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水沟流域区降水、蒸发时空分布特征

2012-03-04鲜景春王振龙朱建春杨建国巴音郭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9期
关键词:支流蒸发量水沟

□鲜景春 □王振龙 □朱建春 □杨建国(巴音郭楞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1.引言

黄水沟流域是汇入开都河流域的最大一条支流,同时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水量的源流,降水与蒸发作为流域水资源形成、演变规律研究的基础,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认识流域水循环规律,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黄水沟流域位于新疆天山山脉中段南坡,属雨雪混合补给河流,流域中部巴仑台镇以上有两条支流,西支巴音沟,东支为乌拉斯台沟,后者为黄水沟的主流。巴仑台以下还有老巴仑台及哈布其干郭楞等支流汇入,全流域呈扇状。流域面上的降水,经过10余条一级支流,10余条二级支流及若干条三级支流的汇集调蓄。

选用巴仑台气象站和黄水沟水文站1958-2010年的降水和1980-2010年的蒸发资料,分析降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站点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流域代表站基本情况表

2.流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黄水沟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境内,发源于中天山的天格尔山南坡,属雨雪混合补给河流,东与清水河、西与开都河相邻,其地理位置处于东径85°55′~86°54′,北纬42°12′~43°09′。流域东西最宽处相距80.1km,南北最长处相距106.10km,海拔最高4398m。海拔高程3600m以上为终年积雪覆盖,2000~3600m的高程河段,是充沛的降雨区,河床水流集中,地表植被由草甸草原组成,覆盖率较好。2000m至出山口段,植被覆盖率较差。

2.2 河流水系

流域中部巴仑台镇以上有两条支流,西支巴音沟,东支为乌拉斯台沟,后者为黄水沟的主流。巴仑台以下还有老巴仑台及哈布其干郭楞等支流汇入,全流域呈扇状。流域面上的降水,经过10余条一级支流,10余条二级支流及若干条三级支流的汇集调蓄,自北向南汇集于山口(即黄水沟水文站位置)。水文站黄海基面高程为1313.50m,集水面积4311km2,至河源河道长度为110km。水文站下游约12km至黄水沟防洪分水闸,此处黄水沟河道分为东西两条支流,东支沿途流经和静县巩哈拉村、解放二渠、乌拉斯台农场、22团、23团、八棵树、314国道、苇子湖等地主要用于工、农业用水,最后注入博斯腾湖大湖。西支在黄水沟防洪分水闸下游2.5km处分为两支,两支支流流经和先公路后在开都河入河口处汇合流入开都河,是开都河下游河段最大的一条支流。

3.降水、蒸发特征

3.1 降水特征

影响黄水沟流域降水的水汽来源有3条路径,从西北方向来自北冰洋的寒流,盛夏在气温较高时,偶尔有南印度洋水汽进入流域区形成降水,但流域主要水汽来源于西风环流的大西洋水汽。流域内北部山区平均年降水量在200~300㎜(局部区域可达400~500mm),中游峡谷段受东、西风气流抬升,峡谷段两侧山地形成降雨中心,平均年降水量为20~400mm,是黄水沟洪水的主要形成区。出山口以下平原区平均年降水量只在60~90㎜之间。

3.1.1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

黄水沟流域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其特点是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冬春两季干燥少雨,汛期连续最大5个月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8%~93.3%,其中又以6、7、8三个月最为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巴仑台站达到70.5%)。每年1-4月及10-12月份降水量较少,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6.7%~9.2%(巴仑台站1-4月及10-12月仅为6.7%),连续最枯四个月(11-2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0%~7.8%。多年平均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的15~135倍(巴仑台站为135倍),见表2。

表2 各站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及各月各降水量变差系数统计表

3.1.2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图1 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图

将各站50年降水资料按年每10年一个阶段划分,对阶段进行距平分析,由表3可见,各站点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呈逐渐增加,其中在20世纪60-80年代各站点降水量均以平枯为主,在近20年各站降水量均明显偏丰。从各站点历年(月、年)降水资料系列来看,各站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在 0.30~0.55之间,年降水量变差系数最大的为和静县气象站(Cv=0.55),最大年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6.4~13倍(相差倍数最大的为和静县气象站)。各站夏季6-8月份降水量多,且Cv值相对较小,历年此季节降水量相对稳定;在1-4月份和10-12月份降水少,且Cv值相对较大,历年此季节降水量相对不稳定,见表2、表3。

表3 各站不同年代降水量丰枯变化表

3.1.3 流域降水量的空间变化情况

流域主要水汽来源于西风环流的大西洋水汽,流域内降水

量自西向东、自北至南逐渐减少,同时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升

高而增加的规律比较明显,经相关分析,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

的相关较好,相关方程如下:

