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僧圆仁来华游记中的唐代节日习俗辨析

2012-03-19涛,万

关键词:寒食节新罗寒食

黄 涛,万 军

(1.人文学院;2.图书馆民俗学特藏室,温州大学,浙江温州 325035)

日僧圆仁来华游记中的唐代节日习俗辨析

黄 涛1,万 军2

(1.人文学院;2.图书馆民俗学特藏室,温州大学,浙江温州 325035)

日本僧人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了他在中国游历九年多所见闻的唐代社会生活,节日习俗是其中的一个侧面。该书所记载的节日有除夕、元旦、元宵节、立春、寒食节、清明节、三月三、五月节、中元节、立秋、冬至等。他还将中国节日与日本节日加以比较。他对新罗侨民八月十五节的记述尤为引人注意,并引起了中秋节源头之争。所记节日生活都是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亲身见闻,真实可信,细节丰富,是研究唐代节日民俗的珍贵资料。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唐代;节日

公元9世纪日本圆仁大师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以下简称《行记》)①《行记》有许多版本, 本文依据文献[1]. 该文献所使用的《行记》版本是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小野胜年的日文译注本. 该译注本第1卷出版于1963年, 全书4卷本出版于1969年. 本文【】内的文字乃《行记》原抄本中所无而为小野所加, 系按文献[1]的处理方式引录.与玄奘《大唐西域记》、马克·波罗《东方见闻录》(又称《马克·波罗行记》)并称为“东方三大游记”,在日本则被称为“东洋学界至宝”。圆仁自公元838年起在大唐辗转游历9年多,以日记体记载了唐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交通、外交等多方面情况,其内容多为个人耳闻目睹的生活实录,细节丰富,真实可信,民间性强,有很多内容为正史所不录,因而是研究唐代社会的珍贵资料。本文拟穷尽性地归纳整理《行记》中关于节日习俗的记述,并根据其它史料和民俗知识对之加以解释辨析。

为便于今人理解,本文按照当前中国大陆的传统节日概念来归纳整理《行记》中有关内容,有的地方会与唐代的节日分类有所不同,比如,除夕、元旦、元宵在唐代是各自独立也被当时的人们分别命名的节日,而我们现在把它们都归为春节;寒食节、清明节当时是被相提并论或混在一起的节日,现在把它们归为清明节。

《行记》中有关节日的记载共30余条,其中,春节(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7条,立春2条,寒食节和清明节5条,三月三2条,五月节3条,立秋1条,中元节(盂兰盆会)3条,八月十五节(新罗节日)1条,冬至5条,其它节气、祭日等5条。下面我们先按各节日在一年中的先后次序来展示、分析《行记》中的中国节日习俗记载,然后列出并辨析其中关于日本节日和新罗八月十五节的资料。

一、《行记》对唐代中国节日习俗的记载

(一)对春节习俗的记载

“春节”是现代中国对夏历年节的称呼,古称“年”、“岁”、“元旦”、“元日”。按民俗学界较为通行的说法,现代春节的时间范围是从上一年的夏历十二月初八到新一年的正月十五,而以除夕、正月初一为中心。自古以来,新旧年岁的转换之节就是中国最重要最大的节日,唐代亦如此。圆仁对春节的记载也最多,包括了除夕守岁、燃放爆竹、祭祖礼佛、年终算账、元日拜年、元宵张灯,以及节日休假、饮食等。

开成三年(838年,日本承和六年),在扬州开元寺已住了4个月的圆仁对该地十二月廿九的除夕习俗做了较详细的记述,这段文字共150余字,是关于唐代除夕习俗的珍贵资料。他先概括一般人家除夕习俗:“廿九日,暮际,道俗共烧纸钱,俗家后夜烧竹与爆声,道万岁①不同版本的《行记》对该句的断句和标点有分歧. 文献[1]: 89处理为: “俗家后夜烧竹, 与爆声, 道„万岁‟.” 但其中的“与爆声”难以讲通. 而文献[9]: 24处理为: “俗家后夜烧竹与爆. 声道万岁.” 笔者认为处理为“烧竹与爆声”更为妥当, 其中“与”可解释为“以”, 意思是“烧竹子以爆出声响”.。街店之内,百种饭食,异常弥满。”[1]89然后用两句话对中日两国燃灯习俗的不同做了简要比较,接着记述他所在寺院僧人的除夕过法[1]89:

