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012-03-15耿兴二唐安华
耿兴二,唐安华,王 渊
随着重症医学的发展和呼吸机的广泛使用,使呼吸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机械通气患者特别是经口气管插管患者不耐受气管插管,加上各项有创诊疗技术及ICU病房特殊环境,使患者感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躁动挣扎,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需要镇静治疗来提高患者对上述不适的耐受性。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科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60例患者,使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科住院的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60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6.4岁。随机分为咪达唑仑组(对照组)和咪达唑仑加芬太尼组(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年龄、体重、病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呼吸,呼吸机型号为MAQUET Servo-s/i。采用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呼吸机参数根据血气结果进行调节,同时进行我科常规监护和治疗。对照组用咪达唑仑20 mg+生理盐水16 ml,给予负荷剂量(0.05 mg/kg)后以0.05 mg·kg-1·h-1持续静脉泵入。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20mg+生理盐水14ml+芬太尼0.1 mg,给予负荷剂量(0.05 mg/kg)后以0.05 mg·kg-1· h-1持续静脉泵入。根据镇静效果调整输注速度以维持患者Ramsay(RS)评分,评分3~4级镇静目标,分别记录镇静前后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
1.3 监测指标 观察2组患者镇静前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镇静效果评分。镇静效果按Ramsay分级评分标准进行评估[1]。
2 结果
镇静前2组患者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及Ramsay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镇静后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及Ramsay评分均较镇静前明显改善(P<0.01)。镇静后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镇静评分、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镇静前后呼吸频率、心率、SpO2、PaO2/FiO2及RS比较(±s)
表1 2组镇静前后呼吸频率、心率、SpO2、PaO2/FiO2及RS比较(±s)
t值 0.28 -0.37 0.18 0.23 0 -2.32 -2.07 -0.23 2.38 2.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咪达唑仑属带有咪唑环的1.4-苯二氮艹卓类药,呈亲脂性,能很快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快速发挥药理作用。由于它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消除速率快,对循环与呼吸影响很小,常作为镇静作用的首选药物[2]。
芬太尼为人工合成的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其镇痛效果强,是一种起效迅速可靠、苏醒快的短效静脉麻醉药,能迅速达到需要的易于调节的镇静深度,停药后患者恢复迅速、彻底、后遗症少,即使长时间应用亦无明显蓄积作用,不影响对危重症患者的神智和意识的观察。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表明,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可减轻疼痛和应激反应,降低呼吸肌的张力,增加人机顺应性,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3]。
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具有快速开放气道,保证有效通气,相对管径较大,吸痰容易等优点,但清醒病人不易耐受[4]。加上长时间卧床、各种有创操作、仪器报警,容易出现焦虑和烦躁导致人机对抗、应激反应增强以及机体的氧耗增加等不良反应。适当的镇痛和镇静治疗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疼痛及躯体不适感,减少不良刺激及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帮助和改善患者睡眠,诱导遗忘,减少或消除患者对其在ICU治疗期间病痛的记忆。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防止患者的无意识行为(例如挣扎)干扰治疗,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患者的代谢速率,减少其氧耗氧需,使得机体组织氧耗的需求变化尽可能适应受到损害的氧输送状态,并减轻各器官的代谢负担,诱导并较长时间维持一种低代谢的“休眠”状态,可减少各种应激和炎性损伤,减轻器官损害[5]。
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能明显抑制咽喉部的应激反应,较好地耐受气管插管,减少人机拮抗,提提高人机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氧耗,更好地发挥镇静镇痛效果,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6]。
[1]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重症加强治疗病房病人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2006)[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2):893.
[2] 田 悦,郭善斌.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联合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临床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0,13(2):107-108.
[3] 姚尚龙,王俊科.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2.
[4] 蔡映云.呼吸重症监测与治疗[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240-241.
[5] 邱海波.ICU主治医师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29-632.
[6] Muellejans B,Matthey T,Scholpp J,et al.Sed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remifentanil/porpofol versus midazolam/fentanyl:a randomised,open-label,pharmacoeconomic trial[J].Crit Care,2006,1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