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刊20周年回眸

2012-03-19段芳龄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胃肠病肝病内镜

一、创办《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的背景

有创办杂志的梦想萌发在1984年年底,当时官办的胃肠病杂志只有一份,即1980年创建的《中华消化杂志》,后来得知该杂志每年收到的稿件一千余份,每期64页,一期只能发表8~11篇论著,剩余必须发的稿件也只好变成压缩饼干(摘要发表),实在与我们这个有13亿人口、200万医生的国家不相称。随后又创办了几份杂志,一份是南京鼓楼医院吴锡琛教授创办的《内镜》(后改为《中华内镜》),还有武汉协和医院张锦坤教授创办的《临床消化杂志》,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吉林大学)叶维法教授创办的《临床肝脏病杂志》,接着是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姚光弼教授创办的《肝脏》、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炎研究所张定风创办的《肝脏病杂志》(后改为《中华肝脏病杂志》)、上海仁济医院萧树东教授创办的《胃肠病学杂志》等,这几份由专家学者创办的杂志各具特色,对活跃中国消化界的学术气氛起到重要作用,但仍然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消化系统医生的需要。

樊代明院士曾风趣地说:“人可以终身无胆,数月无胃,但不可一刻无心”,胆、胃肠属消化系统,与之比较,说的是心更重要;但也有人说:“与其有副好脑子,不如有副好胃肠”,说的是,即便脑明、心跳、脉动,倘若吃不下、排不出,也是“赖活不如好死”。

消化系统不仅包括的范围广,而且功能异常复杂,发病率高,诊断治疗的难度大,可用4个字概括:广、多、高、难。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应深入研究,不断总结,不断沟通,重视临床实践的积累,既要做深入的基础研究,又要从临床上提出问题,巡回往返,永无止境。

经验的广泛交流就需要建立更多的交流平台。经验总结是宝贵的,创新更加宝贵,如果创新的文章得不到发表,这就非常值得探讨。杂志只有在竞争中发展才会更有活力,才有可能更好更快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了给我国庞大的医生队伍及其相关的周边学科搭建发表文章的平台,《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于1992年诞生了,是我国第五本消化杂志。

据有关统计,从18世纪以来,知识更新迅速提升,一个世纪翻一番,到19世纪60年代就提升了一倍,即50年左右翻一番,到了20世纪90年代又提升了10倍,达到了近5年翻一番的速度。除纸质杂志之外,网络交流迅速发展,即将成为科技信息交流的主体,但纸质杂志仍是传统科技信息交流的一项主要模式。除纸版外,我刊将充分利用网站和全国较大的媒体(如丁香园)使信息更快与读者见面。

二、创刊难,坚持更难

最初只想把黄河流域几个省联合起来,创办一份区域性的消化杂志,由于全国消化界的呼吁和前辈的支持,最后决定办成全国性消化病杂志。《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创刊于1992年11月,迄今已整整20个年头,第一期杂志借助全国肝硬化学术会议在郑州的召开,以此次会议上高质量的论著为基础,并邀请著名肝病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研究所所长贾克明教授为第一期杂志撰写述评,大大增加了第一期杂志的光彩。

1993年又推出了第二期,得到了全国读者的好评。恰逢河南省新闻出版机构举办期刊编辑培训班,从北京请来一位新闻出版署的处长授课,我们送上两期杂志,请他审阅,看看是否能得到国家批准。处长看后非常爽快地答应可以批准出版。1994年元月批文正式下达河南省科委报刊处。

我只是一名普通医生,从来不知道怎样办杂志,正式批文下来后就硬着头皮着手筹办编辑部。筹划过程中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徐克成教授从深圳寄来了崭新的电脑,徐大毅教授(原山西省卫生厅厅长)、姚希贤教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等同志想方设法从资金上给予帮助。陈乃玲教授(原北京军区总医院肝病研究所所长)看到我们寄出的信封落款地址是手写的,她就用自己的科研经费特地为杂志制作了一批又一批的不粘胶,这些不粘胶上印着杂志编辑部的地址、名称,迄今都没有用完,余下的部分将作为杂志的纪念品收藏。另外,原河南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的老师王克铭教我们如何划版、改稿等,还担任过我刊中英文校对,对杂志开办初期帮助很大。上海瑞金医院的吴云林教授在内镜下早期胃癌的诊断方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张亚历教授在内镜下的病理诊断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并在我刊设有专栏,为推动国内学科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更令人难忘的是中日友好医院的王泰龄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李增烈教授认真阅读我刊的每期杂志,并提出不足之处和建议,对提高杂志质量非常有帮助,对此深表感谢。编辑部全体人员永远惦记着他们。

最初杂志为季刊,仅62页,小12开版本,纸张也很差,每本仅售2.5元,发行量每期达五万余册,自办发行。直到2001年,方改为大16开标准版本,2002年后改为双月刊,直到2008年,才改为月刊,现每期96页。2001年已被多家数据库收录,2005年成为中国科技部核心期刊,在54份内科学杂志中处中游。