寺家后夜打钟,众僧参集食堂礼佛。礼佛之时,众皆下床,于地下敷座具。礼佛了,还上床坐。时有库司典座僧,在于众前读申岁内种用途帐,令众闻知。未及晓明,灯前吃粥。饭食了,便散其房。迟明,各出自房,观礼众相,共礼谒。寺家设供,三日便休。

紧接着下一条记正月初一[1]90:“正月一日甲寅。是年日也。官俗三日休假。当寺有三日斋。早朝,相公入寺礼佛。即归去。”将正月一日称为“年日”,表示认为这天是年节的最中心的日子。“官俗三日休假”之句,文献[1]认为:按《唐六典》,元正和冬至各给假七日。圆仁说“三日休假”指正月初一到初三休假,之前除夕和除夕前三天的休假天数没有算上。这种解释尚存疑点。因为按《唐六典》的说法,元旦七日假显然以元日为中心日期,其假期应为元日的前三日与后三日。据《唐会要》卷八十二:“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则除夕及之前三日为假期的说法不符合有关法规的表述。这里笔者提出另一种解释:僧侣作为特殊职业者,没有必要跟政府公职人员一样放七日假,故依据官方元旦放假的法令,寺庙里做特殊规定,从元日开始只放三日假,寺庙里元日之前是不放假的。这种解释就上述记载的文字表述而言是讲得通的,不过还有待其它资料佐证。

扬州元宵节的张灯习俗在圆仁的《行记》中得到详细的记述[1]96:

十五日。夜,东西街中,人宅燃灯,与本国年尽晦夜不殊矣。寺里燃灯,供养佛,兼奠祭【祖】师影。俗人亦尔。当寺佛殿前建灯楼。砌下、庭中及行廊侧燃油。其灯盏数不遑计知。街里男女不惮深夜入寺看事,供灯之前随分舍钱。诸寺堂里并诸院皆竞燃灯,有来赴者,必舍钱去。无量义寺设匙灯、竹灯,计此千灯。其匙竹之灯树构作之貌如塔也,结络之样极是精妙,其高七八尺许。并从此夜至十七日夜,三夜为期。

这段描述堪为唐代元宵节灯俗的宝贵资料。从场面描写的细致和“极是精妙”的评语,可以看出圆仁对此很是欣赏和赞叹。

在扬州居住半年有余,圆仁北上,经楚州、海州,到登州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村住进赤山法花院②“法花院”一般写为“法华院”, 文献[1]作“法花院”.,时为开成四年(839年)六月七日[1]163。该寺院僧人主要为新罗侨民。圆仁记述了该年除夕和开成五年(840年)元旦的寺院年节过法[1]193:

廿九日。晚头,此新罗院佛堂经藏电灯供养。别处不点灯。每房里烧竹叶及草,从出烟。黄昏、冬夜、后夜、寅朝礼佛。后夜,诸沙弥、小师等巡到诸房,拜年。贺年之词依唐风也。/ 一日戊寅。早朝,礼佛了,不相拜谒,直归自房。吃粥之后,堂前礼佛行道。礼佛了,便于堂前众僧同礼拜——更互参差,不依次第。

由上述两段简短记述可知此处新罗寺院的过年习俗与圆仁住过的扬州开元寺有较大差异:除夕夜只在佛堂经藏处点灯,别处不点灯;除夕没有公布一年账目;后夜拜年,而不是在元旦早晨拜年。元旦早晨习俗差异也较大:扬州寺院是天没亮就开始起床吃粥,赤山法花院早朝、礼佛、吃粥的程式仍如平日。只在早饭后有众僧之间的礼拜,但是这种礼拜并不很郑重,而是比较随意:“更互参差,不依次第”。赤山法花院与扬州寺院的过年习俗有较大差异的原因,倒不在于地方风俗差异,而在于赤山法花院住的主要是来华的新罗僧人,他们的年节过法有些地方还按着本国习俗进行,有些地方则入乡随俗,受到当地影响。“贺年之词依唐风也”就是对这种情况的说明。

圆仁在法花院居住8个多月之后,于开成五年(840年)二月离开,四月底到五台山观礼,七月初七离开五台山,八月二十到长安,居住在资圣寺。十二月廿五记载[1]360:“更则入新年。众僧上堂,吃粥、馄饨,杂果子。众僧吃粥间,网维、典座、直岁一年内寺中诸庄及交易并客料诸色破用钱物账众前读申。”接着记载[1]361:“正月一日,僧俗拜年寺中。……三日,有饭供僧。”

会昌二年(841年),圆仁住在长安资圣寺,又记元日习俗[1]392:“正月一日。家家立竹竿,悬幡子。新岁祈长命。诸寺开俗讲。”

