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逆差的国别(地区)结构变化特征及启示
——1998-2010年
2012-03-11刘建江
刘建江, 杨 晴, 陈 荣
(长沙理工大学 国际贸易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04)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常态,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影响广泛而深远。关于巨额贸易逆差中的问题,依据不同理论,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学者们通常从汇率变动、储蓄-投资变动、国际货币体系、结构性变化等角度围绕美国贸易逆差中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各个理论分析可能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一个复杂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Eichengreen[1]认为每一种观点只是反映了一种局部的真实,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全球经济失衡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不管从何种因素入手进行分析,美国贸易逆差长期存在是一个现实。分析美国贸易逆差地区结构变化状况,可发现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出现了不断集中的态势。这个态势出现了一些什么新特点,将产生何种影响,对作为美国最大逆差来源地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美国前10个贸易逆差来源国别(地区)结构现状及特点
(一)美国贸易逆差整体上呈现持续扩大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贸易逆差已经成为美国经济体系中的一种常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第一个高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其整体贸易逆差由1993年的703.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7592.4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值。虽然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和利率上升对美国经济产生影响,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达到3.51%。因而,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少见的现象。2007年以来,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贸易逆差有所下降,2008年下降至6988亿美元, 2009年对外贸易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达14.98%,商品和服务进口高达23.33%,整体贸易逆差下降幅度高达46.34%。但2010年贸易逆差又扩大至4 95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2.8%,大有重新进入新一轮增长期的趋势。
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一是因为商品贸易差额急剧扩大,由1993年的1324.51亿美元扩大至2007年的8231.92亿美元,增长了521%;二是服务贸易顺差增长趋缓,1993年为621.41亿美元,2000年-2005年还较1993年有所下降,2006年开始重新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到2007年达到1210.93亿美元,整体增长率仅为97%。在此影响之下,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同步扩大,由1993年的848.06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7592.4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795%。2009年美国贸易逆差的减少,除受金融危机冲击之外,还得力于经济调整及奥巴马政府以缩减贸易逆差恢复经济的多种措施。但2010年,随着美国经济的相对复苏,美国贸易逆差总额为4978亿美元,又比2009年增长32.8%。
图1 1992-2011年美国对外贸易趋势变动图(单位:百万美元)
表1 1992-2010美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及进口额年增长率(单位:亿美元%)
(二)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国家(地区)排名整体上呈现相对稳定态势
20世纪90年代,欧洲、亚洲和北美是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随着进口规模迅速扩大,相比之下,出口速度远远不及进口,使得美国贸易逆差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000年以来,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其与美国第二大贸易逆差来源国的差距越来越大。2001年之前,日本长期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但2001-2008年,日本已经下降至第二位。2008年开始,日本下降至第三位。从地区性来看的话,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地是亚洲。由于近年来,东盟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不断萎缩,因此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的最大逆差来源国。
表2 1999-2010年美国年度贸易逆差10大来源国(地区)(单位:百万美元)
在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中,德国的地位基本上保持稳定,基本上在第四、第五位之间。墨西哥与德国的地位变化往往处于交替当中。1998-2000年墨西哥居于美国第五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的位置,在德国之后,2001-2003年上升至至第四大贸易逆差来源地,在德国之前。2004-2005年墨西哥又排位在德国之后。2006年开始,墨西哥在美国贸易逆差的地位开始不断上升,该年超过德国排名,居第四位,2007年上升到第三位,2009年上升到第二位。1999-2006年加拿大长期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地,2007-2008年加拿大居于第四和第二位,但2009年开始,下降至第五位。加拿大、墨西哥为美国邻国,且均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方,符合区域贸易发展规则。2006年上升至第四位,2007年上升至第三位,2008年下降一位,2009年开始连续2年成为美国第二大贸易逆差来源地。2000-2007年日本一直为美国第二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从2008年下降至美国的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国。1999-2006年,加拿大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逆差来源国,2007年下降至第四位,2008年上升至第二位,但2009-2010年下降到了第五位。
(三)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相对比重变化:越来越趋于集中
美国贸易逆差国别结构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非常集中,而且这种集中趋势呈逐年扩大趋势,尤其是在2004年之后。1999年美国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日本,只占美国贸易逆差总额的17.90%。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只占美国贸易差额总额的16.86%,但到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9.86%,2008年上升到44.09%,2009年达到46.61%, 2010年超过50%。美国贸易逆差第一、二大来源地在美国贸易逆差中所占的比重,1998年为39.22%,此后有所下降,1999-2005年基本上维持在30-35%之间,2006年之后出现集中趋势,2008年上升到56.12%,2010年超过60%。而从前五大贸易逆差来源国(地区)来看,也呈现出集中趋势,2005年接近60%,2007年迅速上升到71.11%,2008年高达86.22%。
比较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相对量水平,也反映出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第一层次国家与第二层次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1998年,美国第五、第六、第七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的差距并不大。我们以排名第五的国家为基数100,则第六、第七个国家(地区)来源地分别相当于80%、67%的水平。2000-2006年,美国的第五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与第六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的差距扩大至1倍左右。但2009年以来,二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
