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薇”与《诗经·采薇》的主旨

2012-03-20施马琪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采薇四库全书主旨

王 琳,施马琪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薇”与《诗经·采薇》的主旨

王 琳,施马琪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小雅·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亦是《诗经》战争诗中的重要作品,对其主旨的研究,先贤前哲众说纷纭,争议不断。文章挖掘大量文献资料,通过对“薇”和古代祭祀关系的研究,对《采薇》的主旨进行解读。

采薇;祭祀;主旨

《小雅·采薇》一诗是《诗经》中的名篇,亦是《诗经》战争诗中的重要作品,先贤前哲研究颇多。而对于《采薇》一诗的主旨,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挖掘,归纳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为遣戍役之说。最早由《诗序》提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以勤归也。”[1](P687)《诗补传》、宋苏辙《诗集传》亦载:“《采薇》,遣戍役也。”下文将对这一观点作详细解读,此不赘述。

第二种观点为劳还师之说。由《毛传》提出,《鲁诗世学》亦言:“其(《采薇》)与《杕杜》同劳还师,绝无可疑。毛氏但见有劳诗,疑当有遣诗,乃强移《采薇》于《出车》之前,而补为遣诗。诸儒止据首章室家一语而遂附会毛诗,以既归献捷之实事强诬以为豫期之设词,枉经就序不亦弊哉?”[2](P42)明人姚舜牧所作《重订诗经疑问》更认为:“《诗序》,遣戍役也;《诗传》,劳师也。《传》较胜于《序》 。”[3](P690)

第三种观点认为《采薇》描写了远征战士罢战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追昔,回想在军中的情况和心情,反映了猃狁入侵给人民带来的苦痛以及诗人对家人的思念。最早源于姚际恒所著的《诗经通论》:“此(《采薇》)戍役归还之诗,《小序》谓遣戍役,非。”[4](P126)方玉润支持姚说,并在其《诗经原始》一书中道:“姚氏谓戍役还归诗也,盖以诗中明言‘曰归曰归’及‘今我来思’等语皆既归之词,非方遣所能逆料者也。”[5](P340)另外,如褚斌杰先生在其《诗经选评》一书中也认为:“这(《采薇》)是戍边士卒归途中所唱的歌。”[6](P119)

对于以上三种观点,笔者以为遣戍役之说当为定论,下面通过对《采薇》一诗中“薇”意象的解读进行论证。

《诗经·采薇》一诗中“薇”的意象,历代学者多以为起兴,以薇之作、薇之柔、薇之刚为薇生长的三个阶段,乃记时之说。如《毛诗正义》疏曰:“作,生也。《笺》云:西伯将遣戍役,先与之期,以采薇之时。今薇生矣,先辈可以行也。柔,始生也。《笺》云:柔,谓脃脕之时。《正义》曰,王遣戍役戒之云,我本期以采薇之时遣汝,今薇亦始生柔脃矣,汝中辈可以行矣。《笺》云:刚,谓少坚忍时。”[1]《毛诗李黄集解》则言:“薇亦作止,是始遣戍役之时,薇始生也,其后薇始长而柔,又其后薇始壮而刚,以见天时之变。”[7](P389)明张次仲撰《待轩诗记》所载亦类似:“薇,芽于冬末,柔于春,刚于夏,自作而柔,自柔而刚,以见天时之变。”[8](P166)然而对于为何以薇记时,众家却无甚解。

《尔雅·释草》:“薇,垂水。郭注:生于水边。邢疏:草生于水滨而枝叶垂于水者曰薇。”《说文·艹部》:“薇,菜也,似藿,从艹微声。”[9](P16)《汉语大字典》引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薇》:“时珍曰:薇生麦田中,原泽亦有,故《诗》云‘上有蕨薇’,非水草也。即今野豌豆,蜀人谓之巢菜。蔓生,茎叶气味皆似豌豆,其藿作蔬、入羹皆宜。”[10](P3303)经过考证,古人对“薇”有两种说法:一为生于水边,二为野豌豆,非水草也。