《行记》也记载了年节期间朝廷的活动。会昌五年(844年)[1]452:“正月三日。拜南郊。”拜南郊是在南郊举行的祭天仪式。据查,该年正月元日,群臣为唐武宗上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二日,武宗拜谒太庙,三日就搞了非常隆重的拜南郊仪式。

(二)对立春习俗的记载

《行记》关于立春的记载有两条。一条是在开成四年(839年)的正月,圆仁在登州赤山法花院[1]96:“十四日,立春。市人做莺卖之。人买玩之。”一条是在开成六年(841年)的正月,圆仁在长安[1]362:“六日,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立春节气在春节前后,先秦文献中就有立春日郑重举行迎春仪式的记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来习俗愈加丰富,除迎春仪礼之外,还有祭祀青帝句芒、鞭春牛、吃春饼、贴宜春帖、剪春胜等活动。唐人立春时用彩纸剪成蝶形、鸡形、燕形、莺形等的春胜,悬在妇女的头上或挂在枝头,或在手中把玩,取迎春、贺春之意。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立春日,士大夫有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

圆仁并没有全面记载唐代立春习俗,而是记了其中的两种。一种是剪春胜。他所说的“莺”就是莺形的春胜。唐人有时把黄莺看做春天的标志物,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唐中宗李显《立春日游苑迎春》:“彩蝶黄莺未歌舞,梅香柳色已矜夸。”圆仁记载的另一种立春习俗是食俗:吃春饼,唐代特别兴吃胡饼。胡饼就是芝麻烧饼,是将芝麻洒在圆形面饼上烤熟的。芝麻当时叫“胡麻”,是西汉时从西域引进的。东汉《释名·释饮食》中已列有“胡饼”这种食品。《续汉书》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即是说东汉时胡饼已经在京城流行。唐代胡饼仍然是一种很流行的美食,以长安做得最好。这时还多了一种饼中加馅的做法:富裕的人家做一种个头超大的胡饼,在其中加多层羊肉,每层羊肉间隔以椒、豉,用酥油润和,放入炉中烤,肉半熟时取出来吃,叫做“古楼子”。据圆仁所记,唐代立春节僧俗都兴吃胡饼,可见当时胡饼虽然平时就有,但立春时更讲究吃它。

(三)对寒食节与清明节习俗的记载

将寒食节与清明节放在一起,是因为二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寒食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从先秦到唐代都被当做一个大节。但到唐朝,寒食节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唐初开始增加了扫墓的内容,后来这一习俗越来越为唐人所重视,也使得“寒食通清明”之节越来越大,假期越来越长。在时间上,两个节日是连在一起的。从汉代开始,寒食日期定为清明节气之前三天,到唐代依然如此。三天禁烟吃冷食,到清明日换取新火。这样,寒食与清明就有了节俗活动上的连续性。人们常把二者相提并论,《假宁令》等官方文件中有“寒食通清明”的说法,诗文中也有很多表述为“寒食清明”或“清明寒食”的例子,到宋代以后,以“清明”指代二者的用法逐渐增多,最终就以“清明节”包容了“寒食节”[2]。

《行记》对二节的记载有5条,所记二节习俗主要为3种:吃冷食、扫墓和放假。

对于吃冷食的记载,开成四年(839年)圆仁记到[1]112:“【二月】十四、十五、十六日。此三个日是寒【食】之日。此三日天下不出烟,总吃寒食。”开成五年(840年)二月,圆仁在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法花院[1]211:“廿三日。寒食节,三日断火。”

《行记》有关于扫墓和放假的记载。唐朝清明之前3日不举火,其实寒食节的正日子是3天的中间一天,即清明的前两天。此时寒食节放假3天,再加上清明放假1天,总共4日假。据《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条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假宁令》也记载:“寒食通清明给假四日。”

后来寒食清明假期增加到5天,又增为7天。据《唐会要》卷八十二:“至大历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这后一条的说法不好理解,可以这样解释:“宜准元日节”,就是跟元日放假天数一样,即7天。这里说“寒食清明”,不说“寒食通清明”,就是将“寒食清明”完全算作一个节日了。“前后各给三日”,指这个假期有一个核心的日子,加上前后各有3天,正好是7天。这个核心的日子应该是清明这一天,此时寒食节的独立性已经被取消了,成为清明节的一部分,所以此处“寒食清明”实指清明。这是由于每年清明节气的日子是明确固定的,在气候、农时上很重要,而寒食的日期并不容易独立地确定,要依赖清明日期来定(清明前3天为寒食期),久而久之,寒食节就被清明节吞并了。不过,在此同时以及此后,直到宋代,仍常见称“寒食清明”之节为“寒食节”的例子。