表3 1998-2010年美国主要逆差来源地差额总计及所占比重(单位:百万美元;%)
二、美国主要贸易逆差来源地整体状况
从前10个国家和地区的整体状况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些国家和地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性产品为主的来源地,例如以石油进口为主要来源地的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以及2010年新出现在美国十大贸易伙伴当中的俄罗斯,以一般性初级产品进口为主要来源地的马来西亚、菲律宾;一类是以制成品为主要来源地的中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墨西哥与加拿大则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且和美国均为邻国,地缘优势明显。
从美国贸易逆差进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来看,美国近年来的商品贸易逆差主要表现为资源性逆差、补偿性逆差和竞争性逆差三个方面:[3]
(一)资源性逆差
石油进口一直以来都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据统计,美国的石油消费量约为1950万桶/天,而其石油进口量约占石油总消费量的 60%。1994年以来,美国石油进口即达到1721.43亿美元(2005年美元,下同),逆差高达1511.92亿美元,占贸易逆差比重的93%。1998年美国石油进口突破2000亿美元,逆差首次突破1800亿美元,占美国整体逆差的59%。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2003 年起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2003年以来,美国石油进口总额基本维持2 300亿美元以上,2009年以来有所下降,但石油贸易逆差占总贸易差额的比重维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这一方面反映美国以石油为代表的资源性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出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取得了成功,石油进口并没有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扩大,而是稳定在一个均值水平,2009年以来还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具体国家来分析,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基本上是属于美国资源性逆差的来源国。
(二)补偿性逆差
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如各种轻工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和各种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机电产品的进口,填补了美国居民对基本消费品以及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这类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是对美国经济体系的必要补充,由此造成的逆差是补偿性逆差。刘海云、吴强[4]等认为全球性的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引致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是其巨额贸易逆差形成和扩大的主要原因。美国对其五大主要贸易伙伴(北美、欧洲、中国、日本、东盟)表现出巨额的制成品贸易逆差,其中2005年制成品贸易逆差累计为5051亿美元,占全部制成品贸易逆差总额的99.7%。这说明美国与这些地区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比,由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制成品出口增长乏力,贸易逆差日益扩大。
就中美贸易而言,中国劳动力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加工贸易,中国成为一些国家(地区)企业的产业转移地,那么这些国家(地区)的对美贸易顺差也随之转移。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是这一类产品,例如1996-2009年中国对美国的顺差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机械与运输设备及杂项制品(家具、服装服饰、鞋类及小商品)上,这三者的合计达21 608亿美元,在美中贸易逆差中的比重达102.26%,这也意味着若剔除这三类商品,美方将转为顺差。这种贸易结构对中国贸易也产生很大影响。亚洲国家或地区是中国进口主要来源地,主要进口产品以部件和原材料为主;而加工后的制成品则出口给欧美市场。所以,亚洲国家或地区成为中国贸易逆差来源地,而中国对欧美则表现为贸易顺差。
(三)竞争性逆差
竞争性逆差主要来源于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包括汽车及零部件、半导体、日用电子产品等。以汽车及运载工具的对外贸易为例,1994年逆差666.9亿美元,占整体逆差的41%,此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1998年逆差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78.87亿美元,但所占比重降至26%,2008年所占比重降至17%,仅为1049.55亿美元,2009年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至15%左右。这部分逆差主要是美国与德国、日本之间的逆差。这部分逆差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反映了全球产品内分工不断细分,跨国公司不断发展的现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与产品的多样化、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各国产业竞争力等因素使得美国国际分工地位的高级化,并且促进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
由此也可以看出,美国逆差来源地也反映了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结果之下的商品结构状况,是对外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三、美国贸易逆差国别(地区)变化的影响
(一)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加大逆差来源国的贸易依赖性
经济结构调整使美国竞争力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制造业则开始丧失竞争力,东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全球化,凭借优越的投资环境,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和出口基地,发展起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制成品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主要来源。在部分产品依然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如纺织服装、鞋、玩具、箱包,以及新兴IT产业硬件的加工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了原有的出口份额,贸易逆差持续增加。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些新兴国家以出口导向为经济发展战略。美国贸易逆差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过分依赖美国的进口需求,扼杀了发展工业化的机会,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因素。新兴工业化国家,如墨西哥家对美国净出口占其GDP 的比重达到了5.93%。也可以看出中国对美贸易的依赖性也很大,一直都维持在4%以上,说明我国出口受美国经济影响的脆弱性需引起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会随着我国工资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逐渐消失,真正能够支持中国出口行业可持续发展下去的源动力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
表4 近5年美国年度贸易逆差5大来源国对美逆差占GDP比重(单位:%)
(二)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过度集中加速推行对外经济政策,施压逆差来源国
斯蒂格里茨通过经济模型证明,两国之间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如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5%会引起贸易摩擦;超过2%就会引发报复措施;如果一国对另一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这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会变成政治问题。[5]美国贸易逆差的逐步扩大,使得美国利用这一借口,在对外经济政策上,认定贸易逆差的不正常或者快速上升的特定对象的国家或地区存在市场准入、货币汇率错配、特定市场竞争力和宏观经济政策有问题,导致贸易摩擦也迅速升温。从国别看,已从欧美贸易摩擦向美日贸易摩擦、美中贸易摩擦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发展。同时,美国也将以公平贸易之名,限制进口,迫使其他国家开放市场,扩大美国的海外需求。
