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赤子
2012-02-27肖华华
肖华华
摘要:谈到中国的工艺美术或者说是设计史,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就是庞薰琹先生,他对中国艺术与设计的贡献在于他对现代艺术的坚定追求,对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视与发掘,对中国传统工艺与艺术的热爱与提倡,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尽管他于1985年去世了,可是他的影响、他的贡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庞薰琹;艺术生涯;执教经历
庞薰琹先生1905年出生于江苏常熟的一个大地主官僚家庭,小时候还是过着富裕而悠闲的生活,晚清的余温还在江南那片富饶的土地延存,他的爷爷是大地主,住在大房子里,每天抽着大烟过着天不老、地不荒的生活。他的叔爷好像在贵州当一个大官,但在主持要在贵州开矿时,受到当地人的挤压,告老还乡了,住在另一个院子里且经常与一大批当地的文人雅客聚会聊天,过得还算风流潇洒。庞熏琴先生从小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里,小时候还是深受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熏陶的,比如,小时候家里请了老师教他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而且也会经常看到晚清的一些名人字画。尽管他还不知道其中的奥秘与门道,但是对晚清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意味还是深有体味的。因为每个人童年的生活与记忆都是深刻与影响持久的,对于一个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来说,那就更加具有深远的影响与意义了。庞薰琹先生小时候的生活,使得他对旧时代生活的具有深刻认识,再加上他的野马般难训的性格使得敢于“闯荡江湖”而又无多顾及,特别是到了上海震旦大学读书时,那种个性与对新事物的热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他母亲的溺爱与支持也对他走上艺术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母亲在当时的环境里,应算是一个伟大、前卫的女性了。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应是一个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社会,中西文化、艺术、经济在这里大交融,所衍生的艺术也是丰富多彩而又精彩迷人的,上海的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传统艺术大师在上海的现代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受到致命的打击,反而在商业体制下,在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下,获得更广泛深远的影响。在经济上也获得巨大的受益。而从东洋留学归国的高剑父、高奇峰等人已经高喊中西结合的口号,要以西方的透视明暗技法来改良中国画,同时也开始大量的介绍与创造一些西洋画和西洋画家。所以,在上海的文化与艺术界应是热闹与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对于一个生活于传统封建大家庭,而在上海法国教会所办的教会大学中读书的庞薰琹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尽管当时的震旦大学的老师要他继续读医学,但他对医学提不起兴趣,他更喜欢的是能够表现自己感情、张扬自己个性的绘画,他决定要去学绘画了。在当时的上海学绘画是要做一方艰难抉择的,选择什么样的老师,学那一类型的绘画都是很伤脑筋的事情,我想当时的西画在上海还是很受具有叛逆思想的年轻人喜欢的,他些画西画的外国人或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穿着西装,打着领结,叼着烟斗,在加上油光发亮的发型,一定让中国的年轻人看呆了,喜欢极了。庞薰琹从震旦大学预科毕业后,跟了一个苏联人古敏斯基学油画,后来发现古敏斯基仅是一个油画的修复师,并且从来不在他的面前作画,让他萌发了一定要出国看看的念头,1925年,庞薰琹搭乘法国的波尔加号油轮到法国探寻艺术的奥秘去了。
庞薰琹在法国度过了五年艰辛但还算快乐的日子,结识了许多外国的朋友,加深了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获得了自己艺术创作的明确方向。尽管后来回国后他发起的中国现代艺术萌芽形态的“决澜社”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他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与革新具有开拓性意义。在法国他与一批留学生住在巴黎的廉价旅馆里,有一年过圣诞节,他生病了,一个人极其悲凉的在房间里,后来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请一位法国老太太照顾他,让他度过一劫。他刚到法国的时候,只是对法国的艺术氛围十分喜欢,但对于自己该去学什么,还是模糊的、没有方向的。在同在法国留学徐悲鸿的夫人蒋碧微女士的介绍下,他先是在一个崇尚古典写实艺术的绘画研究所学习。不久后,他换了一家画室,跟随格朗德·歇米欧尔学习绘画,在歇米鸥尔德画室中,他经常用毛笔画人体速写,引起当时很多同学的兴趣,甚至有画商找上他,要代售他的作品。但是在巴黎这个迷人的艺术之都,充满了陷阱,如果为了生存或着出名,与画商勾搭上,就会失去艺术创作的自由,甚至失去自己的灵魂。你要按照画商的要求创作,所有的作品都要交给某个画商,连画风的改变都要经过画商的同意。庞薰琹是宁愿贫穷也不愿出卖灵魂的人。在巴黎留学期间,他还去过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游学,与常玉、艾许·赓德、马尔吉等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在法国留学的第五年,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逐渐成熟了,在导师歇米欧尔的提醒下,他逐渐意识祖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他觉得应回到中国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1930年终于踏上回国的征程,回国后,他在上海积极投身到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洪流中去,当时已有一批留学回国的青年在上海活动,如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阳太阳、倪贻德、陈抱一等人,他一到来使得上海现代艺术运动更加活跃,1931年他们发起成立:决澜社,在决澜社宣言中,兴奋的表达出与旧世界、旧传统的决裂,要创造出新时代的新艺术的决心。他们按照西方流行的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创作精神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而且坚持举办了几次画展。1937年收到李有行的邀请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抗日战争爆发了。在抗战期间,他随学校逃难于江西庐山、湖南沅陵、云南昆明、四川成都等地,但正处中年,创作力旺盛的时期他没有好的机会和条件去创作,他在极艰苦的条件画了一系列反映抗战期间民生疾苦的油画、水彩画和大量的速写等,如《地之子》、《大地的女儿》。这些作品色彩优美,造型新颖,具有很强装饰美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性与绘画风格。在云南期间,他受聘于中央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下到贵州等地少数民族地区调查民间艺术,他们走村访户,收集大量的民间美术的资料,并画了大量的草图。但有很多在以后的岁月中丢失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广州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广州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教授。1956年受国务院委托筹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积极奔走各方,为实现心中久远的建校梦想忍辱负重,付出十分艰辛的劳动才终于迎来恶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诞生。他为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贡献。在庞薰琹先生一生中最后几年中,他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放弃对艺术教育的热爱,他走敦煌,考察佛教壁画艺术,他到山东给艺术学子讲学,1981年重新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副院长,直到1984年退休任顾问。
庞薰琹的一生是坎坷崎岖的一生、是奋斗拼搏的一生、是对艺术与设计孜孜追求、永不放弃的一生、是对中国现代艺术与设计教育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一生。我们将会永远怀念、学习这位真诚的艺术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