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德语(DaF )课堂的“视听说”——“多媒介”教学法初探
2012-03-20郭祺
郭 祺
(四川外语学院 应用外语学院,重庆 400031)
1.引语
德语教学工作者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培养其自身学习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目标语-德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背景。在中国,高校德语专业教育重在语言的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教学法”(Grammatik-übersetzungsmethode),这种方法重视语言的形式,具体表现为阅读文章,翻译句子,分析句型结构,解说语法规则,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听讲并做笔记,练习语法和句子。从每年的全国德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考试情况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自如应对以语法为主为重的考试。然而,学生对于“目标语-德语”的认知可能局限于语言规则的系统性,无法真正企及围绕语言的文化知识圈。此外,在中国学习德语,学生通常缺少真实的语言环境,“教”是权威至上的,而“学”是封闭的,粉笔、黑板和学习资料成了外语课堂中唯一的“媒介”,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学习本身的乐趣也消失在各种语法规则之后。因此,德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在课堂上提供不同方式的学习可能性。
2.“媒介”和“课堂”
“媒介”,在Hiebel看来,是“数据和信息的一种物质的、机械的、有能量的载体和输送质。”[1]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媒介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存储、传送和处理三个方面。而“交流媒介”则以“媒介”的功用为前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完成有意义的交流。在Grundwissen Medien一书中,作者Faulstich这样谈到“媒介”:“它是制度化的系统,以交流为本,具有特别的效率,在社会中处于一定优势地位。”[2]而Barsch则认为:“媒介能够作为制度化事件的特定结构,具有特殊标志,传输构建的真实,媒介也是收集、加工、传送和储存信息的特殊技术。”[3]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这里的“媒介”概念建立在以技术传播、技术加工和技术存储为目的的现代媒介之上,例如书、收音机、电影、电视、电脑、网络。从媒介的发展历史上看,信息技术和交流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新媒介的教学会给传统教学法为重的德语课堂提出新的建议。在学习环境中,信息技术和交流技术的改变也会改变课堂模式,而通过引入课堂电脑教学,“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及交互作用亦会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责任,把新技术和课堂有效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众所周知,学习效率的提高与感知媒介息息相关。正如美国的媒介专家Wordsworth谈到的一样:“人的百分之七十的知识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得的,百分之二十是通过听觉,而仅仅百分之十通过其他感知器官获得。”[4]与之相应的是,在教育领域,Martial这样讲到:“课堂媒介是学习真实物体的对象或辅助手段。”[5]作为一种学习对象,媒介能够提供达到学习目标的经验,作为辅助手段,媒介是通往学习内容的通道。有鉴于此,本文在以下论述中介绍适用于课堂教学的三种媒介。
3.“视”、“听”、“说”媒介
Berger曾说过:“看先于说:世界对于来到这个世界的初生儿而言首先是图像的变换,当我们学会用语言来展示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把感知和认知划分开来。而我们表达社会的态度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表达世界的表象。”[6]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特别是“视”“听”“说”媒介,能够帮助人类获取知识,这三者之间如何协调的共存更是帮助人类提高获取知识效率的关键。
根据Eichheim和Wilms的理解,如果能够弥补课堂缺少的目标语的现实性,那么就能延伸和扩展课堂的真实性,比如引入物体,声音,文本和图像。这意味着,在教学法的观点上看,媒介的集中作用体现在,创造课堂上外语的真实性。在这个意义上,Krumm指出了外语学习在目标语国(例如德国)和非目标语国(例如中国)的一个差别:“在目标语国内,学生能通过体会自身生活环境而把语言的真实性自发带进课堂,因为他的工作、学习、居住情况和生活条件给予学生有趣的交流缘由。而在非目标语国,这种作用只能由媒介来发挥,媒介把世界的片段和社会事件带入课堂,并简化与现实相关的语言行为。”
4.媒介“听”
在外语课堂上,用磁带、收音机、CD,mp3等媒介能够使学习目标语-德语变得多样化。此外,教师还可采取广播剧、新闻、广告、音乐等形式创造外语真实性。这种以“听”为主要教学行为是在非目标语国学习目标语的普遍方法,通常也是仅有的方法来与真实的语言环境产生联系。据Storch介绍,课堂上使用听力媒介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听力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地提高听力理解力的前提。母语者朗读的文章能够提供一种可能性,使学生适应目标语的各种语言规则,并学习各种不同文体文章的不同语言要求。
二、对于对话为重的听力文章而言,“听”的呈现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初学者能把这种听力文章作为语音的练习。
目前,这种听力训练是通过电脑来实施的。笔者认为,教师用电脑媒体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需要教师具备加工“听力文本材料”的技术能力以及控制能力。例如,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和学习重点,教师可以缩短听力材料的长度,也可以把围绕主题的听力材料共同编辑成一体。此外,教师还可以把听力练习材料存储在教师与学生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任何时间根据不同需求下载资料。这样学生能够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有更清晰的认识,通过下载听力材料,学生可以把学习的课堂从实地转移到虚拟的空间里,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同时学生能够把课堂内容的一次性学习变成随时随地地,重复性的学习。而重复性的学习行为对于纠正语音错误,熟悉语调,理解听力内容,从而模仿语言,最终为语言的“上口”打下良好的基础。
5.媒介“视”
通过“视觉媒介”教师可以把目标语的现实面和真实面直接带入课堂语言学习环境中来。正如Storch所言:“视觉媒介,例如海报,照片,绘画把外语真实性的片段带入课堂,能够引出学生的表达欲望,或描述、或评论、或对比、或假设。”除此之外,视觉媒介还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因为视觉刺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视觉也能使教师的课堂学习内容及安排更加明朗化。教师能够通过不同的图片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唤起学生对各种主题的多重表达,能够创造“跨文化的交流”,更能促进学生产生对事物、事件、世界的独立的想法。