会昌二年(841年)二月,圆仁在长安:“十七日。寒食节。前后一日,都三日假。家家拜墓。……十九日。清明节”。这里的记载正好支持了上文《唐会要》所载唐代法令中“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的解释。会昌年间该节放假7日,这里说寒食节放假3日,那么清明节就是放假4日了,正好是清明日前后各放3日。圆仁这几条关于寒食清明之节的记载确证了3点:一是寒食节的核心日子是从清明日往前数的第二天,因为圆仁明确地说十七日为寒食节,十九日为清明节,则清明节前3天吃冷食的日子里的中间一天为寒食的正日子。二是可以清楚地知道寒食清明之节的7日假确以清明日为核心。三是由此可以看到,既然晚唐会昌年间官方法令中把“寒食通清明”的节日说成以清明日为核心了,说明此时寒食节正在被清明节兼并,由此可以看到节日演进融合的轨迹。如果没有圆仁的记载,我们很难找到能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关系的疑难问题说得这么清楚的资料。

会昌五年(844年),圆仁记载了一个关于寒食放假的珍贵史料[1]453:

【二月十日】寒食。从前已来,准式赐七日暇。筑台夫每日三千官健,寒食之节,

不蒙放出,怨恨把器伏。三千人一时衔声。皇帝惊怕,每人赐三皮绢,放三日暇。

此时的寒食节假期已经变为7日。唐武宗李炎偏信道术,追求成仙,令建进仙台,要在三月三日举行成仙仪式,为赶工期,就剥夺3 000名筑台民夫寒食假期。而不能放假扫墓祭祖,这是不能为人所忍受的,所以民夫们采取罢工跪伏求假的行为。武宗只好给予安抚。

(四)对三月三习俗的记载

三月三即上巳节,先秦时期已有记载。到唐朝,此节已趋于衰微,但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重要节日。每逢此节,朝廷在水边大宴群臣,文人仕宦汇集弯曲的河岸饮酒赋诗交游,所谓“曲水流觞”。寻常百姓也踊跃来到水边饮宴。吟咏此种盛况的诗文留下很多。刘驾《上巳日》写道:“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逢。”这天,长安还流行斗百草游戏等习俗。

《行记》对三月三习俗只是提到,没有具体记载。开成四年(839年)三月初三,圆仁在扬州,记道[1]125:“此州不作三月三日之节。”会昌五年(844年),圆仁在长安,记三月三进仙台完工,皇帝带群臣及道士上台,令道士作法行登仙之事;两度登仙不成,道士将罪责推在国中释教太盛,有碍仙道,遂下令减少僧尼数量[1]454。

(五)对端午节习俗的记载

开成四年(839年)五月初五,圆仁在离开扬州将到登州赤山法花院的乘船旅途之中。五月初四圆仁一行刚离开乳山泊口,五日是节日,他们下船过节、休息[1]172:“五日。下船登陆,作五月节,兼浴沐浣衣。”这表现出他们对端午节的重视,至少说明当时端午节还是一个被人在意的节日。但他并没有进一步记述是怎样过节的。开成五年(840年)五月初五,圆仁在五台山观礼,他详细记载了五日这天竹林寺的一场午时开始的礼佛仪式。

端午节在唐朝还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习俗也很丰富,其它文献留下来的记载很多,而圆仁对它的记述却很少。

(六)对中元节(盂兰盆会)习俗的记载

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在南北朝时就已成为一个宗教色彩浓郁的重要节日,它源自佛教,本是佛教节日,佛教徒在此日举行盂兰盆会,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是梵文词Ullambana的音译。后来道教也把这个日子当做自己的节日,做中元斋会。借助于唐朝皇家对道教的特别重视,道教在七月十五之节的社会影响方面超过了佛教,以至于在唐朝就有了以“中元节”这一来自道教的名称作为该节统一名称的倾向,为佛道俗三方所接受。七月十五之节在南北朝时就已经世俗化,被广大百姓当做荐奠祖先、超度亡魂的节日,俗称“七月半”[3]300-312。

