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黄牛的历史谈现代黄牛的选育
2012-03-10王雅春陈幼春
王雅春,陈幼春,张 沅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094;2.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
从中国黄牛的历史谈现代黄牛的选育
王雅春1,陈幼春2,张 沅1
(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094;2.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
中国素以历史悠久、动物遗传资源丰富而著称。本文把中国黄牛作为一个整体,透过其选育的历史线索,评述中国黄牛在过去的数千年间经历的从肉用到役用的历史选育过程;通过与现代育种理论体系比较,剖析黄牛历史选育过程中的目标、手段和组织,理性认识黄牛的历史选育效率,以助深入理解高效动物育种体系及其关键技术的先进性和重要性,为我国现代黄牛的选育工作提供借鉴。
中国黄牛;历史;育种目标
中国黄牛选育历史悠久,然而由于中国牛的使用目的,即现代称“育种目标”在近3000年内有大的方向性变化。在历史(记载)的不同阶段其育种方向有悖,造成目前中国牛遗传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资源优势集中于役用性能、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对于现代牛业生产中强调的肉用和乳用性能则不占优势[1]。然而回顾和理解中国黄牛的古代选育历史,有利于现代牛育种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重视中国自有牛资源,重视牛育种的基础工作,结合现代育种理论,高效培育新的牛种资源。
图1 在隋墓出土的昂头陶牛
在中国的历史上,牛最先是祭祀用的牺牲,其后在封建社会时期牛是统治阶级享用肉品来源。同时在牧区和回族人聚居区,牧牛是其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方式。因此“肉用”是中国黄牛选育史上最初的主方向,其优良的肉用特征可见于出土的汉代前文物;各种出土文物和壁画等旁证(图1)。从汉代至唐代牛做为交通运输,牛车在唐代已是相当完备的交通工具(图2);牛耕确切起始年代至今未知,但可追溯到商殷至西周时期。正如“犁”字在甲骨文中是从“牛”字,汉朝时“牛耕”技术,借助金属冶炼技术的成熟得以大力发展和推广。从秦汉时起,历代都有保护耕牛、辅助农民获得耕牛(类似于现代的补贴)、劝农爱牛、禁宰耕牛的政令。随着古代农业发展,对耕牛的重视,除禁宰耕牛的法律限制外,再加上佛教和一些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中国黄牛由原来的肉用逐渐向役用方向发展。这个漫长的转变过程的主要动力是需求发生变化,也伴随着一些经验选育的线索[2]。
图2 山西太原圹坡出土的北齐陶牛车(公元550年~577年)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证,如果把中国黄牛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不考虑品种),在其选育的历史中,选育理论、方法等方面早有尝试,且个别方面颇有成就,这些上溯至甲骨文时期,从殷墟文化中可知。当时牛属于捕猎对象,主要用做牺牲同时牛骨用于占卜,无人为的“选育目标”。中国黄牛的肉用时期鲜有文献说明,然而从出土的汉朝前后的冥器、壁画、砖刻、字画,可见当时的“选育成果”,牛的肉用特征极明显且,绝不同于现代的役用牛,例如陕西咸阳的汉阳陵出土的陶牛(图3)[3]。
图3 陕西咸阳的汉阳陵出土的陶牛
由于最近千年来中国黄牛以役用为主,仅存的“相牛法”都主要鉴别牛的役用价值和繁殖性能。相牛法的内容可理解为古代的生产性能“估测”与选育目标的结合。相牛法在西汉初期有记载,但无古籍验证,说明相牛经可能多为口口相传。目前尚存的相牛法寥寥无几,主要有宁戚《相牛经》、唐代韩鄂的《四时篡要》中“拣耕牛法”和《相牛心境要览》。下面就中国黄牛历史上的选育手段及选育体系做简要介绍[4]:
