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应台再入政坛燃野火

2012-03-01唐家婕张岳琢

博客天下 2012年4期
关键词:立言龙应台台北市

唐家婕 张岳琢

2012年春节刚过,台湾新一波“内阁”改组名单出炉,包括新任“行政院长”陈冲在内,共有16项人事变动,作家龙应台出任“文建委主委”。5月20日,台湾“文建委”将升格为台湾“文化部”,龙应台即将成为台湾第一任“文化部部长”。

台湾舆论认为,龙应台接任对台湾文化界来说是个好消息,马英九说要以文化立台湾,以龙应台的高度和长期对文化的思考,她有能力用文化领导台湾的发展。也有人表示,龙应台太有个性,容易得罪人,当年担任台北文化局局长时对文化教育的推动相对不足。当然,更多人对龙应台充满期待。未来,龙应台肩负的是实现马英九对于台湾“文化元年”、台湾成为“华人文化的领航者”的政策蓝图。

这是龙应台的第二次参政。龙应台第一次踏入政坛,是担任1999年马英九主政台北市时的首任文化局长。

在政治丛林中驰骋了3年零3个月零3天后,龙应台退出。龙应台回首第一次从政的感受时说:“我以前是立言者,认为立言是天下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这三年的官场经历让我知道了立功要比立言困难十倍、百倍。”“老实说,当时太天真,不知道立功比立言难上百倍。”龙应台确实想得太简单了。面对政治领域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既对文化产业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又没有经营管理城市的经验与经历,这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让龙应台等于是在荒蛮中披荆斩棘。

她刚上任,首先建立以市民为中心的理念。龙应台说:“我要把文化从边缘带到核心。”原本大门深锁的市长官邸对外开放了,现在市民已经很习惯去那里听一场诗歌朗诵会,在庭院里喝一杯清茶。短短3年之间,总共有20个类似的政府机构对市民开放。

龙应台还为台北市掀起一场“全民绿色革命”。在她的倡議下,“台北市树木保护自治条例”终于获得市议会审议通过,凡是树胸直径0.8公尺以上、树高15公尺以上都是市府保护的树木,她对绿色资源的重视与执着,使台北变得更漂亮了。

另外,龙应台在上任时,宣示把“闲置空间再利用”作为文化空间政策的主要诉求。具体落实到政见上,是台北旧酒厂、建国啤酒厂、松山烟厂等老旧建筑的重新思考定位。10多年后,位于台北市中正区晶华地段,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台北酒厂,成为华山艺文特区。距离华山不远处的建国啤酒厂,也充分利用其5万平方米的腹地,转型成为市定古迹的“啤酒文化园区”。老旧的啤酒仓库摇身成为台北最大的仓库餐厅,晚上则在摇滚歌手驻唱气氛中,充满夜生活的五光十色。至于位于台北市信义区、2万多平方米的松山烟厂,则成为2011年世界设计大会的展场。

龙应台既彪悍,又温柔,有大抱负,年轻时活得像唐朝女子,热烈丰富,有礼、世故、聪明,绝不口无遮拦。她是个有烟火气的批判者,她说,“民主就是生活”。民主寓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她对社会积极进言,横眉冷对千夫指,有万丈豪情;对两个儿子安德烈和菲利普则是慈母情深,费心与他们沟通,在一次次热脸碰上冷屁股后越挫越勇。

龙应台是台湾的外省人,她形容自己是“失败者的下一代”。但她深以为荣,因为“正是这些失败者汇聚在台湾,慢慢发展出一种远离战争、国族的价值观,一种温柔的力量”。

1974年龙应台赴美国求学,获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学成归台后,她在台湾掀起了一场文化大风暴。这场席卷两岸的“龙卷风”,最初是由杂文集28前的《野火集》开始的。当时的台湾,累积了多年对体制的不满,批判的声音暗流汹涌。随着龙应台点燃的这把“野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站到了明处。

1986年龙应台与德籍丈夫结婚,旅居瑞士,1988年迁居德国,育有两子,并于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开设台湾文学课程。1999至2003年间,她应时任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之邀,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长;卸任后移居香港,担任香港城市大学及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

2003年,连任台北市长的马英九要求她再做一届,但龙应台却坚决辞职,她说自己那时忽然有种感觉,“很怕赢得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她发现,“他再不让我拥抱他,离得远远的,而且你要是出现在他和他的朋友当中,会让他觉得很丢脸”。这让龙应台非常伤感。

她将为台湾打造一个怎样的文化界?众所周知,龙应台在台北任职期间,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陈水扁在台湾掀起了一股“台湾正名”逆流,粗暴割裂台湾和大陆的血肉联系,其实质是深层次的政治阴谋——“台独”。龙应台迎难而上,在马英九的支持下做了努力,极力维护中华文化传承,受到各界、尤其是文化界的赞誉。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在文化方面做出了大的改进,力图拨乱反正,复兴中华文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囿于“以政治治理文化”,出了一些失误,也造成很多文化人士的反弹。2012年马英九连任成功,此时龙应台“来自文化,参与文化”,必将有助于修补马英九当局与文化界的关系。

龙应台此次再入政坛,也坦言“责任艰巨”,需要社会的“加持”,希望能将文化打造成社会、媒体、政治所关注的主流,对整个华人世界起到激励的作用。台湾文化大学行政管理系教授姚立明表示:“不管是音乐家、舞蹈家、雕刻家来担任文化首长,都会有其偏重的方向。”“龙应台最大的挑战应该在于人和。”

龙应台在接任职务后发表书面声明表示,自己是“咬牙下决定之后,已经严重失眠,每天心情沉重,好像戴着头盔要去当兵了,或者是高空跳水”。是什么样的政治环境必须要“头戴钢盔”、心怀忐忑?姚立明认为是立法机构与行政机关。在“立法院”,要面对来自不同阶层、语言、背景的“立委”炮轰质询;在行政机关,则要抢食预算的大饼,防止文化预算在经济紧缩时被大刀快斩。龙应台很清楚,对文化人期望甚高的文艺界,必定将饥渴地向她争取更多的文化补助。此外,还有面对大陆文化交流的谈判。

龙应台说,文化是外交,当政治协商触礁、军事行动不可的时候,文化是消弭敌意惟一的方法。

猜你喜欢

立言龙应台台北市
茶味人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等我也长了胡子
校园四季歌
有价值的善良
龙应台被儿子教育
《银色仙人掌》
台当局全力化解大陆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