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认知理论看无关联交际的语篇连贯机制
2012-03-20王丹王伟
王 丹 王 伟
(东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引言
法国学者斯珀伯和英国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认知语境对话语的理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认知语境上的差异会导致交际的成功或失败,即:当一个假设在一个特定语境当中未产生任何语境效果时,那么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当中就不具备关联性,无关联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无效交际。(Sperber&Wilson,2001:213)何自然(2002:14)提出,无关联交际首先是一种非关联交际,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既没有获得真正的语境效果,也无须为正确理解而付出努力,即交际双方“各有各说”的所谓的“非对话”现象。
本文中,无关联交际指无效关联交际,指的是由各种原因所造成的无效交际。根据关联理论,双方交际的失败是由各自脑海中认知语境的不同所致。一个旨在解释各种交际现象的交际理论不但应能够解释成功的交际,而且应能够解释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交际的失败现象。本文以多部文学作品为选材,阐释了作品中无效关联交际的成因。此外,存在于一小语境当中的无效关联交际当被放置于一更大的语境中时便有可能具备关联性。因此,本文又阐释了无效关联交际与主题的关系,从而由无关联性转变为有关联性,达到语篇的连贯,进而体现作品的文体风格。这说明无关联结构具有语篇潜关联性,是语篇连贯机制之一。同时论证了关联认知理论与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性及其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解释力。
2.无关联交际与语篇连贯
功能语言学派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张德禄(2000:108)指出,语篇连贯概念主要由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确定:首先,语篇内部各部分在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也就说,是衔接的,衔接分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其次,语篇的衔接形成的语义网络形成一个语义整体;第三,语篇必须适合情景语境,在语境中有适当的功能。前两者都受第三项的控制。
基于功能语言学语篇连贯的基本思想,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论证文学作品中存在于一小语境(本文中指人物对话发生时的语境)中的无关联交际也是体现语篇连贯的一种形式,它能够在更大的语境中与语篇内部其他部分在意义上发生联系,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实现该情景语境所赋予它的功能,从而构成整个语篇语义网络的一部分,体现语篇语义的整体连贯关系。
此外,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机制,是听话人对世界的全部假设中的基础。它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文以及即时的物质环境及听话人的知识框架。(Sperber&Wilson,2001:15-16)话语理解是一个根据话语所提供的新信息或假设去寻找话语的最佳关联性的一个推理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借助更大一些的语境。(何兆熊,2000:191)
3.文学作品中无关联交际的语篇连贯分析
经过对多部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之后,我们认为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无关联交际主要由四种因素造成,即语汇因素、情境因素、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下面我们将对这四种因素分别进行说明和阐释。
3.1 语汇语义模糊性
语汇语义因素是指与语汇理解有关的因素。其造成的无关联交际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指称含糊性。下面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天的等待》中的一段:
After a while he said to me, “You don’t have to stay here with me, Papa, if it bothers you.”
“It doesn’t bother me.”
“No, I mean you don’t have to stay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
( 柯贤兵,2007:110-111)
当听医生说自己体温为102度时,小男孩夏茨认为自己必定会死。因为他曾听说,人发烧到44度就会死。因夏茨心中没有摄氏与华氏的概念。而医生是指华氏。但父亲的认知语境中有华氏和摄氏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关系,因此得出自己儿子的病情不是很严重,很快就会恢复。根据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可以得出,小男孩夏茨口中的it指代 “死亡”,而父亲口中的it指代“陪在男孩左右”。 这样,“各有各说”的“非对话”现象就产生了。
单就这一独立的对话来说,两父子之间的交际是无效的,因为他们在各自的认知语境中对it有着不同的理解,并继续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对话。然而,当我们把这一对话放到主题这一较大的语境中时,我们不难看出“对话”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赞颂了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气。当小男孩夏茨并没有被死亡的恐惧所打倒,而是以惊人的毅力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他担心父亲会为自己烦忧而建议父亲不必陪伴自己身边。海明威借助其著名的“冰山原理”刻画了小男孩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镇定与勇敢。这正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三大主题,死亡观、爱情观和战争观中的死亡观。这样一来,这一独立的无关联对话就与小说的主题发生了联系,自然渗入整合到语篇整体意义网络,从而实现了语篇的整体连贯。
3.2 情境因素
情境因素属于文本潜因素,是指与交际事件有关的一切客观物理环境,包括与交际双方本人有关的客观因素,如外貌、性别、性格、相互关系等,和交际事件发生时周围环境的客观因素,如交际事件发生时的时间、地点、周围的建筑物等。下面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一段对话。
十年的还债之路结束之后的一个星期日,路瓦栽夫人走在香榭丽舍大街认出了当初借给她项链的好朋友,于是上前打招呼:
“Good-day, Jeanne.”
The other,astonished to be familiarly addressed by this plain good wife, did not recognize her at all, and stammered:“But— madam! — I do not know — You must be mistaken.”
“No.I am Mathilde Loisel.”
Her friend uttered a cry. “Oh, my poor Mathilde!How you are changed!”