开成五年(840年)七月,圆仁在五台山观礼。《行记》记载,他在七月十五日应邀到四众寺吃斋,“斋后,入度脱寺巡礼盂兰盆会……倾城人出来巡礼。黄昏自恣”[1]315。“倾城人出来巡礼”,形容参与“七月半”仪式的人非常多,说明这是个全城民众都参与的节日。但是“倾城人”所“巡礼”的并非都是佛教的盂兰盆会,应该还有道教的中元斋会和百姓自己搞的荐奠亡魂的仪式。“自恣”是一种佛教仪式,在这天佛教徒举行集会,一方面进行自我检查和忏悔,一方面也请别人尽情恣意检举自己的过错。这天称作“僧自恣日”或“佛欢喜日”。据考,盂兰盆会的最早来历即与佛教“自恣”活动有关。西晋竺法护翻译的《佛说盂兰盆经》①该佛经为民间流传的翻印本, 无印刷时间和印刷厂的标记. 转引自: 文献[3]: 302.中说,佛告诉目连,要解救王母在阴世的饥饿之苦,需在“十方众僧七月十五僧自恣时”,准备食物香烛等物品于盆器中供养,盂兰盆节的兴起即是源于佛经中佛的这种说法。《行记》中该年七月十七日的一条日记则记录了盂兰盆会的举办时间[1]317:“诸寺盂兰盆会,十五日起首,十七日罢。”

会昌年间唐武宗偏好道术,大肆排佛,圆仁难免身受冲击,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会昌排佛事件的宝贵资料。《行记》记载了会昌四年(843年)七月十五受到排佛劫难的盂兰盆节情况[1]441:

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奉。诸寺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①“诸寺作花”一句, 文献[9]: 139为: “诸寺作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甚是盛会。今年诸寺铺设供养胜于常年。敕令诸寺佛殿供养花药等尽般到兴唐观,祭天尊。十五日,天子驾幸观里,召百姓令看。百姓骂云:“夺佛供养祭鬼神,谁肯观看!”天【子】怪百姓不来。诸寺被夺供养物,甚也。

虽然会昌元年(840年)唐武宗就开始施行排佛政策,但直到会昌四年(843年)佛教的势力和影响还是很大,所以这年的盂兰盆会仍然兴盛。唐武宗竟然下令将佛殿供品搬到道观。而百姓并不买账,不去道观观礼。被夺走了供养物品的佛寺显得甚是冷清。在圆仁笔下,佛教比道教更受俗众欢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排佛政策的愤慨和对佛寺劫难的同情。

(七)对冬至习俗的记载

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这天白昼最短,但从此开始日照时间逐日增加,阳气开始逐日增强,因而上古历法曾将冬至作为一年的开始,将冬至所在的月份算作子月,周历也将正月建在冬至所在月份。故自古以来冬至有接近于元旦的地位,庆贺冬至节有与庆贺元旦差不多的习俗。到了唐代,冬至仍是一个与元旦相近的大节,朝廷给予它跟元旦一样的假期。《假宁令》记载:“诸元日、冬至并给假七日。”

圆仁对冬至有较详细的记载,是关于唐代冬至习俗的珍贵资料:

【十一月】廿六日。夜,人咸不睡,与本国正月庚申之夜同也。[1]77

【十一月】廿七日。冬至之节,道俗各致礼贺。住俗者,拜官,贺冬至节。见相公即道:“【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相公尊体万福。”贵贱官品并百姓皆相见拜贺。出家者相见拜贺,口叙冬至之辞,互相礼拜。俗人入寺,亦有是礼。众僧对外国僧,即道:“今日冬至节,和尚万福。传灯不绝,早归本国,常为国师”云云。各相礼拜毕,更道严寒。或僧来云:“冬至,和尚万福。学光三学,早归本乡,常为国师”云云。有多种语。此节总并与本国正月一日节同也。俗家、寺家各储希膳,百味总集。随前人所乐,皆有贺节之辞。道俗同以三日为期贺冬至节,此寺家亦设三日供,有【百】总集。[1]78

以上两条记于开成三年(838年),圆仁住在扬州开元寺。冬至前夜人们都“不睡”而守岁,3日之内人们相见要郑重地贺节祝福,这些习俗都跟元日年俗相似。

开成四年(839年),圆仁在赤山法花院,有简短记载[1]186:“【十一月】九日。冬至节。众僧相礼。辰时,堂前礼佛。”

以下两则分别为开成五年(840年)和开成六年(841年)圆仁在长安时记载的冬至活动:“【十一月】廿六日。冬至节。僧中拜贺云:‘伏惟和尚久住世间,广和众生。’腊下及沙弥对上座说,一依书仪之制。沙弥对僧右膝着地,说贺节之词。吃粥时,行馄饨果子。”[1]357“【十一月】一日。冬至节。彗星出现。数日之后,渐渐长大。官家仰诸寺转经。”[1]391

