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下文学批评价值重建探析

2012-03-15郭念文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年3期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文学

郭念文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求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培养高素质文艺评论队伍,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当今的文化正在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同时,当今的文学批评界,也可谓新潮迭起、新锐辈出、众声喧哗、热闹非凡,从批评观念到批评方法、从批评范式到批评话语,都显得异彩纷呈,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

然而,文学批评在开放性、多样化、充满活力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随着文学本身日益走向市场化、消费化和娱乐化,一些批评家没有坚守应有的价值立场与道德规范,回避和消解社会责任,功利化、商业化、学院化、平庸化等因素已经渗透进文学批评之中,“利益教”与“拜物教”盛行,价值犬儒化,精神犬儒化;就文学批评本身来说,面对形形色色的理论的“冲击”,批评的标准和规范出现了多元混乱的局面,立场和观念逐渐模糊,解构、嘲笑、唯已、偏见等批评大行其道。

审视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现实水准与它所担当的多种功能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会发现它已经面临峻的现实和考验,不仅失去了学界的认同,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走入了“缺席”、“失语”、“批评无用”的困境,甚至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可以说,当下的文学批评的功能正在不断消解,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刻不容缓。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文学批评进行价值重建。

一、提升批评家的素质

批评家通过批评来反思、调校、总结、提升文学创作,倡导和弘扬积极的道德情感,揭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乃至谋划中国未来文学,实现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这就需要批评家具备相应的道德坚守、学术素养,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独立的人格以及对现实、对文学的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批评家的素质,既决定着他们阅读时的最初反应,也决定着他们批评的最后意见和判断。因此,批评家应该明确自己的存在方式,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

(一)明确责任担当。早在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在论到作家和批评家时就说:“我们现在太急于露脸了,我们执笔的时候可能学识既不丰富,道德方面的修养也不足。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你想当作家吗?你想当批评家吗?那就请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深刻的感情,别人对他还能有什么指望?而我们除了被自然中的两项最有力的东西——真理和美德深深地感动以外,还能被什么感动呢?”莫泊桑也曾说过:“一个真正名实相符的批评家,就只该是一个无倾向、无偏爱、无私见的分析者,像绘画的鉴赏家一样,仅仅欣赏人家请他评论的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他那无所不知的理解力,应该把自我消除得相当干净,好让自己发现并赞扬甚至于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所不喜爱的、而作为一个裁判者必须理解的作品。”纵观当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批评家丧失了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其中不仅反映了功利观的问题,也反映了职业道德观、荣辱观、人格观的问题。批评家一旦丧失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就极易被功利所驱使,沦落为媒体的工具与金钱的奴隶。所以,批评家必须以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去直面现实,以公正、客观和敢批敢说的精神,不屈从于权势,不盲从于名人,不讲哥们义气,不搞名利交换,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偏狭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可能地客观、公正地进行批评。

(二)提升理论素养。当下批评家在面对时代思潮、现实语境、社会生活和创作实际时,表现得被动、窘迫和乏力,缺乏主体性的强大回应,成为了使用批评话语的无话语权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批评家对文艺理论的研究和整合做得不够,没有足以解析当前复杂多元的文学现象的审美穿透力和价值判断力。理论知识可以为批评家提供更好的批评方法、艺术规范、思想资源和批评尺度,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批评的高度与水准。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批评家应具备以下理论素养:首先是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存在,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盼的是批评家能够通过对历史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来揭示现实世界中道德、人生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审美判断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即审美价值观的问题。审美价值观是批评家发现作品中蕴含的美学意义的基础,没有审美价值观的引领,批评家就很容易降低了艺术审美的水准,消解了真正的艺术审美精神,很难通过批评提升读者的审美关注和艺术鉴赏能力,很难增强读者的审美愉悦,提高读者的审美趣味。