《礼记集解卷二十七·内则第十二之一》:“《公食礼》三牲皆有芼,‘牛藿、羊苦、豕薇’,用菜杂肉为羹也。”[11](P729)《仪礼注疏卷九》亦言:“铏芼,牛藿、羊苦、豕薇,皆有滑。注:藿,豆叶也。苦,苦荼也。滑,菫荁之属。”[12]即将苦荼或薇菜与肉雑煮,之后盛于铏,作为祭祀所用的供品。若牲用牛,则菜用藿;牲用羊,菜用苦荼;牲用豕,菜用薇。《礼记·曲礼下第二之二》道:“凡祭,有其废之,莫敢举也;有其举之,莫敢废也。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13](P180)《陆氏诗疏广要》曰:“薇,山菜也,茎叶皆似小豆蔓生,其味亦如小豆。藿可作羮,亦可生食。今官园种之以供宗庙祭祀。”[14]由此可见,薇菜在古人的祭祀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在上古时期,祭祀时所用之牲的等级是非常森严的,而作为最底层的庶人,只能用豕以为祭。如此,对于庶人来说,薇菜是必不可少的。《左传·隐公三年》云:“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15](P27)据《尔雅》所言:“薇,垂水。”则薇亦属于“苹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因此可以判断“薇”在《采薇》一诗中的出现应与上古社会的祭祀有着重要联系。

周代祭祀与礼相结合,更趋于仪轨化,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家天下”的局面,因此,周代的祭祖更甚于祭神。据《周礼》所载,周代祭祀根据不同的对象、时间、地点其名称也有所不同,且各个季节都有祭祀,对于终日忙碌的士庶而言,岁末的祭天和岁初清明时的祭祖则尤显重要。《待轩诗记》有言:“薇,芽于冬末,柔于春,刚于夏。”张崇琛教授通过实地的考证,得出薇的生长规律:薇之发芽(即“作止”)是在春分之前,“柔止”则在清明前后。[16]如此则可知,薇作之时,正是岁末冬至前后祭天之时,而薇柔之时正是清明前后祭祖之时。古人戍边,其周期一般为两年,即头一年的暮春出发,至来年的冬至月以后回归。对于在边地的戍卒而言本该是在家与父母兄弟一起祭天祭祖之时,而自己犹在出征戍边的路上或者是在边地参加战事,因此诗中有“心亦忧止”、“忧心烈烈”之说,战事未结束则战士难归家,所以章末有“靡使归聘”之叹。直至“薇亦刚止”,则祭祀之事已然错过,而战士至今未归,家人消息断绝,故此章末又有“我行不来”一句。

周代对于祭祖的重视,使得周人建立起了王与天的亲情关系,由于先祖与天的血缘关系使祖先崇拜与天帝崇拜合二为一,强调以祖配天的祭祀方式。周人祭祖不是强调王权出自神权转而服从神权,而是突出了王权的特点,同时以祭祀权的分配维护了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的政治等级,后来在儒学祭礼的影响下,更强调忠君的本位。[17](P41)由此,从士庶或者说战士对于祭祀的如此重视,可见其尽孝尽忠之心。周人祭祀不仅仅是为了取悦于神灵,更重要的是通过祭祀“以合其州乡朋友婚姻,比尔兄弟亲戚”,止苛解怨,安上固下,使人们昭昭于君臣上下之则,以达到“抚国家,定百姓”的目的。周代祭祀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昭昭君臣上下之则,稳固宗法制度,而团结凝聚宗族可以说是《诗经》中所论及的祭祀最基本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所在。

