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芳纶的表面性能研究

2012-03-19顾如茜于俊荣胡诚成胡祖明

合成纤维工业 2012年6期
关键词:粘结性芳纶等离子体

顾如茜,于俊荣,胡诚成,陈 蕾,诸 静,胡祖明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20)

芳纶1414具有高取向、高结晶度、高强度、高模量和耐腐蚀等众多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1-2]。但是,由于芳纶1414表面呈现较大的惰性,横向拉伸强度很低,纤维易发生微纤化,与树脂、橡胶之间的粘结性很差,两相界面强度较低,层间剪切强度小,严重影响了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因此,对芳纶进行表面改性,以改善其粘结性能[1-3]。目前,芳纶1414的表面改性一般采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4]。其中化学方法作用较为强烈且反应难以控制,而物理方法表面改性的作用比较温和且应用广泛,尤其是日益成熟的等离子体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属于干式工艺,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并且不污染环境,不会破坏纤维的基本性能[5-6]。而常压介质阻挡放电(DBD)在近年来被广泛用来对各种纤维进行等离子体改性。因此,作者以纯度大于99.9%的氩气(Ar)作为反应气氛,采用DBD等离子体对芳纶1414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1.1 材料

Kevlar 29纤维(芳纶1414):美国杜邦公司产;E-51环氧树脂、593环氧树脂固化剂:上海树脂厂产。

1.2 试样准备

将芳纶1414纤维在100℃水浴中清洗2 h,再用超声波清洗1 h,然后在室温下干燥3 d;环氧树脂基体材料:自制,环氧树脂∶环氧固化剂∶丙酮质量比为10∶3∶2。

1.3 DBD等离子体处理

采用东华大学研制的常压等离子体连续处理设备对芳纶1414进行处理,Ar气氛,通过改变处理功率、时间和气体流量来探究DBD等离子体处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试样处理条件见表1。

表1 DBD等离子处理试样Tab.1 DBD p lasma treatment conditions for sam p les

1.4 测试

表面形态:对处理前后的芳纶1414进行喷金处理后,采用日本JEOL公司JSM-5600LV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表面微观形态结构。

界面剪切强度(IFSS):采用微脱胶技术来表征纤维的IFSS。首先用环氧树脂基体材料将芳纶1414单纤维小球包埋,然后试样在40℃烘箱内干燥36 h。单根纤维的直径(D)和在环氧树脂基体材料中的包埋长度(L)用奥林巴斯CH-2显微照相系统测量得到,界面剪切强力(F)由XQ-1纤度仪(上海利普研究所制)测得。IFSS由公式(1)来计算。每个试样重复测试20次并取其平均值[7]。

亲水性能:采用固着液滴法测试接触角(θ)来表征。测试采用的仪器为OCA40接触角系统(数据处理仪由德国Filderstadt公司提供)。蒸馏水(大约50μL)通过配套的针头滴落到纤维的表面,并用Nikon摄像机拍摄整个过程,通过SAC20软件来计算出滴落瞬间的θ[8]。固体表面张力(γsg)由公式(2)计算[8]。实验中采用纯水作用液体,纯水在20℃下的液体表面强力(γlg)为 72.8 mJ/m2。

浸润性能:采用毛细效应来表征芳纶1414表面的浸润性。配置质量分数为0.5%的亚甲基蓝水溶液,制备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芳纶试样,尺寸为20 cm×5 cm,上端固定,下端浸入配好的亚甲基蓝水溶液中,深度1 cm,浸泡30 min,测量浸润颜色的长度。

2 结果与讨论

2.1 芳纶1414表面形态结构

由图1可知,未经DBD等离子体处理的芳纶表面光滑、圆整,纤维表面几乎无小碎片。而经过DBD等离子体处理之后的芳纶表面由于产生了刻蚀作用,形成了较宽的平沟痕,且表面凹凸不平,较为粗糙,此外还产生了很多隆起和碎片。

图1 DBD等离子处理前后芳纶1414的SEM照片Fig.1 SEM images of aramid fiber 1414 before and after DBD plasma treatment

对比2#和3#试样,12#和3#试样可推出,在一定的范围内,纤维表面的刻蚀程度随着处理功率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加剧,纤维表面更加粗糙,产生了更多的沟痕。此外,对比3#和7#试样,增大氩气流量,刻蚀效果的改变并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当流经纤维表面的气体流量增大时,纤维表面的刻蚀作用加剧,当刻蚀作用发生在同一位置时,将会覆盖先前产生的刻蚀效果。因此,纤维经过等离子体处理之后,表面产生了沟沟壑壑,凹凸不平,粗糙程度加剧,比表面积增大,从而有利于纤维的亲水性能的提升。

2.2 芳纶1414界面剪切性能

由表2可知:经过不同功率、时间和Ar流量的等离子体处理后,芳纶1414与环氧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从2#~5#试样结果可看出,在处理时间为60 s,Ar流量为2 L/ min时,随着处理功率的增加,纤维表面的IFSS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处理功率达到300 W时,纤维表面的粘结性能最佳,从处理前的11.9 MPa提高到了14.2 MPa;此后,随着功率增加到400W,纤维表面的粘结性开始下降,因为功率过大时,等离子体会在原有刻蚀效果上进行二次刻蚀,削弱了纤维表面的沟壑,降低了纤维的粘结性。

表2 等离子体改性芳纶1414前后的IFSSTab.2 IFSS of aram id fiber 1414 before and after plasma treatment

