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1985-2008年

2012-03-11袁冬梅

关键词:开放度城市化差距

李 恒, 袁冬梅

(河南大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两个经济问题较为引人注目,一是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55亿元,到2009年增长到150 648亿元,按可比价增长了506.8倍。而其中出口增长更为迅猛,从167.6亿元增长到82029.7亿元,按可比价增长了599倍。二是人均收入也出现了大幅的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381元增长到2009年的25 575元。由于出口对于一国经济经济增长的推动是显著的,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上述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深入分析我国人均收入的结构发现,虽然整体而言,我国的人均收入在过去30年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城乡收入差距却在逐步拉大。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7:1,到1985年降到1.85:1,然后呈逐年上升态势,到2002年突破3:1,2009年达到3.33:1的最高水平。显然,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在快速推进,城乡收入差距反而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不得不让人们开始思考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关系。

从文献上来看,学者们对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的认识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一国的经济开放会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如陆铭、陈钊利用1987-200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表明,城市化倾向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但经济开放是拉开城乡差距的重要力量。[1]另外的研究却表明国际贸易倾向于扩大收入差距,如周娟和张广胜认为由于国际贸易对国内各种优势资源和要素的吸引引发了国内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并通过1998-200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2]纪明和赵菊花的研究也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结论,通过将1981到2008年划分为三个时段来进行研究,证实了出口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认为出口增长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3]和上述研究不同,俞林和徐立青的研究认为,出口贸易也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某种倒U型相关关系,现阶段的出口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长期来看会倾向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出口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本文拟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省级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二、出口影响城乡收入的理论解释

(一)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要素价格均等化是国家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国家之间由于存在制度的约束,商品可以自由贸易,但要素却不能在国家间自由流动,当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初始禀赋时,市场供求自身的作用会导致要素价格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的现象。由于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理论上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会出现诸多问题。[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各国均使用相同技术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会产生商品贸易替代要素流动的结果,最终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

我国是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因而劳动价格低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商品贸易必然对国内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产生再分配效应。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大力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其基本形式是以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相结合,并以出口替代为主,建立起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体系。通过3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大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甚至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盛誉。但从本质上看,我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差距,只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近年来,虽然我国工业品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相比,中国的制造业不论是从产业结构、生产规模还是新技术研发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核心仍然是强调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发挥,以加工出口贸易型经济为主,虽然取得了出口收入的增长,但并没有有效的提高劳动的价格,最终不能成为促进劳动要素所有者收入提高的原因。

(二)贸易与增长

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建立面向世界市场的工业体系并扩张出口对促进增长意义较大。由于出口能够有效地加快一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并提高其专业化水平,这对于发展国家在其起步之初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其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国内市场规模较小,不足以支撑产业向其最佳规模迈进,而国际贸易对于提高一国资源配置效率扩大市场容量具有实质上的意义。在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中,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实证研究表明出口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6]

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的角度来看,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认为收入的不平等程度会随着经济发展先升后降,发展经济学在讨论这一问题是所依据的理论主要围绕国民收入在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来进行,从而在早期认为这并不会影响收入的均等化问题。但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随储蓄和积累的变化而变化,而随着经济增长的快速推进,储蓄和积累主要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新产业大量出现,而且这些新产业的收入会快速上升从而导致收入分配也出在大幅度的变动。

从贸易与增长的角度来讨论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我国城乡之间发展差距较大,这一初始条件在后期的经济增长中也有表现,从而形成城市增长快于农村的局面,进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第二,我国的出口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存在不匹配问题,虽然我国是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为主,这会倾向于提高劳动的价格。但从城乡劳动力素质的比较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在结构转换中未能有效获取经济增长的成果。第三,出口带来的储蓄和积累主要由城市获得,这也不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实证研究

(一)变量、数据与说明

为了研究出口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结合理论研究及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本文建立如下实证模型,以研究出口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lnCRit=β0+β1lnTRADEit+β2CONit+u

(1)

其中,lnCR为城乡收入差距,TRADE为贸易,CON为控制变量,反映由于区域特征而对城乡收入带来影响的其它因素。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时间。为了更好的解释二者的关系,并避免内生性问题,我们在研究中逐步加入控制变量。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说明如下:

城乡收入差距(CR)。国际上普遍使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分配状况,则衡量城乡收入差一般而言以城乡基尼系数来计算,但由于数据获取以及对数据要求的问题,对城乡收入的基尼系数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科学问题。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也提出过其它相关指标约十几种,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使用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人均纯收入的比率作为城乡收入差的度量。经验研究中,通常利用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同时运用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除通胀的影响。[7]

