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院士、学者聚首,纵论肿瘤发展新趋势
2012-03-19文图中国医药科学王光跃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王光跃
2012年6月9日, “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大会肿瘤防治规范化高峰论坛” 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这次盛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内科孙燕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程书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刘允怡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陆士新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以下是来自本次学术盛会的现场报道——
盛会“关键词”:使命感、责任感
担任大会执行主席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副主任吴健雄教授致欢迎词,他说:“本次会议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国家癌症中心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大会肿瘤防治规范化高峰论坛。今天把大家请到我们伟大而美丽的首都北京,请到这庄严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来做学术报告,共同商议重大的学术问题——肿瘤防治。因为大家都知道,肿瘤是当今世界影响人类健康的最主要杀手之一。今天我想大家和我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都很激动,是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参加这次学术大会的。在此首先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400余位参会者的到来。在今天,将有4位院士将做学术报告,还有20余位专家将把自己近年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珍惜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和辩论……”
程书钧:由“治疗病人的肿瘤”向“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过渡
吴建雄教授致完欢迎词后,大会主席程书钧院士首先发言,他说:“本次大会聚集了肿瘤治疗各个领域的专家。近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危害民众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癌症新发病约260万,死亡180万。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癌症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0%,已经位列中国民众死亡病因中的第一位。全球每年肝癌新发病和死亡人数超过70万,其中55%以上发生在我们中国。这次会议为我国肿瘤研究与治疗的各个学科提出了一个严峻课题:‘攻克癌症,造福民众。’在此,我真诚地希望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医药卫生团体的凝聚力,进一步激发医药卫生工作者的创造力,关注肿瘤学科的前沿发展,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使协会成为肿瘤防治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美国FDA认为,像肿瘤这种复杂的疾病应鼓励多种药物同时治疗。这是因为它是一种复杂的分支网络疾病,不是单一的疾病。这就要求我们现在要发展多基因的改变技术。这一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始了。同一种肿瘤不一定要用同一种药,两个不同部位的肿瘤未必不能使用同一种药物治疗;此外,还要将病人在肿瘤治疗各个阶段的资料保存好。我们要由‘治疗病人的肿瘤’向‘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过渡。对于肿瘤的治疗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会给肿瘤的治疗带来重大的进步。我们国家应该有一个关于肿瘤的、中长期的控制计划。国家如果不建立一些这种整体的、关于肿瘤的中长期控制计划中心,而仅仅只是靠几个项目的推动,那么我们国家的肿瘤防治工作应该是很难推动的;另外一个建议就是,要尽力建立长期的预防计划。”
孙燕:肿瘤治疗面临双重负担
孙燕院士在讲话中说:“我和几位专家代表作为临床肿瘤学的老一辈医生,对这次会议给予了很大的期望。目前,中国的癌症死亡率已经占到首位了,这对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负担,也是很重要的任务。发展中国家中的常见肿瘤如食管癌、胃癌、子宫颈癌、阴茎癌等,已经开始慢慢远离我们,但依然存在;而发达国家最常见的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正在慢慢向我们逼近。所以我们正面临一个双重的负担,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肿瘤在我国都非常常见。肝癌作为我们国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55%的肝癌发生在中国。中国有13亿人口,这意味着肝癌的防治更为重要——特别是过去由乙肝引起的肝癌。今天此次会议云集了两岸三地的众多专家学者及多年从事肝癌研究的国际著名专家,希望我们能做出更好的成果,给病人以更好的帮助。”
赵同彬:海峡两岸交流前景广阔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赵同彬会长在讲话中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是卫生部主管的、我国唯一一个从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工作的行业协会。协会成立2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两岸关系不断得到改善和发展。为进一步拓展两岸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不断满足两岸医药卫生工作者对交流的迫切需要,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一直致力于在海峡两岸搭建一个医药卫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以民间交流的方式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本协会和其他许多医药卫生界的协会举行合作,举办了从医院管理、临床医学、医疗投资和医学教育等方面的民间交流活动。特别是从2009年经我国卫生部及台、港地区办批准,协会每年在大陆和台湾轮流举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对推动两岸医药卫生交流活动的发展,增进两岸医药卫生交流活动的相互了解和情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天在这里举行的肿瘤防治规范化高端论坛,也是2012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与合作会议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满足两岸肿瘤防治工作者开展医药交流活动,在一年多以前,由福建省人民医院首先提议,建议我们协会肿瘤健康体检专委会举办此次活动。之后在以吴健雄教授等一大批热心两岸肿瘤交流活动的努力下,协会正式成立了以吴健雄教授为主任委员的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防治专委会。它的成立,一方面是在建立两岸肿瘤防治医学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使两岸肿瘤医学交流能够实现常态化、秩序化、永久化;另一方面,通过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专家、学者之间的情谊和相互了解,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些有益的工作。我相信,在大家的热情参与和共同努力下,本次会议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刘允怡:肝癌治愈后重在防复发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刘允怡院士在报告中说:“对于肝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较重要的。我主要是讲关于肝癌治愈性治疗后怎么有效地防治肿瘤复发的方法。现在全球患肝癌的死亡率非常高,肝切除仍然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但它的最大问题是手术切除以后,手术的存活率比较低。手术切除后平均5年的存活率大约只有30%~70%;也就是说,大部分病人手术治疗后还会复发,肿瘤的复发是最强健的。切除以后复发的可能原因有:手术切除后遗留微小的癌灶,手术造成肿瘤的扩散和转移,形成其他癌症。很多研究发现,肝癌切除手术中,在其他部位也可以找到生存的癌细胞。围手术期辅助性治疗可以降低手术后的复发,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受到较高重视。很多报告和研究分析都表明,没有足够证据显示手术前后辅助性的治疗有效。但最近有两篇文章报道:手术后应用辅助性干扰素,可以有效延长手术后病人总的存活率。有研究发现:患者的预防治疗、抗病毒的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干扰素是有效的抗癌药物,也是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在长期的使用和低剂量的研究中发现可降低肝癌的发生率,它也是有效治疗慢性肝炎的药物,应该也可以有效降低肝切除后肝癌的复发率。口服维生素K,现在已经有6篇文献表明存活率是有改善的,有些表明没有分别。我们的分析也显示:两年的存活率是有效的。最后一点是关于手术前的抗病毒治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这一点已经非常清楚。但是在治愈性肝癌肝切除以后,长远的存活率跟乙型肝炎的治愈后、肝癌再生等会影响手术后的存活率。肝部分切除跟全麻会导致病人免疫能力的降低。在部分肝切除之前,病人应接受抗病毒的治疗。研究显示没有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在肝切除以后,肝功能的恢复比较慢、比较差;而手术前对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手术后肝癌的复发性和死亡率。用干扰素的比没有用干扰素的,差别也较大。”
随后,多位与会专家先后发言,共同介绍和研讨了国内外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