从表2还可看出,随着流量的变化,纤维表面的粘结性能会随着流量的增加呈抛物线状。当处理时间60 s不变时,处理功率为200W,Ar流量为3 L/min(7#试样),或者处理功率为300W,Ar流量为2 L/min时,芳纶1414表面粘结性能提高最大,分别达到了14.2 MPa和14.1 MPa。固定处理功率为300W,Ar流量为2 L/min,改变处理时间可知,当在氩气气氛下处理芳纶1414纤维60 s (4#试样)时,效果最佳。当处理时间进一步增加到90 s(13#试样)以上时,纤维表面处理过度,产生了很多的毛丝,而且IFSS也急剧下降。因此,DBD等离子体处理芳纶1414,其粘结性能会随着处理时间、处理功率和Ar流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处理功率为300W、处理时间为60 s,Ar流量为2 L/min时,达到最佳效果,其IFSS从处理前的11.96 MPa增加到了14.2 MPa。

2.3 等离子体处理芳纶1414浸润性能的变化

由表3可知,经过DBD等离子体处理之后,芳纶1414表面的接触角从85.0°下降到了60.6°,γsg从54.6 mJ/m2提高到了66.1 mJ/m2,由于θ越小,浸润性越好,表面能越大,亲水性越强,说明该DBD等离子体处理后芳纶的浸润性能提高。这是由于纤维表面经过了等离子体作用之后,产生了电子、离子、亚稳态离子等高能微粒,并轰击纤维表面从而产生自由基。而自由基又与空气中的氧元素反应,生成羧基、羟基等含氧官能团,增大了纤维表面的极性,从而增加了纤维对水的浸润性,减少了接触角[9]。润湿性能提高,有利于纤维与基体树脂间界面性能的提高。另外,DBD等离子体处理前的芳纶1414,其浸润高度约为10.6 cm,而经过Ar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纤维表面浸润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规律和接触角推断的纤维浸润性基本保持一致。

表3 DBD等离子体改性前后芳纶1414表面的亲水性能Tab.3 Surface hydrophilicity of aram id fiber 1414 before and after DBD plasma treatment

由表3还可知,纤维表面θ随着处理功率的变化,在200~300 W时,达到了极小值(3#,4#试样),表面能达到了极大值。即当处理功率过大时(5#试样),接触角增大,表面能不增反减。这是因为等离子体刻蚀作用会将先前的刻蚀效果覆盖,在纤维表面出现表面剥离现象,显露出其本体的结构,使得纤维反而变得光滑[1]。此外,通过改变Ar流量,当流量在2~3 L/min(3#,7#试样)时,纤维表面的θ最小,表面能最大,这是由于等离子体对纤维表面的作用除了刻蚀外,还会产生新的极性官能团,尽管从SEM图像中,增加流量对纤维表面粗糙程度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可能产生了更多的反应官能团,从而增加了纤维的浸润性能。通过改变处理时间,当芳纶1414经Ar等离子体处理60 s时,处理效果最佳,增加或者减小处理时间,其表面亲水性能均有下降。

3 结论

a.通过DBD等离子体处理芳纶1414,纤维表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刻蚀作用,表面粗糙度增加,并伴有突起物和刻蚀碎片,从而增加纤维比表面积,提高了纤维表面的粘结性能和浸润性能。

b.纤维表面的浸润性能在处理功率为200~300 W,处理时间为60 s,Ar流量为2~3 L/min时,其表面性能提升较为明显。

[1] 钱坤,曹海建,盛东晓,等.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芳纶界面性能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0,31(10):10-13.

[2] 向红兵,胡祖明,陈蕾.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改性技术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8(9):47-54.

[3] 王书忠,薛志云,胡福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表面浸润性的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3(4):17-20.

[4] 陈平,李虹,王静.等离子体技术对高性能有机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J].纤维复合材料,2008(3):21-26.

[5] Foest R,SchmidtM,Becker S.Microplasmas,an emerging field of low-temperature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J].Inter J Mass Spectrom,2006,248(3):87-102.

[6] Cognard J.Some recent progress in adhesion technology and science[J].C R Chim,2006,9(1):13-24.

[7] 黄玉东,张志谦,魏月贞,等.用微脱胶技术表征芳纶纤维材料界面强度[J].材料研究学报.1995,9(4):268-371.

[8] Wang Yongxin,ZhongWenbin,Jiang Nan,etal.Directly fabricatingmonolayer nanoparticles on a polymer surface by UV-induced MMA/DVBmicroemulsion graft polymerization[J].Macromol Rapid Commun,2005,26(2):87-92.

[9] Liu L,Jiang Q,Zhang T,et al.Influence ofmoisture regain of aramid fibers on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plasma treatment on improving adhesion with epoxy[J].JAppl Polym Sci,2006,102(1):242-247.

猜你喜欢

粘结性芳纶等离子体
不同截面类型钢管RPC界面粘结性能对比研究
连续磁活动对等离子体层演化的影响
基于低温等离子体修饰的PET/PVC浮选分离
海南地区超薄磨耗层层间粘结性能研究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介绍
芳纶与聚苯硫醚纤维
防火材料大比拼:玻璃纤维VS芳纶
持载和冻融循环对钢筋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
间位芳纶生产废水氨氮的强化处理及工程实践
比较芳纶短纤维和芳纶浆粕对绝热材料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