1 牛的早期个体记录——“牛籍”
在春秋时,期已有“牛籍”,可理解为现代畜牧术语中的家畜登记制度的雏形,目的在于个体核查、法律保护、防止失窃。据居延汉简中记载:“五日令史官移牛籍太守府”等。沈元列举“力牛一,黑,特,左斩。齿八岁,絜七尺八寸”。“牛籍”对个体按毛色、性别、标记、年龄、体尺的次序登记。“斩”标示体侧的烙号,“特”是性别的一种,指阉牛;“絜(音xie)”,指量物体的周围长度,也泛指衡量长度,概指体斜长或胸围。与现代育种学的登记制度相比,古代“牛籍”识别个体性差、与性状功能相关联信息少、无品种划分等缺陷,只是简单的登记,并不能用于选种。然而反映出当时已有体尺与性能相关、用牙齿可反映牛龄等实践经验;毛色一直是中国牛的选种重点之一[4-6]。
2 耕牛的性能描述
对于“牛耕”这一使用目的,用现代眼光可分析,其育种目标应包括挽力、耐力、性情、抗逆性和繁殖性能。用现代育种体系的思维方法,性能测定应围绕育种目标。从前述几部相牛法中,可见其字字句句与耕牛的挽力(如:尾骨粗大少毛者,有力)、速度(如:眼去角近,行使。眼欲得大,眼中有白脉贯瞳子,最快)、易驱使性(如:角欲得细,身欲得圆,鼻如镜鼻,难牵;鼻欲大而张,易牵乃易使也)、性情(如:乱睫者,抵人;赤毛黄毛乌眼者,妨主)、健康(如:倚脚不正者,病;角冷,有病;毛秦,有病)、耐寒(如:毛欲得短密,疏长者不耐寒,耳多长毛不耐寒)和耐粗饲(如:口方易饲)特性有关。少数文字看似有封建迷信思想的痕迹,例如“妨主”,其实也可理解为形容牛的性格驯服与否。不驯服的牛,对养牛者难免容易肇生事故。古代黄牛的性能主要靠人为鉴定和经验性描述,对于个体本身进行评价,类似于现代牛体型鉴定的初级阶段,以经验为主,没有量化概念[4]。
3 耕牛的育种目标
为育种体系设定“育种目标”是现代动物育种的理论中重要部分,因为育种目标是育种体系的方向[7,8]。详读几部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相牛经,记载了鉴别耕牛挽力、耐力、性情、抗逆性和繁殖性能优劣的经验,当时的“选育目标”呼之欲出——挽力大、速度快、耐力久、性情温顺、听驱使、耐寒耐热且具有良好繁殖性能。一个兼顾多个方面但没有量化的选育目标可见一斑,例如《中国牛品种志》中南阳牛是我国著名的地方优良牛品种之一,具有肉质好、耐粗饲、适应性强等特点[9]。经历了上千年选育过程的中国黄牛证实了育种目标对育种体系的重要性。
4 中国牛在毛色方面的选育
世界上畜种的毛色是很重要的外表特征。从几部相牛经中,并未涉及太多牛毛色与使役性能的关联,与牛毛相关的是毛的状态和皮的厚度与性情、脾气、健康状态的关系。“青黄赤黑花,通谓之黄牛,其名区分,为类各别”。
谢成侠(1985)年论述用“黄牛”这一习惯名称标识中国牛种原不是没有问题,就全国的牛来说,虽以黄毛色居多,黑、褐和红色也不少,而且有些地方品种是花的。把黄牛作为我国牛种的代表,有其历史性,但并无任何一个品种像德国黄牛(Gelbvieh)一样品种名叫“黄牛”。这个词反映出在牛种历史进化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提高了黄毛色的频率。《礼记檀弓上》指出:夏尚黑,牲用玄;殷尚白,牲用翰;周尚赤,牲用骍。这里指古三代祭祀用牲畜的毛色选择,周朝后期,因其祭祀规定对牛毛色影响最深。《诗经》中“犉”既是“黑唇黄牛”之意。古字典《玉篇》里有“”,清代《本草纲目》中称牛有黄、黑、赤、白、驳杂数色,清代张宋法的《三农经》中有“黄牛”一词提法。由此可见,黄牛一词来源渊源已久,而现在黄牛泛指由瘤原牛和原牛亚洲变种驯化而成的所有家牛的总称[2]。
中国牛种黄毛色的形成,除上述历史性原因外,遗传学原理也有助于黄毛色的保存。一来黄毛色相对于很多其他毛色和花片是隐性遗传的,在育种过程中加强选择容易固定。二来,杂合个体后代出现不同颜色的毛色,容易被淘汰。古人重视对毛色的选择,因此形成了中国多数牛种黄色、全身一色的特征,可一目了然某品种的纯度和遗传性[5,6]。
5 早期育种组织
牛的育种体系在具备了育种目标、性能测定标准之余,还需要一个类似于现代“品种协会”的育种组织才算健全立。中国是否有牛的育种组织呢?
