传统的继承、研究和发扬,并开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义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研究中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院”,建成“刘志丹习仲勋关中东部革命纪念馆”。在中国共产党第91个生日到来之际,上述研究机构隆重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在秦东早期传播与教育实践研讨会”,展示渭南师范学院在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纪念革命先辈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教育的丰功伟绩,鼓舞广大师生员工昂扬斗志,弘扬“天天奋斗,天天快乐”学校精神。本刊在发言稿中择其要者,经整理后以专栏形式发表,以飨读者。
D231
A
1009—5128(2012)07—0005—06
2012—06—11
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培育模式研究(BEA110055);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研究
马忠智(1964—),男,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省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责任编辑 贺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