(邵锦娣、白劲鹏,2002:254)
在佛来思节夫人的脑海中,路瓦栽夫人是一个容光靡艳,丰韵娟逸的女人。而她的外貌的改变就连她最好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都没有认出她。从而使得双方交际出现了一时的中断,交际失败。
然而,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一无关联对话对小说的主题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作者正是借用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路瓦栽夫人是一个羡慕虚荣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借来项链的遗失使得她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过着万般辛酸的还债的穷苦生活。然而,当她在大街上遇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并最终释怀甚至有些骄傲地认为终于可以将事实说出来时,她才得知项链是假的。一时的虚荣却换来十年的辛酸,最终导致她容颜的苍老,就连她最要好的朋友都有认出她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体现了故事的主题思想,实现了语篇的连贯。
3.3 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也是文本潜因素之一,是指人在活动中对人和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心理反映。在交际事件中,由于交际的一方对另一方持有一种排斥心理而不愿给予配合从而导致交际失败的现象比比皆是。从戴·赫·劳伦斯的著名短篇小说《玫瑰花园中的阴影》中的几段简短的对话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1)“What’s the matter?” he said.
“Nothing.”
(2)“Have you run up against anybody?” he asked.
“Nobody who knows me,” she said.
(3)“Something has upset you, hasn’t it?”
“No, why?” she asked, neutral...
(4)“What’s the matter?” he asked determinedly.
Design of Centralized Ship Freight Management Platform Based on .NET……………LI Na, ZHOU Yan(1·68)
“Can’t you just leave me alone?”
(5)“There is something up with you, isn’t there?” he asked definitely.
“Yes,” she said, “but that’s no reason why you should torment me.”
“I don’t torment you.What’s the matter?”
“Why should you know?”...
(6)“I want to know,” he said...
“What right have you to know?” she asked.
(邵锦娣、白劲鹏,2002:205-206)
女主人公在重访玫瑰园时遇到了她从前的恋人,但不幸的是该男子已经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而且也认不出她了,这使得女主人公备受打击,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丈夫看到妻子魂不守舍的样子,于是问其原因。可是由于妻子本身对丈夫持有一种排斥、憎恶心理,从心眼里看不起他,所以从一开始就不给予配合,逃避丈夫的提问从而导致双方交际失败。
然而,这一个个独立的失败交际事件却加强了语篇的连贯性。小说创作的背景是20世纪初的英国。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使整个欧洲文明陷人危机,而且也使人的心灵受到摧残,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遭到扭曲。劳伦斯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从社会的阶级性、战争的破坏性和道德习俗的陈腐性三个方面反映了该时期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小说的女主人公出生高贵,身份和地位远远高于来自下层阶级身为矿上的一名普通电工的丈夫。因为她错误地以为她深爱的恋人在战场上死去了而结婚,所以她对自己的婚姻一直感到不满;另一方面,战争导致她的恋人精神失常,女主人公即使仍然对旧恋念念不忘,也无法与其重归于好;再者,她无法摆脱资本主义道德陋习下的精神枷锁的禁锢,一旦她将事实告诉给丈夫,她所面临的必然是婚姻的破裂。基于以上三点,女主人公的情感错综复杂,最终选择采取回避的态度,对丈夫的提问不予正面回答。这样一来,尽管交际失败却凸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作者的交际意图。
3.4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文本潜因素之一,指文本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它影响着人们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由社会因素造成的无关联交际现象在文学作品中也随处可见。例如,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苦恼》中,车夫姚纳与他的第一位客人——一名军官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What?” inquires the officer?
Iona gives a wry smile, and straining his throat, brings out huskily:“My son..., er...my son died this week, sir.”
“H’m!What did he die of?”
Iona turns his whole body round to his fare,and says:
“Who can tell! It must have been from fever...He lay three days in the hospital and then he died...God’s will.”
“Turn around, you devil! ” comes out of the darkness.“Have you gone cracked, you old dog?Look where you are going!”
“Drive on!Drive on!...” says the officer.“We shan’t get there till tomorrow going on like this.Hurry up!”
(邵锦娣、白劲鹏,2002:150)
在赶车的过程当中,车夫姚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嘴却未言,引起军官的好奇,问“你怎么了”( “What?”),引起了有关车夫儿子的死的话题。但是人群中传来了愤怒的喊叫声和斥责声又使军官把话题转回到继续赶路。这正反映当时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的思想变得麻木和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军官并不是真心诚意地想要与车夫交谈。而姚纳想的仅是儿子的死,他感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双方认知语境不同,交际最终突然中断,交际失败。而这却深刻体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揭示19世纪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自私、冷酷无情。
另外,作者通过与三个醉汉、与一个手拿包裹的看门人及一个年轻的车夫不断再现交际失败以加强凸显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4.结语
本文从关联认知理论出发探讨了文学作品中无关联交际的语篇连贯机制。基于这一基本概念,对作品中无关联交际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类和例证,并对例举的无关联交际事件是如何实现语篇连贯性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方面,由于受语汇语义模糊性、情境、情感和社会潜因素的影响,人物之间的交际亦或中断、无法继续,亦或产生“各有各说”的“非对话”现象,最终发展为无效交际,即无关联交际;另一方面,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借助更大一些的语境,因此当把这些不具备关联性的对话放置在作品主题思想这一大语境之下时,读者就不难发现,作者刻意选择无关联对话是有交际意图的,是为了体现和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这样一来,作品不仅传达了作者的交际意图,成功实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际,而且实现了语篇整体的连贯性,从而论证了关联认知理论与功能语言学的互补性及其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解释力。
[1]Sperber, D.&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非关联和无关联对话中的关联问题[J].外国语文,2002(3):11-17.
[4]柯贤兵.文学文体学的关联视角分析——以《一天的等待》(A Day’s Wait)为例[J]. 咸宁学院学报,2007(5):110-112.
[5]邵锦娣,白劲鹏.文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 张德禄.论语篇连贯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