(三)正确处理评论与文本的关系。西方现代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给定的,而是阐释者给定的,因为只有在阐释者与作品的交流中,作品才显示出意义。”伽达默尔在这里并不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阐释者纯粹创造的,而是强调批评家在批评时需要与文本进行交流。批评家通过对作品的批评来自己所尊崇的、具有积极导向意义的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建立理性的人生规则,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批评家一方面要全面理解文本意义,另一方面还要准确把握文本意义。批评是一种生产,批评家首先作为读者,对作品是可以进行再创造的,但这是一种基于文本的创造,因此批评家应正确看待批评与文本的关系,从文本的实际出发,阐释出文本确实存在着的意义,避免绝对的客观化与绝对的主观化,既不能像形式主义批评那样把批评当作对作品纯粹科学的解剖,也不能生硬地阐释出文本中本来没有的意义,而是要本着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来实事求是地进行批评。

(四)正确借鉴世界优秀理论成果。从“五四”以来,尤其最近二十年来,我们大量地引进和借用了西方的观念和术语,包括“新批评”、接受美学、原型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巴赫金的文化诗学、女性批评和后殖民思潮,等等,成就了一批有特色、有才华的批评家,也拓展了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的视野。但是在引进和借用的过程中,照抄照搬的现象严重,浮躁空泛之风极盛,概念卖弄成为时髦,真正的消化吸收的不多。很多批评家缺乏对西方批评理论的熟悉与把握,只是对其进行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甚至仅仅是对一些术语、名词、概念的简单堆砌与组合,纯粹是在玩一些“话语”游戏。这样的批评注定是浮浅和表面化的,既无法对已有的创作做很好的阐释与读解,也未能对将来的创作进行有效或有益的引导。所以,我们在引进和借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要认清其实质,理解其精髓,把握其深层的创新机制和创造过程。二是取其精髓,弃其糟粕。西方文化对个人独立自主精神的强调、对科学理性的推崇、对民主法治的追求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并在批评实践中发扬光大。而西方文化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義等腐朽观念和思想,我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抵制,为树立民主、自由、平等等现代文明精神铺平道路。

二、重建文学批评的理论价值

当下我国文学批评理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科属性失纯,即文学批评理论偏离了“文学中心”原则;二是本土特色欠缺,即文学批评理论脱离了本土文学情境,成为失去了民族性依托的无根基、无特色的理论。而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价值应是其价值的基本层面,需要我们构建起一个科学的、先进的并且富有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

(一)重建文学批评的学科价值。毫无疑问,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只有确保了文学批评的文学本位性,才能确保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价值。韦勒克指出:“文学研究如果不决心把文学作为不同于人类其他活动和产物的一个学科来研究,从方法学的角度说来就不会取得任何进步。”也就是说,文学批评理论必须首先奉行文学中心主义原则。然而,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文学批评两次大的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都偏离了这一原则。语言学转向是对19世纪及其之前从政治、经济、思想、心理等外部因素来进行文学批评的传统的反拨,建构起了以文本语言研究为本位的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如俄国形式主义批评、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等。而文化批评则是以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广泛联系为出发点,尤其注重文学与文化现象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质。文学批评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致使文学成为了语言学或文化学的载体和研究场地,文学自身的性质与规律被遮蔽。这样的文学批评理论显然疏离了文学自身,成为一种被其它学科异化了的理论,也就丧失了其自身的学科价值。因此,回归文学中心意识是文学批评理论重建自身学科价值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明确文学批评的具体对象。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文本及各种文学现象。然而,文学批评的语言学转向把文学当作了“文学性”, 文化转向又把文学与文化的概念混为一团。与此同时,形式主义批评又把文学性局限于形式特性本身,仅把文学看作是语言的艺术;文化批评又把文学性当作了文化性,不仅忽视了文学的审美特性,也导致了对“文学性”的曲解。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批评的文学中心原则和文学批评的具体对象,重建文学批评的学科价值。