《行记》还有几条关于节气、历法、地方节日的简短记载,以及关于国忌日的较多记载,这里不赘述。

二、《行记》对中日节日习俗的比较与对新罗八月十五节的记载

《行记》主要记载圆仁在中国的见闻,但也偶尔将所见的中国情况与本国情况加以比较,所以也有少量关于日本节日习俗的反映。又因曾在僧人主要是新罗侨民的赤山法花院居住9个多月,也有少量对新罗节日习俗的记述。

(一)对中日节日习俗的比较

侨居国外,免不了时时拿异国见闻跟本国相比较。《行记》对日本习俗的记载,就表现于这种简短的比较文字之中。

开成三年(838年)九月,圆仁在扬州记载[1]47:“廿三日。杨府大节。骑马军二百来,步军六百来,总计骑步合千人。事当本国五月五日射的之节。”“杨府大节”未详何节,应是一种地方性节日,其活动有检阅兵马。圆仁以为这些活动就像日本五月初五的节日行事。一般认为,中国端午习俗于7世纪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在五月初五、初六有药猎、骑射、走马、杂技、奏乐、献菖蒲、挂鲤鱼旗等活动[4]。这里圆仁所记当指日本端午节,称为“射的之节”,说明骑射、走马之类习俗在其中的重要位置。

对于中国的冬至节,圆仁认为跟日本的元旦习俗是相近的。他看到冬至前夜很晚不睡的习俗,说“与本国正月庚申之夜同也”[1]77,见到冬至日的相互礼拜、祝福,则说“此节总并与本国正月一日节同也”[1]78。

开成三年(838年),圆仁记载扬州的除夕时,比较了中日习俗差异[1]89:“日本国此夜宅院里门前到处尽点灯也。大唐不尔,但点常灯,不似本国也。”开成四年(839年)元宵节,他看到夜里街上大肆张灯,则说[1]96:“与本国年尽晦夜不殊矣。”

以上对日本节日习俗的记载大都出现于圆仁到中国的第一年,盖因刚到他国之时,更爱把异国习俗与本国相比较;后来对他国奇异习俗见得多了,与本国比较的念头就少了。

(二)对新罗八月十五节的记载

开成四年(839年)六月,圆仁到登州文登县青宁乡赤山村法花院,次年二月离开。该院是新罗侨民在唐代中国所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创建者是新罗清海镇守护将军兼大商人张宝高,他当时从大唐贩运货物到日本出售。法花院除了宗教功能,其实还是张的一个货物中转站或贸易据点。圆仁在日记中提及张宝高:“山里有寺,名赤山法花院,本张宝高初所建也。”[1]163“廿七日。闻张大使交关船二只到旦山浦。”[1]166“夜头,张宝高遣大唐卖物使崔兵马司来寺问慰。”[1]166当时寺里有新罗僧人20余名,居住在附近的新罗侨民尚有二三百人,常到该寺院集会。圆仁与他们建立了密切关系。后来圆仁回国时也是租乘新罗商人到九州的商船。在此停留期间,圆仁亲眼见到了新罗人的八月十五节,并做了较完整的记录[1]175:

这条记载说得很明白:八月十五节仅仅是新罗国的节日,别的国家都没有这个节日。而且讲清楚了这个节日的来历,是为庆贺新罗国在历史上的这一天战胜渤海国。那么,实际上圆仁也就清楚地说明了:新罗人的八月十五节与唐朝时已经初步形成的以赏月宴饮为核心内容的中秋节不是同一个节日,二者除了日期相同之外,其文化内涵与习俗都没有共同之处。中国的中秋节源于唐初上流社会赏月聚饮吟诗的活动,到晚唐时期初步形成为全社会的节日,许多诗文中都有记载。但在唐朝它还不是一个大节,国家法规中还没有给它正式名称和假日,没有受到较多的重视。到宋代它才成为一个全社会隆重庆贺的大节,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梁录》等笔记中都立“中秋”条予以明确记载①转引自: 参考文献[3]: 322.。圆仁也没有对中国的中秋节加以记载。他当时看到新罗侨民郑重热闹地过此节,与中国人不同,感到新奇,才会做出详细记载。