三、20年来《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有如下几点值得回眸

1.始终坚持办刊宗旨,以提高为主,同时重视普及,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在普及基础上提高。

2.定位准确,报道内容可读性强。以地市级以上的消化科医生为读者对象,对在读研究生和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报道内容以临床实际需要为主,也报道部分基础理论,基础密切联系临床。

3.十分注重创新性。我刊报道国际、国内的最新进展(如干细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近年来每年都设有专题,重视循证医学的发展、内镜下消化道癌的早期诊断和内镜下的治疗等。

4.我刊创刊以来不限制引文的数量,但要求引文必须规范,必须是作者亲自读过的文献。不少作者都能做到把引文原文随稿件一齐发来编辑部,并由红笔标出引用的哪一段。做得最认真的是北京军区总医院的陈乃玲教授,她不仅发来所引用的文献原稿,还将撰写原稿后经过她的老师修改的稿件也一起发来编辑部,我刊编辑人员对她如此认真地修改十分佩服,她已是70多岁的老人,离休后还能创造条件做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令人仰慕。更让人感动的是患有胰腺癌的她临终前还给我刊投来一篇关于大肠癌的文章,但由于电镜图片材料不全未能寄出,她这种对科学研究的敬业精神及对我杂志的热爱,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另外,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姚登福教授的每次来稿都有创新之处,也是我编辑部工作人员学习的榜样;上海仁济医院的沈骏医生对杂志改革的提议、新华医院的李定国教授的不断撰稿,对杂志都有很大帮助;范建高早期的脂肪肝研究论著首先在本刊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朱无难前辈,对我办刊时的鼓励我都铭记在心,永世不能忘记。

5.本刊创立了自己的网站,包括期刊介绍、刊物栏目、本期导读、过刊浏览、在线投稿、精品推荐、在线订阅、诊疗指南、新闻动态、编辑交流等栏目,它对作者来稿、修稿、专家审稿等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6.创建精品杂志尚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存在的客观困难仍然很多,我们只能尽力去办,因势利导,努力去创造条件,争取做得更好。

7.常炳琦的加盟,促进杂志更加正规化。

8.谢锡增教授为正规引文贡献了力量。他搜集十个高校的学报,总结引文情况,惊人地发现错误或不规范的引文竟然占总引文的55.50%以上。这让我们对确保引文的正确性更加重视。

9.初步建立了专家库和课题库。

10.引进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避免了重复刊登,并能及时剔除抄袭稿件。

11.编辑队伍的完善和健全为创品牌杂志打下了人才基础。

12.关于退稿问题:“话说退稿”是中南大学学报编辑部陈灿华等刊登在2002年14卷2期《编辑学报》的一篇文稿。该文在小标题“退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把退稿概括了如下几条意见:1.质量太差,内容空洞无物;2.观点完全错误,由此所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3.写作质量差,语病过多,逻辑混乱;4.虽达到一定要求,但期刊曾发表过类似的文章,或已收到其他作者投来的质量比其高的同类型文章;5.内容新,质量也高,但因编辑推荐的评审人专业不对口,或者评审人知识水平有限,或者存在某些偏见,或者因人际关系等原因而被否定。针对以上五条意见,我刊通过多请几位专家审稿来处理退稿问题。

编辑人员首先要能以公正、公平、公开、仔细、认真的态度来审稿,绝大多数的报刊编辑能做到这一点,但不排除也有相反的做法,其中也有更复杂的因素,来否定一篇具有创新的文稿。我在1985年送某刊的“弯曲菌样细菌与慢性胃炎的关系—附100例病理标本”报告,出乎意料地被退回了,退回的理由:1.不符合我刊发表;2.文题和内容似不相符。如果仅此二条意见是真实的,可以请作者修改,不可退回。从以后看,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当时国内尚未见类似文稿发表),如果编辑不懂,应该请专家评审,如果评审专家持不同见解,就应该请更多其他专家评审,一位专家持否定意见,就将稿件退回,这确实是太草率了。“话说退稿”可能离题远了些,但这些故事确实引发了我一个普通医生创办一份期刊的梦想。它启发我在创办期刊后就退稿问题应十分认真和慎重地对待。

退稿中还有一种情况,例如最近我刊接到一篇文稿,县级医院一年中能做79例壶腹部周围癌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切除术,我就请教他回答几个问题,一是贵院一年的门诊量、消化系统占的百分数、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占门诊量的百分数等,且不说这样难度很大的手术贵院能否做,只问他上述几个数字就回答不了。这种现象不是个别的,有一小部分作者为了某种缘故,无限扩大病例数,加上当前要求文章在一定级别杂志上发表,否则就不能晋升才出此下策。

太多的同志都关心着这份杂志的成长,篇幅有限,不能一一都写在这里,在创刊20周年之际,编辑部向全体关心这份杂志的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2013年新年即将来临,祝福诸多同仁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猜你喜欢

胃肠病肝病内镜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眼内镜的噱头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5月胃肠病预防须知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舒肝解郁胶囊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治疗价值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