Y=0.2211X-190.95………(公式1);相关系数r=0.9930

式中:Y—多年平均年降水量(mm)、X—海拔高度(m)最大年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倍数逐渐减小。说明在河流域源头的北部山区,年降水量较大,年际变化相对稳定;而下游的农业灌区年降水量较少,且年际变化相对不稳定。

3.2 水面蒸发特征

水面蒸发量反映了不同区域水面蒸发的能力大小,它主要受气压、气温、风力、湿度、太阳辐射等气象因素的综合影响。流域上游河谷地年水面蒸发量在600㎜左右,中游带年水面蒸发量在900㎜左右,流域下游平原区年水面蒸发量在1100㎜左右。

由于各代表站的蒸发资料从1980年后为连续完整的系列,本次主要采用各站1958-2008年的E601型蒸发器观测的蒸发量(或Φ20cm蒸发器观测值,经E601型蒸发器与Φ20cm蒸发器观测值折算系数法计算的E601型蒸发量),来说明流域内天然水体的水面蒸发量。

3.2.1 蒸发量的年内分配

开都河流域深居欧亚大陆腹地,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流域内有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和平原温带干旱区。一年四季中,冬夏长,春秋短,水面蒸发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气温和相对湿度等的影响,表现为夏季大,冬季小。夏季(6-8月)水面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41.9%~48.4%,冬季(12-2月)水面蒸发量仅占全年蒸发量的3.1%~6.6%。无论山区或平原区水面蒸发量都是夏半年(4-9月)大于冬半年(10-3月),夏半年水面蒸发量占全年水面蒸发量的78.7%~85.3%,而冬半年水面蒸发量只占全年水面蒸发量的14.3%~21.3%。连续最大四个月水面蒸发量均出现在5-8月,占年蒸发量的57.1%~64.4%。最大月蒸发量出现在5月或6月,占年蒸发量的15.1%~17.1%;最小月蒸发量均出现在12月或1月,占年蒸发量的0.7%~2.1%,见表4。

表4 各站多年平均蒸发量年内分配统计表

3.2.2 蒸发量的年际及空间变化情况

各站蒸发量总体来看呈不规则的起伏变化过程,且变幅不大,最大年与最小年蒸发量相差倍数在1.74~1.84之间,黄水沟水文站为1.84倍,年际变化相对稳定。从变化过程的发展趋势来看,各站变化过程的发展趋势相对较平稳,1986年后有一个连续上升的过程,2000年前后有一个连续下降的过程,见图2。

图2 代表站逐年蒸发量距平百分比过程线

4.结论

4.1 流域降水、蒸发年内分配及年际变化

4.1.1 降水。受不同季节降水水汽来源的影响,流域不同区域年内降水量,汛期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8%~93.3%,多年平均最大月降水量是最小月的15~135倍,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不同区域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在0.30~0.55之间,最大年与最小年降水量相差6.4~13倍。流域内降水呈现出平原区降水量比山区少,相比较平原区年内分配较均匀,但年际变化较大,夏季6-8月份降水量多,且历年此季节降水量相对稳定。流域近20年降水量均呈明显偏丰的趋势。

4.1.2 蒸发。受季节性气温和相对湿度等变化的影响,流域不同区域年内蒸发量,夏季6-8月水面蒸发量占全年蒸发量的41.9%~48.4%,而冬季(12-2月份)水面蒸发量仅占全年蒸发量的3.1%~6.6%;历年蒸发量呈不规则的起伏变化过程,且变幅不大,最大年与最小年蒸发量相差1.74~1.84倍,年际变化不大。流域内蒸发量呈现出,平原区比山区蒸发量大,相比较山区年内分配较均匀,年际变化也相对较稳定。

4.2 流域区降水、蒸发空间变化情况

流域主要水汽来源于西风环流的大西洋水汽,流域内降水量自西向东、自北至南逐渐减少,相应蒸发量却逐渐增大;流域北部山区地势高,年降水量大,而蒸发量小,流域南部平原地势低,年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增大,而蒸发量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同时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区间降水量年际变化相对稳定。

[1] 金光炎.水文统计计算.高等教育出版社[M].1979(8),第一版.

[2] 胡汝骥.中国天山自然地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M].2004(9)第一版.

[3] 李阳,魏晓妹,孙艳伟.水文.水利部《水文》编辑部[J].2007(3),85-88.

[4] 杨贵林,张静娴.水文水资源.《水文水资源》编辑部[J].

1999(3 ),24-25.

猜你喜欢

支流蒸发量水沟
掉进水沟
小蚂蚁过水沟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新疆民丰县地表水面蒸发量分析
阿什河某支流河岸带草本植物重要性初步研究
“铁牛”缘何落水沟 疲劳驾驶超速行
金沙江支流东川玉碑地遗址
太子河流域蒸发量演变特征分析
水沟旁的蚂蚁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