以上所说新罗八月十五节的习俗有3项。一是食俗:法花院新罗侨民吃的是馎饦、饼食,新罗国本土过此节的饮食应更为丰富,“设百种饮食”。这里说的“馎饦”是隋唐时期流行的面食,是一种在水里煮熟的面片。“饼”自先秦以来就是所有面食的总称,并不特指圆形的饼。饼食从周代到宋代都可用来概指平时吃的面食,如北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把饼分为“烧饼”、“汤饼”和“笼饼”3大类,其卷二“汤饼”条下说:“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笼饼。”可见这里说的食品不是月饼。二是娱乐习俗:歌舞管弦。三是民间传说:此节原为庆贺新罗国战胜渤海国。据老僧语,新罗此节要过3天,日夜歌舞,是个很大的节日。

圆仁所记法花院内新罗八月十五节是他们作为侨民在中国过的,与新罗本土该节的过法会有差异。其它历史文献还有对新罗此节的记载,可加以对照。《旧唐书·东夷》“新罗国”条说:“国人多金、朴两姓,异姓不为婚。重元日,相庆贺燕飨,每以其日拜日月神。又重八月十五日,设乐饮宴,赉群臣,射其庭。妇人发绕头,以彩及珠为饰,发甚长美。”由此条记载来看,在新罗,八月十五节是仅次于元日的大节,有乐舞、宴饮、射箭习俗。《北史·新罗传》记载相近:“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皮。”《隋书·东夷传》“新罗”条有相同记载。

有充分资料表明,我国的中秋节是由唐初士大夫八月十五赏月风尚发展而来的一个节日,其形成过程完全是发自本土社会生活与文化传统,绝非受异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5]。由上面的分析也可看出,新罗的八月十五节从习俗活动到文化内涵跟我国的中秋节都没有共同之处。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中秋节是从新罗国引进的,如熊飞[6]、刘德增[7]即持此观点。

杨琳曾对熊飞“中秋节源自新罗”说加以反驳[3]320:“首先,从文化影响的一般规律来看,政治上、经济上占优势的民族通常在文化上也占优势,它的文化被处于劣势的民族仿效吸收……唐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周边各国纷纷学习中国文化。在这种优势地位之下引进一个小国的节日来过,可能性是极小的。”其次,《行记》记载的老僧语把新罗八月十五节解释为纪念对渤海国作战的胜利,就此杨琳认为[3]320:“渤海国自唐中宗以来一直归附于唐王朝,唐王朝将它视为一个地方政权,新罗对渤海的胜利对唐王朝来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唐代人怎么会引进这种性质的节日呢?”第三,“更重要的是圆仁所记的那件‘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一事发生在文宗开成四年(893年),而早在此前社会上已有过中秋节的习俗。”[3]320

刘德增教授的相关论文发表于2003年[7]。刘文虽然发表于杨琳相关著作出版之后,但对杨琳的相反观点并没有引用和发表看法。该文的大部分篇幅用于概述《行记》关于新罗侨民在中国的情况和说明中国在唐朝还没有形成中秋节。他承认[7]:“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的核心内容是家人团聚赏月,新罗人的八月十五日之节没有这项内容,他们的‘八月十五’乃若干人的欢庆活动。”但他的论文主要结论的基础却是把新罗的八月十五节与中国的中秋节当做同一个节日。即使能证明新罗的八月十五节早于中国中秋节而产生,如果这两个节日的节俗和文化内涵不同,怎么能不加以论证,就下结论说这两个节日是同一个节日,而且怎么能说中国的中秋节源自新罗的八月十五节呢?刘教授在文中引用并解析了《行记》中关于新罗八月十五节的记载,就直接认为中国中秋节源自新罗的八月十五节。但他并没有提出任何资料说明二节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论证新罗八月十五节如何影响了中国中秋节,就在其论文结尾处说[7]:“新罗侨民的八月十五之节对于喜欢‘胡俗’的唐朝人,不能没有影响。唐朝文人学士赏月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新罗侨民的节庆影响,到北宋终于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他把论文题目定为《中秋节源自新罗考》,观点可谓明确。该文最后一句为:“新罗八月十五节庆‘设馎饨饼食等’,当为中秋节吃月饼之源头。”这应是一个重要论断,但同样没有加以任何论证,而“馎饨饼食”与月饼并非相同食品,文化内涵也迥然有异,怎能轻易说前者为后者源头呢?刘教授所说中国在唐代还没有形成中秋节的结论,也是需要商榷的。“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有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8]以此标准衡量,我们可以确定,我国在唐代已经正式形成了中秋节,因为八月十五的节期是固定的,赏月宴饮活动早在唐初也已经成为流布较为广泛的群体性习俗。

