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2012-03-13尹牧宋冬林
尹牧,宋冬林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12)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利用的改革创新,必将引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注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转型内容千丝万缕,主次矛盾错综复杂,亟需建立一套全面、客观、科学的转型评价指标体系作为指导转型方向并评价转型进程的指挥棒和评价尺。这个指标体系,既可以为城市经济社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环境利用提供决策的依据[1],也可以为评价城市转型进程建立科学的标准,及时控制转型中出现的偏差。同时,这个指标体系还有利于指导城市经营者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事业观,在城市发展中妥善处理大和强的关系,快和慢的关系,减少片面追求GDP的政府冲动,贯彻绿色GDP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城市引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近年来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2]。徐向国(2006)、王京晶(2009)、吴红叶(2009)从不同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AHP方法(徐向国,2006;王京晶,2009)或因子分析方法(吴红叶,2009)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进行综合评价。已有的成果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研究做出了贡献,但由于研究领域不同、侧重点不同和评价标准不一,所得到的研究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影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主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1 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标体系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科学、合理地评价城市过程和效果。因此在指标构建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3]。
1.1 系统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组成的综合大系统。这个系统中每个子系统之间、要素之间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在选择评价指标,构建体系过程中既要全面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影响,又要兼顾指标间纵向作用,保证构建的指标体系协调统一,而不能自相矛盾或重复。
1.2 可行性原则
构建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指导城市转型实践,因而指标体系构建中必须遵循实用性、可行性的原则。可行性主要包括以下内涵:首先,指标设计应当具有明确的技术经济含义,并且数据可靠;其次,指标构建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尽量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这样更便于数据的收集整理,也便于其他研究与管理人员使用,降低数据搜集成本;最后,选取指标要防止出现交叉或重复。
1.3 数量化与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必须要明确指标项目和标准,这个标准须是可数量化的,而不仅仅是定性指标,否则,在实践中就会缺乏实践指导意义,也丧失了评价尺的作用。资源型城市类型多样,客观情况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选取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既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比较,也可以在同一个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比较。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评价结果可以应用于实践,而不会因时间或地点的差异而带来适用性问题。
1.4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选择评价指标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构建,能准确、全面、系统地体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功能。突破以往的重视数量轻质量,重视短期忽视长期的政策取向。在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选取最直接、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1.5 动态性原则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对转型过程的评价与衡量应当运用动态指标来阐释。这样,才能实现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态评价。为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该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既能量化又能描述系统动态运行的变化值的指标。
2 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本质是通过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使城市主导产业摆脱对可耗竭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从而既提高当代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又保障后代人的需要。作为“指挥棒”和“评价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满足这个本质要求。因此指标体系须具备以下功能(徐向国,2006):一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规模和质量要在该指标中有所体现;二是贫困问题、生活质量等社会系统的状态也要反映在该评价指标中;三是科技文化水平要有所体现;四是反映出城市的资源状况,包括资源的丰裕度和目前的利用情况;五是从环境的角度衡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功能要求,选择经济发展、社会与人文发展、生态环境和资源资产四个指标作为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设立13个二级指标,在二级表下设置三级指标35个(见表1)。
3 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标准和方法
3.1 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标准
指标体系的建立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设计了绩效考核的依据。但仅有指标还不能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建立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可以因地制宜,但总体方向应该与国家相关政策相配套。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中关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基本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要求,资源型城市转型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1)建立起资源型城市利益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资源型城市财政收入高于本地区城市的平均财政收入水平,财政状况迅速好转,城市自身转型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2)城市经济发展摆脱对资源采挖的高度依赖,实现产业的接续或主导产业转型。
表1 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3)城市居民的社会人文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险”参保率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高于省内城市的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和综合利用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资源型城市转型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将主观判断通过整理分析后而形成的一种客观方法。在具体操作中通常将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再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为人们决策和预测提供科学化的依据[4]。AHP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四个步骤。其中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是整个层次分析方法的基础。
(1)建立层次分析结构
应用AHP方法决策,首先需要明确分析解决的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AHP的递阶层次结构通常由目标层、准则层、措施层三个部分构成。
对于拟解决的问题来讲,目标层应该是明确的唯一的。而对于目标的实现可以有不同的准则。此时,需要对准则因素间的关系进行认真地分析,并将这些准则因素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组别。不同的层次元素间须为隶属关系,也就是上一层元素对下一层元素具有支配作用。同层元素之间也可以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分成若干组。同组的元素间具有相近的性质。在这个层次结构中,上下层之间可以有隶属关系,但同层之间绝对不能存在隶属关系。不同组的元素应属于不同的上层元素。但在复杂的元素关系中,不同组的元素可以同属同一个上层元素。这样就可以将不同层次和组别的元素组织成一个递阶层次结构图。
(2)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具体方法是,每一个具有向下隶属的元素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个元素(矩阵的右上角),隶属于该元素的下层元素依次排列在第一行和第一列。对元素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将比较结果1-9标度法赋值填入判断矩阵(见表2)[4]。
表2 重要性标度表Table 2 Importance scale table
判断矩阵A=(aij)n×n,具有如下性质:aij>0,aij= 1/aji,aii=1。如果aij×ajk=aik对于判断矩阵所有的元素都成立,那么该判断矩阵就具有一致性。
(3)确定分层次权重值与一致性检验
根据判断矩阵求解各层次指标子系统或指标项的相对权重问题,在数学上也就是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问题(徐向国,2006)。以判断矩阵A为例,即由计算出max(λ)及对应的W*。将W*归一化,得到相对于A的重要性的权重值。
式中,A为判断矩阵;λ为特征根;W为特征向量。
一个判断矩阵中的重要性排序是具有一定的逻辑规律的,应该具备传递性。而不能出现A比B重要,B比C重要,C又比A重要的现象。这违背了人们的认识逻辑。因此,实际应用中必须对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进行检验,只有通过了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逻辑上的合理性,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结果分析。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
其次,查表明确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3)[4]。
最后计算一致性比例C.R.。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Table 3 Average random consistency index
当时C.R.<0.1时,可以接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假设,C.R.>0.1时则认为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要求,需要重新修正判断矩阵。
(4)各层次组合权重计算
资源型城市转型测度指标体系的综合计量值为:
其中,Wi为各层次组合权重,指每个分层次因素对目标层次的相对权重。这个权重由式(1)计算完成。
[1]徐向国.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转型进程与测度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2]王京晶.资源型城市发展评价与转型决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吴红叶.石油资源城市经济转型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4]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