中国历史上一直受统治王朝控制,一切农业生产的目的都是为其服务。在这样的统治之下,牛的育种方向自然随其需求而变。牛的相关组织也是如此。从事牲畜管理的都属于“官”。例如古代“牧正”和“牧师”是主管马和牛的头目。《周礼 地官》中的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藩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是名符其实的原始牧管或牛管。这些管理部门的设置对整个养殖业根本起不到领导作用,只是把生产出来经过拣选的肉畜献给皇室享用。在各种史料文献中,多记载这些管理部门对饲养管理的规定,如《大清会典》中“每一牛群由乳牛九十,公牛五和阉牛五只合计一百头组成”、“乳牛包括犊牛日给豆一升五合,刍草2束,驾车用的阉牛亦同此”。并未说明其为选种所做的工作。与牛耕、牛的饲养管理、繁殖(阉割)、疾病治疗等方面的文献相比,古代与牛选种有关的文献很少。
“相牛”不只是对役用能力的鉴定,而且和选种密切有关。在古代,轻视生产劳动,相牛被统治阶级当做方术小技。几部相牛经所在年代不同,多为经验之谈。有古代人对牛体骨骼肌肉与性能等关系的认识,是局部解剖学的影子,各书内容之间即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史料有限,但依然能了解总结了春秋战国至汉朝经验的宁戚《相牛经》与后来在1822年(道光二年)由通俗著作整理的《相牛心境要览》间有绝大的区别。这种逐步完善几乎都是在民间、非组织的情况下发展的。
中国民间将相牛、贩牛的人称为“牛经纪”,有些地方现在还这样称呼。《史记 日者列传》中有“荥阳褚氏以相牛立名”,可见相牛早有“专家”。古代的著名相牛专家有“宁戚”和“百里奚”,《太平御览》中记载“牛经自宁戚传百里奚,汉世河西薛公得其书以相牛,千里不失”。这两位历史人物,分别是齐桓公(公元前685~643年)和秦穆公(公元前659~621年)同时代的人物,都穷困出身,以相牛这方面的才智被两个霸主赏识,成了大诸侯的策士和陪臣。古代历史中并未见记载有类似于现代“育种组织”的机构或其他机构的“育种”功能。我国古代的选种经验往往口口相传、世代相传,中间经有识之士整理、记载成相牛经等;有专业人士,但没有专门机构辅助,未有记载或相传的“育种组织”;各地牛品种形成主要与地理隔离有关,与当地生产工具的使用目的有关,以人民大众自发育种为主[4]。
纵观中国耕牛类型的牛种选育过程和结果,按牛耕的育种目标,选种效果显著,但耗时长、效率低、且因未经过数量化测定的选育,牛群遗传变异大。图4为一组同月龄湘西黄牛经相同时间的短期育肥后后躯的不同形态。据现代育种理论,家畜选育利用表型选择、间接选择是有效的。但如果性状间存在不利的遗传相关时影响育种效率。育种组织的作用主要是扩大信息量、提高评估的准确性、通过信息和技术服务有利于牛遗传水平的发挥,进而提高育种效率[8]。
图4 育肥1月后的一组湘西牛
6 借鉴中国黄牛选育历史经验
作为现代的牛育种工作者,了解中国古代牛育种历史的目的在于以古鉴今,而不是评判任何人、任何朝代的功、过、是、非。
6.1 育种目标是育种体系的方向盘
中国牛育种历史显示,没有先进的性能测定备和完善的育种组织,但如果育种目标明确依然可取得渐进的遗传进展。相反,即使装备了先进的测定设备,享受再优惠的政策支持,如果育种目标不明确、量化,选育取得进展依然很难,甚至可能倒退;中国牛业发展不能再等一千年找回自己的肉用牛种或发展自己的乳用牛种,育种目标必须与生产目的、效益需求高度统一、协调且量化。因此当前牛育种当务之急,需要根据市场调查明确育种目标、根据牛群调查和性能测定量化育种目标,并在育种进程中执行且定期修订。
6.2 易掌握的、量化的、科学的测定系统是育种体系的支柱之一
中国古代的相牛法就是总结了近二千年养牛实践经验的历史写照,造就了目前的耕牛类型的黄牛。相牛法形成了文字,是“易掌握的”,但有其固有的缺陷—不量化,评定结果一定带有评定人员的主观性;在现代牛的育种体系中,即要有目的地形成易掌握的测定、评定系统,也要吸取先进育种手段,例如利用红外线照相的方法量化牛的性情、超声波测定量化活体牛肉质测定;既要树立遗传选育的科学观点,从品种登记开始,利用性能测定数据先形成表型选育流程,也要不断扩展到遗传评估,利用育种值乃至选种指数进行选育。
6.3 育种组织是牛高效育种的根基