到目前为止,中国中秋节与朝鲜半岛中秋节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课题,需要双方学者进行交流、取得共识。根据目前可见的中韩两国的古代文献和我国的已有研究,可以确定的是:一,朝鲜半岛八月十五节的产生时间在我国中秋节产生之前,《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一》有公元32年新罗过此节的确定记载,我国的《北史•新罗传》、《隋史•东夷传•新罗》中也有此记载①转引自: 参考文献[10].。而我国的中秋节初步形成于唐代。二,二者在习俗和文化内涵上迥然不同,不是同一个节日。新罗八月十五节习俗在古代有绩麻、歌舞、宴饮等,后世有祭祖、扫墓、吃松饼等,与我国以圆月为中心的中秋习俗有显著差别。三,有充分资料表明,我国中秋节完全发源于本国赏月传统,没有唐宋时期接受外来影响的证据。而新罗八月十五节虽然也没有接受我国中秋节影响的证据,但毕竟其所用历法为我国夏历。另外,新罗八月十五节与当前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在习俗上有较大差别,二者是否同一个节日是个可以提出的问题,值得研究;如果是同一个节日,中间经过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是否后来受到了中国中秋节的影响,也还需要研究。因而,我们可以确定地说,“中秋节源自新罗”说是不成立的。

尽管如此,上述中秋节源头之争值得中国政府和学界高度重视。2005年前后那场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给予我们足够的教训。因为新罗八月十五节产生时间在我国中秋节产生之前,而且当前韩国的“秋夕”(中秋节)节俗过得比我们还热闹,我们对于中秋节源头之争理应比中韩端午节之争更加重视,理应及早警觉,采取措施化解在此问题上潜在的文化安全风险:一方面应努力繁荣我国中秋节习俗,一方面应尽快申报我国中秋节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三、结 语

圆仁在《行记》中对唐代节日习俗的记载,既是对彼时族群生活习俗的反映和观感,也是个人节日生活的实录。这种带有个人经历和情感印记的节日生活记述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一个外国人的游记,圆仁的记述内容有些是本国人所不敏感不记录的,这也增加了其史料的珍稀性。作为僧人,他记载的寺院节日生活是在其它文献中所难以见到的。同时,他对寺院外俗世节日生活记载也会有所局限。圆仁所记并不是对唐代节日体系的全面记录,但是也体现出了唐代节日概貌,并提供了节日生活的许多细节,与同时期其它资料可以相互印证补足,是研究唐代节日民俗的重要资料。

[1] 白化文, 李鼎霞, 许德楠.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M]. 周一良, 审阅. 石家庄: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7.

[2] 黄涛. 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J]. 民间文化论, 2004, (5): 16-28.

[3] 杨琳.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4] 刘晓峰. 东亚的时间[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375.

[5] 黄涛. 中秋节[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423.

[6] 熊飞. 中秋节起源的文化思考[J]. 文史知识, 1996, (11): 46-48.

[7] 刘德增. 中秋节源自新罗考[J]. 文史哲, 2003, (6): 97-101.

[8] 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02.

[9] 圆仁.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10] 孙雪岩. 不一样的月亮: 中韩中秋节史料呈现及文化比较[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0, (1): 65-69.

Textual Research on Festival Customs in Tang Dynasty Recorded by Ennin, a Japanese Monk

HUANG Tao1, WAN Jun2
(1. College of Humanities; 2. Special Collection for Folklore, Library,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The Tang Dynasty‟s social activities, including festival customs, were recorded in Ennin’s Diary: The Record of a Pilgrimage to China in Search of the Law by Ennin, a Japanese monk, according to his collec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9 years living in China. The festivals recorded in the book are the Lunar New Year‟s Eve, the Lunar New Year‟s Day, the Lantern Festival,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the Cold Food Day, the Pure Brightness Festival, the March 3 Day, the May 5 Day,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the Winter Solstice, etc. Besides recording, Ennin compared Chinese festivals with Japanese festivals. In the book, the account of the August 15 Day of Sillan immigrants is well worthy of note and has aroused debates about the source of the Mid-Autumn Day. The accounts of festival activities in the book were authentic and credible with rich details as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collections. These are precious materials about festival folklores of Tang Dynasty.

Ennin; Ennin's Diary: The Record of a Pilgrimage to China in Search of the Law; Tang Dynasty; Festival

K892.1

A

1674-3555(2012)06-0020-10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6.00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赵肖为)

2011-11-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BSH031)

黄涛(1964- ),男,河北景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寒食节新罗寒食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寒食节,踏春去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娄新罗
4月3日寒食节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寒食”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