由于科技的进步,Video把听觉和视觉联系起来,丰富了人类的认知方式。L schmann谈到:“Video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方法,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创造出学习成果,教师必须不仅仅对适当的视频材料,更要对学生群体进行评估。”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视频教学的时候,应当考虑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视频里展示的是一连串相关的图片,根据图片的排列方式,以及伴随图片的声音,视频能够进行听觉和视觉“叙事”。通过上下图片,学生可运用逻辑思考来理解文章的大意,这就是教学法当中的“Globales Verstehentraining”(全局性理解)。由于视频具有流畅性,势必让学生更加重视视频内容的大意。然而,视频教学不仅仅是训练学生对整个视频内容的把握,要提高掌握语言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训练学生对细节内容的学习,这就是指“Selektives Verstehentraining”(选择性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把视频内容分成各个有意义的段落,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渐深入学习内容。其次,视频内容通常是各种语法和词汇的综合体,要使学生的视频教学有意义,必须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做分级训练,使视频内容的绝大部分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这才能使学生不会丧失追随视频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应考虑到加深学生的学习,因此,必要的生词和陌生的语法现象的出现也有力地保障了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渴求不断更新。具体地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需求暂时中断视频播放,或者重复播放视频,或者放慢播放的速度,这样,视频里人物的表情和姿势以及人物的话语能够更容易理解,而目标语的真实性也融入进了学生的学习意识。
6.媒介“说”
“说”是语言学习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语言产生和发展,流传和保留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在教师眼中,还是在学生眼中,“教与学”的双方秉持共同的看法,即“说语言”很重要,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当中。然而,真实的学习情况是,在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远远强于听力写作和口语,德语在学生心中变成“难以上口的语言”。例如,学生在词语上卡壳,他们也许不知道词语在句中的顺序,有时也不知道使用的词是否正确,不知道中文意思与德语词汇是否在意义上“对等”,也许他们的词汇量也不大,不知道对应的德语词的时候,他们通常选择放弃说这个行为。追溯原因,自卑,胆怯,害怕丢脸,害怕犯错等心态阻碍学生说德语,这样,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得不到结合。作为教师,这一点也是教学工作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问题: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说德语;哪些说话的练习可以提供帮助?
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善用各种媒介进行课堂教学,会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如果教师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这可以避免学生害怕犯错的心态,相对于学生与教师的“问与答”,学生更有表达的自信。此外,适当的说话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开口说德语,以及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例如:日常对话练习(两人,三人或者集体练习);通过“主题法”学习表达手段和修辞手段(例如,买东西,问路等主题);“扮演角色练习”(从角色的角度出发,携带角色的性格特征与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能够找到冲突感和共同感);针对有趣的题目做相关报告(报告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在这个个体中学生尝试用德语解释主题内容,能够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唱歌、朗诵诗歌(运用歌曲和诗歌中的韵脚可以训练语言的流畅度);不仅学习词汇,也要运用不同的策略来使用词汇(例如,可以通过描述性的语言解释陌生单词)
还有一个问题,口语练习中的语法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考虑到学生语言水平的情况下,不同程度地降低对语法规则的要求,说的这个行为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修正语法错误应该在学生表达完以后再来进行。在教师修正语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修改语法的错误,久而久之,学生自己的语法知识在不断地修正当中也达到了丰富和加深。
7.结语
教师在对外德语课堂上使用多媒介的方法可以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漏洞进行弥补,同时可以创造在非德语国家学习德语的真实性,消除德语与非德语国家学生的现实和虚幻的差别,达到“媒介认知”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1]Hiebel,Hans H.Die Medien.Logik-Leistung-Geschichte[M].München:Fink,1998:12.
[2]Faulstich,Werner.Grundwissen Medien[M].Stuttgart:UTB,2004:12.
[3]Barsch,Achim.Mediendidaktik Deutsch[M].Paderborn,Schnigh:UTB,2006:15.
[4]Wordsworth,Raymond H.Basics of Audio and Visual System Design[M].Washington D.C:BAK Publishing House,1983:78.
[5]Von Martial,Ingbert.& Volker Ladenthin.Medien im Unterricht.Grundlagen und Praxis der Mediendidaktik[M].Hohengehren:UTB,2002:19.
[6]Berger,John.& Sehen.Das Bild der Welt in der Bilderwelt[M].Hamburg:Rowohlt Verlag,19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