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11国内外媒介编辑部融合综述
2012-03-14文丨左
文丨左 志 王 旭
(安徽大学新闻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随着融媒时代的来临,各媒介的编辑部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融合,从而引发编辑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嬗变。笔者从中国期刊数据库输入“编辑部”与“融合”,并标识时间范围为2007-2011年,搜出此类研究性论文共5篇,经过一系列阅读和相关度分析,确认这5篇皆为符合要求的论文。从时间分析上看,最早的一篇文章是在2007年由学者蔡雯所著。在当今国内关于媒介融合话题如火如荼般地行进之时,关于媒介内部的编辑部融合研究则鲜有建树。
1 国内媒介编辑部研究概述
1.1 编辑部融合的理论性研究
任何一个研究热点的基础都是其本体论的研究。应当指出,我们确实不能对理论有所偏废。即使国外同一领域理论的研究已初具规模,我们也依然要抓住国内研究领域的特点,继续把握本土,推成出新。国内研究媒介融合带头人之一的蔡文便在2007年便以一篇《媒介融合带来新闻编辑部角色变化—从新闻采编到知识管理》让国内学者了解到在大融合的背景下,媒介编辑部是如何对新闻与信息进行整合的。这篇文章通过“要通过对新闻与信息的整合,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使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并不断通过裂变与聚合。形成新的内容产品,从而促成媒介集团中产品链和价值链的生成。”
1.2 编辑部融合研究的国际视角
我国的媒介编辑部研究由于起步比较晚,故有些学者直接参考和借鉴国外媒介编辑部的经验,在立足本国媒介编辑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学者王春枝的《欧美报纸编辑部的融合路径》总结出欧美报纸编辑部的经验心得并认为“世界各国的报纸都在进行以融合为目标的编辑部变革,其思路可以归纳为整合和改造两种路径,整合和改造。”另一篇则是学者朱松林的《融合新闻编辑部管理:国外经验及启示》。他高屋建瓴地从管理者的角度去研究国外新闻编辑部的组织模式与管理经验,“旨在我国传媒管理者在应对媒介融合的趋势中提供有益的借鉴。”媒介编辑部研究的本土化固然是我们研究中的中心和重点,但是从研究格局的良性平衡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我们的视野必须拓宽,这也是我国提高对外传播能力的重要战略。
1.3 编辑部融合研究的业界视角
如上文所述,研究融合的文章已不计其数,但对于编辑部的重视却明显不足。作为奋战在报业第一线的媒体管理者,宁波报业集团的袁志坚有他自己的看法。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报业编辑部重构》的文章中,他提出了“中国报业如何把握媒介融合的趋势,重构编辑部,在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方面实现整体战略转型,以适应信息需求多元化、传播形态多样化、媒介终端网络化的新传播格局。”
1.4 编辑部融合的案例分析
来自北大的新闻博士徐锋成为研究编辑部个案的佼佼者。他追随编辑部来研究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编辑部是如何对全盘统筹前方奥运报道的采编以及报网互动工作的。他的《“跨区作业”的“融合之战”-《广州日报》奥运报道编辑部前移进发战斗合力》成为这一方面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民族志的方式去研究媒介编辑部的问题应该算是个案分析的一个亮点。也许,通过融合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方式,媒介编辑部的研究才能更为深入。
2 国外媒介编辑部研究的范围和特点
笔者对国外学者关于媒介融合中编辑部的融合研究所著文章做了简单爬梳。可大致将这些研究样本分为三类:
融合研究类型 数量个案研究——问题与总结 7个案研究——固有特性 8引申研究 3
图:国外媒介编辑部融合研究年份分布(单位:篇)
2.1 个案研究
在此类研究中,作者直接以编辑部变迁为研究本体,更多地将其视为一种必然趋势,并联系具体媒体,对融合过程当中这一具体编辑部变迁的固有特征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通过对此媒体的跟踪调查和对媒体相关人员的采访,以期得出结论性话语。
2.1.1 问题与总结
例如,何塞·埃维尔斯和米格尔·卡瓦加尔的《整合与跨媒介的编辑部融合》。这篇文章分析了两种不同的多媒体中心——拉维达和阿尔梅里亚,它们分别滥觞于不同时期,后经转型,并具有各自特有的编辑部。采访完各媒体编辑部后,与美国编辑部进行对比。这种通过个案来研究编辑部融合的方式,在编辑部融合研究中占到很大比重。同时,通过对个案鞭辟入里的分析,也使得研究者发现不同问题并从理论层面进行总结,其中包括彼得·沃德的《整合编辑部的工作》、劳拉·史密斯的《探析地方电视台的融合:编辑部的不同观点》、罗伯特·布兰德.埃尔维拉·范诺尔特的《一个质化研究——卫报的编辑部融合》、克斯汀·海廷加的《拒绝或接受:编辑部融合》和艾格·博比奇的《洛文尼亚编辑部融合》。
2.1.2 固有特性
在对个案进行问题分析和总结后,研究者们有时会对个案中的某一部分发生兴趣,进而对此部分继续进行启发式研究。例如一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来自于米克尔·杜潘和布鲁斯·加里森,《融合的意义和影响—对Tampa新闻中心的定性研究》。此研究不仅记录了TAMPA新闻中心是如何把一家报纸、一家电视台、一家网络电视台融合在一起,成为世界上首批进行网络融合的媒介组织之一,而且阐述了最为TAMPA新闻中心重视的资源的整合及共享。其他的还有简·辛格的《编辑部融合的民族志研究》、安娜·伯阿的《数字媒体工作和公民新闻学》、阿米拉·福尔多斯的《启用用户交流平台》、绍森的《BBC编辑部融合,网络新闻以及公民关系》、休·罗宾逊的《融合危机》等。对编辑部中记者的研究占据了不少篇幅,例如,萨尔策斯和迪金森的《编辑部内部的改变:记者对媒介融合的反应》。文章通过对记者多重性性格的分析和多技能记者的诞生的呐喊,总结出多面手记者的重要性。然而,有些媒体亟需专业型记者。在记者类型的需求问题上,业界还未达成共识。例如,恩德莱斯的《大学内部编辑部的媒介融合: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历时性研究》也表达出同样观点。
2.2 引申研究
引申研究的共性是对编辑部所结合的内容或平台感兴趣,从而掀起了新一轮以网络媒介为基础的新兴交流的研究,如萨纳·法尔拉海的《对于互动语言学习的研究》,斯塔森的《探析社交网络在新闻中所扮演的角色》,韩国学者的研究《媒介融合接受与否的典型》等。
3 结语
综观已有论著,国外论著颇丰,也都分别从各个角度、各个学科来对媒介融合进行了分析,的确让我们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并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而国内的关于此方面的文章寥寥无几且显得过于表面化。即使是从宏观角度去描述,也都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的问题。媒介融合中的编辑部变迁目前所面临的局面恰恰是某几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可这某几种“合力”的形成与作用机制却长期地被广大学者所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