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体验视角下的承留镇中心广场设计★
2012-02-28田银生
刘 垚 田银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0)
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各地竞相建设的大型广场片面追求图案效果和宏大叙事,产生了尺度失当、功能单一、环境单调等问题。在西方,城市广场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之用的公共庭院[1]。而在中国,广场设计的初衷仍旧局限于满足大型集会和展示形象的要求,丧失了广场设计的人性化尺度。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镇的广场设计差强人意,不顾自身需求的盲目求大现象也更为普遍。因此,以小城镇广场为例,探寻空间体验视角下的人性化广场设计对广场建设品质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1 空间体验
衡量一个广场设计的优劣标准是多样的,针对国内广场设计强调形式忽略功能和空间感受的问题,本文认为广场设计的评价标准应以满足使用者需求和空间体验的舒适感为出发点。
1.1 空间需求
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人的活动需求决定空间设计,另一方面环境又对人的活动起到限制或激励的作用。广场设计应该经历这样的逻辑顺序:由人的需求作为设计出发点,通过功能配置将需求对应在空间当中,由合理的环境设计实现人对广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广场空间不仅要满足个体的心理需求,还要承担交往空间角色,具有社会属性。
1.1.1 个体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人的心理需求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2]。与之对应,可以将人类对其所处环境的需求层级归纳为:安全舒适、选择多样性与最佳刺激度、最大限度与外界接触[3]。根据以上二者的心理需求层级理论,人对广场的个体需求可以概括为:
1)安全与舒适。
人们对场所环境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安全性及舒适性。安全性体现在环境保障使用者活动的私密性,同时能满足其安全防卫需求。除安全性之外,舒适也同样重要,体现在使用者在环境中的舒适程度。
2)接触与交往。
与外界接触是人的生存本能,即与自然、社会最大限度的接触,渴望与外界在不受约束的状态下进行互动。交往是人社会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中能够得到帮助、安慰和分享,与他人交往是每个人的愿望。
1.1.2 社会需求
作为“城市会客厅”的广场,是个体与外界、群体之间交流的场所,因此广场被赋予了许多社会属性。人性化的广场应满足多样性并且能够体现场所性。
1)多样性。
美国城市学者简·雅各布认为:“城市注定是复杂而多样的,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也必须满足多方面的需求[4]。”广场是各种年龄和背景的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因此也就需要寻求一种包容更多活动可能的环境。广场设计满足多样化原则表现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不同层面上对其进行功能定位、在环境设计中达到空间的多层次。
2)场所性。
广场绝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和展示性的舞台,它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5]。对于广场的认知从来不只局限于物质空间,广场空间是与人的活动、历史文化紧密联系的场所空间。从人的感知角度来看,一个成功的广场设计应该得到文化认同,因此文化元素的运用是不可或缺的。
1.2 空间尺度
人是广场使用的主体,不同尺度空间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情感[6]。在这方面,城市设计学家和传统欧洲广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数据和案例。凯文·林奇认为40 ft(约12 m)给人亲切的感觉,成功的围合广场都不超过450 tf(约135 m)。格尔提出广场的最大尺度可到70 m~100 m,因为这是能够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7]。许多世界闻名的广场具有良好的空间品质,为人们的户外交往提供了宜人的空间场所(见图1)。
2 承留镇中心广场设计
承留镇中心广场建设基地北临曲阳湖,南靠镇中心,与镇政府隔路相望,处于镇区未来的发展中心。优良的区位使得该地块具有成为城市名片的发展潜质。广场的总用地面积为25.99 hm2,可以说远远超出小城镇广场的适宜规模。原设计方案广场长约500 m,宽约270 m,硬质铺地几乎占总面积的80%,基本满足了集会、展示要求。但若是从人的活动需求出发,以空间活力为准绳来评价却不尽理想。怎样将原本“大而失当”的广场设计转化为“丰富宜人”,具有多种功能和空间层次的“城市客厅”,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规划设计的目标所在。
2.1 综合性定位满足服务人群需求
作为风光优美又紧邻济源市的“郊区镇”,随着承留镇成为休闲娱乐目的地和保障房建设基地,更多的人口必然对城市环境、公共服务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决定了承留镇中心广场必然是城市级别的综合服务型区域,既面向本镇居民,也要承担重要的对外服务功能。基于集聚各种活动的愿景,未来的镇中心广场应该是承载商业购物、户外休闲游憩功能的湖滨休闲地、城市起居室,是一个集商业、休闲、文化、办公、居住为一体的城镇综合游憩区(见图2)。
图1 欧洲古典广场尺度
图2 承留镇中心广场总平面图
2.2 混合功能增添广场活力
承留镇广场设计希望通过多种功能的融入来实现广场的活力。根据广场设计多样性的要求,围绕广场活动区,规划商业休闲区、行政办公区、商住区、商务休闲区、旅游休闲区、文化设施区6个功能片区。这样的功能划分,不仅解决了原来广场活动区面积过大的问题,也为承载多种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2.3 多层次空间适应心理需求
1)平衡私密性与公共性。
本次规划根据功能的不同设计大小尺度不同,由开敞到封闭的空间层次体系。广场中央以硬质铺地为主,宽68 m,长75 m,具备一定规模而不过于空旷。该开敞空间是整个广场的视觉焦点,适宜集会、健身、演出等活动,满足广场上活动人群被人关注,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见图3)。
位于商业步行区与广场轴线之间的“欢乐时光”家庭休闲区,绿化与硬质铺地相结合,形成若干半开敞的集中活动区域,给老人健身、孩子玩耍、家庭聚会游憩提供适宜的场所,满足居民对户外活动场地的需求。在商业功能区内规划封闭的内庭院,为人们提供相对较为封闭的公共空间,满足消费活动需要的相对私密性(见图4)。
2)动静结合。
不同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环境相对应。以市民广场为中心,西侧的商业休闲区为居民提供购物、娱乐、休闲的场所,塑造活力氛围;东侧的行政办公区则需要宁静宜人的环境。两个主体功能区之间用水体和汀洲进行分隔,实现动静分区,同时两大片区又可以与市民广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视线联系,形成和而不同的心理感受。
图3 广场中央节点设计
图4 “欢乐时光”家庭休闲区节点设计
2.4 地域特色塑造场所领域
镇区具有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区域特征,其发展体现为农村与城市的双重特点。承留镇是自然风光突出的郊区小镇,规划设计用人工的手法再现山水田园的意境,将自然本底与城市风貌进行了很好的融合。“曲水潺潺”的景观、“在水一方”的汀洲、“阡陌交错”的滨河绿带共同组成了山水田园景观体验(见图5)。
图5 田园风光水景节点设计
3 结语
高质量的公共空间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也可以增加市民的幸福指数。虽然公共环境的设计质量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具体的设计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并且在中小城镇尤为突出。中国城市广场的诸般误区,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变迁中复杂矛盾的体现[8]。小城镇不应盲目跟随大城市,为展示形象而片面追求宏大叙事的广场建设理念,根据自身特征和条件,遵循人性化设计手法才是提升广场空间质量的有效途径。
[1] 刘 妤.城市广场的生命力——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后的思考[J].华中建筑,2010(10):154-156.
[2] 张 琳.人的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设计[J].城市问题,2006 (8):65-67.
[3] 陈 帅.城市休闲广场行为活力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27.
[4] [美]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 俞孔坚.寻回广场的人性与公民性[J].景观设计实践,2007 (5):38-42.
[6] [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新城市空间[M].何人可,张 卫,邱灿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8] 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