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政府应有大手笔
2012-03-15
王全书
在20世纪的100年里,中国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撞击。随着近代以来的积贫积弱和西风东渐,强调学习西方的东西多了,重视弘扬传统的东西相对少了,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丧失了信心。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在我们的中小学教材和大学教程中,传统文化的比重少得可怜,文化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断裂危险。如何扭转这一局面,避免出现大的文化断层,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一项繁重而紧迫的任务。为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基础性作用,谨提出如下建议:
一曰“正名”,即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名。视中华传统文化统统是封建落后、残渣余孽的观点,是彻头彻尾的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民主自由意识相悖而将其全盘否定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毛主席讲得好:“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历史发展到今天,“矫枉过正”的阶段已经结束。我们应当理直气壮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名,与某些过激口号如“将线装书和方块字统统扔进茅坑”的呼喊、与“文革”中传统文化几遭灭顶之灾的做法划清界限,高度自觉地担当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二曰“建基”,即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加强中华经典教育课程资源建设,打造普及推广传统文化的名牌平台,在全国建设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选择一些基础好、有特色的学校、社科研究机构,组织专门力量,按照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下大力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大对文献资料整理研究的力度,推出一批对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要怀着敬畏之心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之成为传承民族血脉、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激励人民奋进的精神力量。
三曰“纳入”,即将中国戏曲、中华功夫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中小学、幼儿园的体音美教学。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从娃娃抓起。喜爱源自教育,受众在于培养。应像推进书法进入中小学课堂那样,结合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学特点,将中国戏曲、中华功夫、国画等纳入音乐、体育、美术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使孩子们从小就接受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从小就开始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四曰“开设”,即对高校学生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北京、上海、武汉的多所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京剧社团。全国高校都应见贤思齐,迎头赶上。重点高校更应率先开放优秀传统文化视频公开课,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尽快上线,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高校名师大讲堂”、“文化名家讲文化”等活动。
五曰“共享”,即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等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组织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常到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展览馆、青少年宫参观,考察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熟悉这些中国元素的独特演绎,使中国文化符号得以潜移默化地传递。
以上诸项,政府都不应缺位。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民教育理应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作者是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