《左传·成公十三年》有言:“国之大事,在祭与戎。”[18](P722)而《诗经·采薇》这一战争诗中的薇菜所反映的周人祭祀活动,正体现了戍卒在“家天下”的周代忠于君、忠于“家”的心理状态。如此,则不难体会《诗序》中所提出的遣戍役之说。宋辅广所撰《诗童子问》分析《采薇》时即言:一章言其始行之情,故云靡室靡家不遑启居,知其为玁狁之故,则上之遣我者出于不得已,而我之义亦有所不容已也。此所谓风之以义,毒民不由其上则人怀敌忾之心矣。二章则言其在路之情。三章言其既至戍所则当勉于王事,无来当竭力致死而无复有回顾之意。四章以常棣之华兴君子之车,而又承上章之意而言戎车既驾而四牡壮盛矣,则何敢以定居乎?唯冀其一月之间三战而三捷耳。其视三章之末更有兴起踊跃之意,首章二章皆所以设言其情,三章四章又所以设言其义,既言其情又言其义则体之者切而风之者深矣。[19](P353)文王治国之道,本于古公亶父,《诗序》有言:“《绵》,文王之兴,本由大王也。”[1](P1147)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评价《诗经·绵》时说道:“然诗虽重地利,仍以威德为主。顾后二章,一服昆夷,一感虞、芮,王道大行,天下归心。夫岂无因而至此哉?盖文王德修于内,四臣力赞乎外,故以作收。自古帝王未有不得人而能自昌者,地灵尤须人杰,是之谓耳。”[5](P481)文王以德治内,体恤戍役之艰苦与古公亶父不忍心人民与外敌交战是相符的。由此,则当外族犯边,家国危难之时,战士敢不尽心尽力为上解忧,为“家”排难?如此,则遣戍役之说明矣。

在以“家天下”为主导、忠君为本位、上下关系鲜明的周代,遣戍役之说更加详细、深刻地反映了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也更贴近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清王心敬《丰川诗说》即言:“遣戍而教以臣子之宜,盖慰之而戒在其中矣,然戒之以臣子之宜,而仍曲道其情之所苦,则戒之之中而慰之者,无所不尽其微盛。古君臣期于彼此各尽其道,各宣其情,尽如此。”[20]因此,遣戍役之说当为《诗经·采薇》一诗的主旨。

[1]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宋)丰稷正音,(明)丰庆续音,丰耘补,丰熙正说,丰坊考,丰坊考补.鲁诗世学.四库存目:第61册[M].山东:齐鲁书社,1997.

[3] (明)姚舜牧撰.重订诗经疑问.(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第8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台湾商务印书馆文渊阁四库全书重印,1987.

[4]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续修四库全书:第6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 (清)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6] 褚斌杰.诗经选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7] 李樗 ,黄櫄撰.毛诗李黄集解.四库全书:第7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明)张次仲撰.待轩诗记.四库全书:第8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9] (汉)许慎撰.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11] (清)孙希旦撰.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2]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 吴陆玑撰,(明)毛晋注.陆氏诗疏广要.四库全书:第69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 张崇琛.“薇”与《诗经》中的“采薇”诗[J].齐鲁学刊,2002,(4):61-65.

[17] 王英.夏商周祭祀活动之微探[J].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6):39-42.

[18] 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9] (宋)辅广撰.诗童子问[A].四库全书:第7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 (清)王心敬撰.丰川诗说[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存目:第79册[M].山东:齐鲁书社,1997.

(责任编辑 田景春)

“Wei” and the Subject of Shijing• Plucking Wei

WANG Lin, SHI Ma-qi
(School of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Xiaoya • Plucking Wei is a famous poem in Book of Songs and also important works of war poems in Book of Songs.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its subject. The paper taps a large number of documents and explains its subject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Wei” and ancient sacrifce rituals.

Plucking Wei; sacrifce; subject

I207.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2)02-0064-03

2011 - 10 - 31

王 琳(1986 -),女,黑龙江大庆人,广西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汉魏六朝文献学研究;施马琪(1987 -),男,浙江乐清人,广西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汉魏六朝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采薇四库全书主旨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采薇采薇 上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妖藤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