贸易(TRADE)。对贸易的度量有多种方法,这需要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结构及其与我国经济发展本身的性质来讨论。这些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利用总量指标还是结构指标来分析,本文使用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贸易开放度TRADE)来讨论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控制变量(CON)。由于贸易对城乡收入的影响会涉及到城乡关系的性质,不同地区城镇化差异本身即是影响城乡收入的重要变量,则城镇化(URB)指标作为研究中讨论的控制变量,城镇化用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自由,而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正是政府对经济参与的逐步退出,在经济增长文献中,以扣除教育和国防经费的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度量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GOV)。教育(EDU)使用各地区每万人在校普通中学人数比例来代表。另外,地区差异也会对城乡收入带来影响,地区控制(REGION)的方法是将沿海地区设为1,而其它地区为0来区别。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

(二)计量分析

在回归之前,为了分析贸易开放度在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差异的系统性,有必要考察省域层面贸易开放度的差异。表1列出了以2008年30年省份降序排序贸易开放度的情况,可见,2008年贸易开放度排在前10名的均为东部沿海省份,仅河北省开放度排在第15名,而这些省份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5年和汇改的1994年也均居于前列,这表明系统而言,东部地区的贸易开放度是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的。进一步考察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情况,2008年东部地区开放度平均为0.52,而中西部地区开放度平均仅为0.08。表明两类地区开放度存在显著差异,而两类地区开放度的标准差分别为0.32和0.39,说明组内差别趋于一致,这进一步证明就开放度的区域差异而言,省域差异虽然存在,但远没有区域差异显著。基于此,接下来的计量研究中,将着重研究区域间差异的决定因素及其原因。

为了研究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在回归过程中,通过单独分析贸易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的方法,控制其它变量,以及为了研究贸易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差异分析了开放度与其它变量的交互项。这些回归结果详见表2的(1)~(6)列。

表2的回归结果中,列(1)仅考察了贸易开放度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可以发现,贸易开放度的系数为正,而且高度显著,表明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但存在,而且显著,这符合理论研究的预期。进而,我们在列(2)中加入所有控制变量后回归,加入控制变量后不改变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贸易开放度前的系数为正,而且高度显著。

表1 贸易开放度的省域比较

加入控制变量后我们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教育、城市化和地区前的系数均为正,表明对于城乡收入差距而言,教育、城市化和地区差距均具有强烈的作用,这也是符合理论研究的基本结论的。

教育对城乡收入的影响高度显著。由于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不同教育水平的结果必然导致收入的差异化,较高教育水平带来较高人力资本回报。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城乡收入差距就越大这也符合预期,因为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其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不但城市居民收入来源较多,更活跃的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促进收入增长的根源,而对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区域而言,城市的经济功能低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反而较小。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由政府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的,则地区发展必然在城乡收入方面有所体现,回归结果表明,地区差距对城乡收入影响显著。不过,政府经济参与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负的,而且显著,表明各地方政府的支出与地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正向作用,也表明政府经济参与作为再分配的作用机制。

表2 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回归结果

为了进一步讨论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起作用的机制,我们在列(3)到列(6)中分别对贸易开放度与政府行为、教育、城市化和地区的交互项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第一,加入交互项之后并不影响贸易对城乡收入差的关系。第二,除政府行为外,其它交互项前的系数均为正数,表明贸易对城乡收入差的作用与教育、城市化和地区相关,可以理解为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通过教育、城市化和地区差别来起作用的。而政府参与和贸易开放度的交互项前的系数为负,表明政府行为倾向于减小贸易对城乡收入差扩大的影响,这与理论研究的结论也是相符的。

四、结论

本文运用1985-2008年的综列数据,分析了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通过加入政府经济行为、教育、城市化和地区等控制变量的方式研究了贸易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方式。研究表明,贸易是促进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其起作用的方式不但与地区差异有关,而且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性质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由于国家时序性差异的开发开放战略的影响,在东部地区形成了加工出口贸易型的产业体系,这些结构性特征在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行为和城市化等诸方面均有体现,并最终影响城乡收入的水平和结构。显然,要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不但要注意到收入分配制度本身的问题,也要注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开放政策导致的区域结构差异的影响,进一步转变贸易方式,针对不同地区的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特征来制订贸易促进政策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陆铭,陈钊. 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50-58.

[2]周娟,张广胜. 国际贸易对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8(2):57-59.

[3]纪明,赵菊花.出口对经济增长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发展演化视角的经验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37-42.

[4]俞林,徐立青. 贸易自由化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74-78.

[5]齐玲.国际贸易理论中要素价格均等化条件的扩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7):83-86.

[6]王森.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0(7):52-54.

[7]袁冬梅. 对外贸易对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开放度城市化差距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服务业开放度视角下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研究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研发团队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安徽省区域经济开放度的多维度评估研究※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