(二)重建文学批评的本土价值。实际上,我们的当下文学批评理论已经脱离了本土文学现象,目前国内现行文学批评理论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舶来品”,往往无法与我们本土的文学现象对接,从而成为了封闭的运作体系。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注重地是对“人性”、“美”等问题的抽象谈论,那么今天的文学批评则成为了后殖民、现代性等西方流行话语的注脚,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文化身份及本土经验一直处于被悬置的状态,本土文学批评理论也呈现出了思维衰弱及话语枯竭的现象。而外来理论只能用来解释本土的某些文学现象,却不能解释本土所有的文学现象。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古代、现代与当代的文学现象中去重新发现新的理论,通过今天的研究来重新阐释它们,加以丰富补充或修正。另一方面,反对以往的文学现象进行重新阐释是不够的,还要特别重视对当下文学现象的研究,把左翼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等各种本土文学实践纳入到对现代性的总体反思之中,从中国当下文学现象中寻找理论生长点,从中国当代文学内部寻找标准和方法,建立起中国文学批评自己的范式。这既可以为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的现代化方案提供质疑的资源,也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新的思路。

三、重建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价值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和基本支点。马克思主义把文艺界定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并要求无产阶级文艺自觉地担当起以无产阶级世界观来改造世界,以社会主义精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大众的伟大历史使命。重建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价值,其主旨就是把文学批评引入社会生活,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角度进行批评,挖掘、弘扬先进文学中体现的时代精神和高尚品质,以此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基础进行文学批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批评家应始终坚持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大力弘扬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批评来引领多样性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共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目标进行文学批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抓住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批评家应该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思想导向,挖掘和推介此类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批判和抵制那种有损于国家和集体利益、有悖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学作品,充分发挥批评的引导作用,提取文学作品中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的知识理念等因素,引导人们逐渐形成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和艰苦奋斗等崇高的精神品格。

(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导向进行文学批评。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争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这就要求批评家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投身中国人民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实践,大力讴歌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鼓舞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四)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进行文学批评。“三贴近”原则是贯彻党的文艺方针、促进文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多出优秀作品、优秀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文学为人民服务根本方向的体现。实际,就是今天中华民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实践,这是批评的立根之本。生活,就是今天亿万人民共同创造美好未来的奋斗历程,这是批评的不竭源泉。群众,就是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自己新生活的人民群众,这是批评的服务主体。文学批评应当对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积极引导和推动贴近生活的文学创作,对那些远离群众生活和实际情况的无病呻吟和虚无缥缈的文学作品进行大力批判,倡导内容充实和情感饱满的创作倾向,为引导生活、纯洁心灵、推动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力量。

(五)以真、善、美为根本进行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应当以人品与艺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为目标,分清文学活动的荣与辱,辨别文学作品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这就要求批评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生动反映家庭亲情、人间友情和社会真情,讴歌真善美,引导人们努力营造新型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对那种以丑为美的创作倾向要予以坚决抵制,批判地对待以“审丑”为核心内容的审美观。通过批评提高文学创作者和人民群众的是非观、善恶观和美丑观。

(六)以创新为途径进行文学批评。通过创新不断增强批评的创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是重建文学批评价值的有效途径。批评家应该立足文学实践,放眼世界文化发展潮流,认真研究文学创作的新动态、文学活动的新变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类本质始终保持深刻独到的理解把握,从广阔的创作实践中选取评论题材,从丰富的文学现象中提炼真知灼见,用逻辑的魅力和理论的说服力打造时代的评论精品。应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广泛吸收借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优点和特长,改进研究方法,提高批评水平,努力创作出能够充分表达时代审美特征的概念与范畴,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风貌的评论文体和语言,创造出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评论风格,使批评作品深入浅出、通俗流畅。

此外,要真正实现中国当下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还需要一定的政策机制来予以支持,如注重人才培养、加强行业自律建设,拓展文学批评阵地等,以营造良好的文学批评生态环境,为实现文学批评的功能,重建文学批评的价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蔡梅娟.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批評的价值重建,东岳论丛,2008(4)。

[3]徐志伟.重建文学批评的现实维度,人民日报,2009-02-13。

[4]吴义勤.批评何为——当前文学批评的两种症侯,文艺研究,2005(9)。

[5]王志清.怎样拯救堕落的文艺批评,探索与争鸣,2008(8)。

[6]赖大仁.当代文艺批评的价值重建,文艺报,2008-4-26。

[7]嘉言.文化病症与价值重建,时代文学,2012(1)。

(作者单位: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文学
文学批评新生代
我们需要文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今日批评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