在前总统克林顿当政期间,美国经济增长、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同时存在的还有贸易逆差的持续增长。当时,贸易逆差并没有引起太多的焦虑。但21世纪以来,从纳斯达克市场泡沫破灭开始,其后又受到“9.11”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面临调整压力。其后2006年底开始出现次贷危机,到奥巴马总统上任,巨额贸易逆差问题成为美国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缓解贸易逆差,也成为摆脱危机的战略之一,直接的结果是贸易摩擦也不断升级。目前,美国已经发起了数以千计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各类贸易救济调查。鉴于贸易逆差来源地的过于集中态势,美国政府所采取的贸易的措施也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且效果明显。因为前五大贸易逆差来源地中,墨西哥与加拿大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日本、德国与美国有诸多共同利益,那么主要贸易摩擦的对象也就成了中国。
中国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中美贸易蓬勃发展,贸易失衡加剧的同时,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日益加剧。为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美国将制造业重振上升到国家战略之后,中美双边贸易之间,将更多地由互补性贸易转为竞争性贸易关系,贸易摩擦也将越来越激烈。2009年,奥巴马政府以不公平贸易和中方顺差太大为由对中国产品发起了20余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是上年度的10倍,而且频频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因此,美国无论将来谁入主白宫,在制定外贸政策时,都会以国内选民的利益为重,即使引起与他国贸易摩擦也在所不惜。
四、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美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国家和地区的趋势及特点的相关经济数据比较分析基础上,在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的同时,贸易逆差来源地则出现不断集中的态势,前几大逆差来源国的整体顺序也有较大幅度的变动。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作为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我们认为对于中国所面临的巨额贸易顺差及作为美国最大逆差来源国主要有如下启示:
(一)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动态变化也反映了全球产业转移的动态变化
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不仅仅是由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强势地位所带来的大量商品进口,更重要的原因是本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虽然美国拥有核心零部件、高科技配件等的核心技术,但是新的国际分工形势,产业梯度转移使信息产业等诸多产品或生产环节已经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因此,相对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使美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贸易出现巨额逆差。10余年来,中国一直位于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第一位置,反映了全球产业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的事实,也反映了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中国台湾在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变化。1998-2002年,台湾还是美国的第七、第八个逆差来源地,但2003年已经退出前10位。另一个制造业国家(地区)是韩国,2004年也退出了前10位。日本、德国在美国贸易逆差中地位的变化,事实上也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地位变化,或者说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事实。
(二)美国推行针对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促使中国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美国贸易逆差来源地的过度集中有利于美国推行针对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然而,美国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却损害了众多国家的利益和安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公平贸易”原则下的制度性贸易保护更加盛行,[6]促进出口拉动经济复苏已成为国家战略,区域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则凸显了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国业已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制衡的重点目标。不少国家在纷纷探讨并缔结区域性同盟,以此消减来自美国的影响。以此背景下,中国应该积极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制订积极的应对战略,在积极应对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的同时,要努力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以达到使美国清楚中美两国“和则双赢,斗则双输”。同时,要努力推进贸易的多元化战略,包括扩大对欧洲、非洲等国的贸易,防止由于贸易对象集中而导致的风险过度集中,分散贸易受外界经济影响的风险,有效地分散风险。
(三)中国大幅度减少对美贸易逆差是当务之急
贸易顺差有利于经济增长,但是贸易逆差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即外需对经济增长的反向作用必须通过内需的拉动作用来补足)支撑经济一段时间的持续增长。[7]鉴于中国是美方最大贸易赤字来源国这一事实,在美国贸易逆差的调整中过程中,中美双边贸易差额的调整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主流观点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本次金融的主要原因,而美国与中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外部失衡又特别突出,即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储蓄国和贷款国,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逆差国和负债国,因此这两个国家在全球失衡的调整过程中均需努力,对美国而言则需控制消费、增加储蓄、减少贸易逆差。对中国而言,就是要扩大内需、减少储蓄、扩大进口减少顺差,与周边国家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有利于在全球经济协商中达成一致,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积极参与多方位的对外合作,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Barry Eichengreen, Global Imbalances: The Blind Men and the Elephant[J].Issues in Economic Policy,No.1,2006.
[2]张红力,刘德伟.东亚-北美经济失衡与再平衡分析[J].当代亚太,2010(4):25-43.
[3]刘建江.透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的合理性 [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35-40.
[4]刘海云,吴强,杨波.解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J].国际贸易问题,2007(3): 40-45.
[5]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莫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钱颖一主编,文爽、乔雨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4.
[6]张丽娟. 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问题,2011(6): 35-46.
[7]罗伯茨.抉择-关于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寓言(刘琳娜,栾哗译)[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