大家畜,尤其是牛,养殖规模有限且养殖分散;性能测定成本高、技术要求高、难于管理。我国历史上各牛品种的选育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一来目前全国各牛种遗传水平不齐的状况证明原有社会育种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效率低;二来目前牛业发展不能再等待那样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我国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育种机构,借鉴目前国外育种机构的中立、非盈利组织的出发点,发挥育种组织信息集散、技术集成的作用,在组织个体登记、性能测定、遗传评估以及信息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与牛产业紧密结合,为中国牛产业打造坚实的基础。
[1]陈幼春,中国黄牛文化和产业[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耿社民,常 洪.中国黄牛毛色的演变及其遗传(上)[J].黄牛杂志,1995,21(1):4-6.
[3]耿社民,常 洪.中国黄牛毛色的演变及其遗传(下)[J].黄牛杂志,1995,21(2):4-7.
[4]谢成侠.中国养牛养羊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5]张 沅.家畜育种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张 沅.家畜育种规划[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7]张仲葛,朱先煌.中国畜牧史料集[M].科学出版社,1986.
[8]张仲葛.中国古代的牛种—它的起源、种别、分类和分布[J].农业考古,1997,17(1):277-285.
[9]《中国牛品种志》编写组.中国牛品种志[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Breeding of Chinese Yellow Cattle in a Historical Prospective
WANG Ya-chun1,CHEN You-chun2,ZHANG Yuan1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isty,Beijing100094;2.Beijing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 & Veterinary Medicin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Beijing,100193)
China is famous by her long history and rich animal genetic resources.Current article tried to review nearly 2000years'breeding history of Chinese yellow cattle from meat type to working type through historical evidences,treating Chinese yellow cattle as an integrated entirety.By comparing to modern breeding techniques and system,breeding goals,measurements and organization related to cattle breeding were analyzed,and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of yellow cattle was evaluated.The purpose of these comparisons were to assist the understanding of advance and importance of key techniques and modern efficient system for cattle breeding,so we could learn from the history and boost the breeding philosophy in China.
Chinese yellow cattle;hisyory;breeding goal
S813.2
A
1001-9111(2012)03-0001-04
2012-01-18
2012-03-24
王雅春(1968-),女,吉林省长春市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