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当代发展模式初探
2012-02-27张琪
张琪
摘要:维吾尔族生土民居作为新疆地区长期存在的一种典型的民居类型,在外观特征、建筑方法、取材以及居住习惯上有着典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针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民居保护、维护问题,本文认为对生土民居进行材质的隐性置换是维护现有民居存在的重要途径。只要对其民居内部的材质进行更新,即可在保持其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对新疆本土人文景观风貌的保护途径之一。
关键词:生土民居;发展;隐形置换
维吾尔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喀什的地区是维吾尔族人主要聚居的地区之一,其民居建筑所蕴含的一系列适应地域环境的筑造技术是生活在这里的维吾尔族人在长期与恶劣环境气候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它的特色不仅源于喀什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和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还源于维吾尔族宗教信仰以及其特有的文化传统。
1喀什维吾尔族民居中木材料的运用及装饰手法
1.1民居建造中不可或缺的木材
以土木结构为主的传统维吾尔儿族民居中,木材的使用是维吾尔族民居中房屋建筑及装饰的重要途径。在其建筑空间中所蕴含的一系列独特的营造技术无一不体现出维吾尔族独有的风土人情。在喀什地区,常见的木料取材大多来自白杨树,这些木材一方面被运用于房屋的搭建,另一方面,这些整木或经过削刨的木板材料被广泛运用在大门、外檐廊的外檐柱、梁等部位,这些原始的木质材料被工匠们雕刻上寓有健康平安的花纹,花纹疏密适度,变化与统一相结合。整体的木刻装饰呈现出华丽而大气的效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1.2柱与梁的取材与装饰样式
廊,是维吾尔族院落构筑里必不可少的建筑元素之一。而木材的选用则是廊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柱及梁的取材。用花卉及几何纹样装饰的梁和柱,无不彰显出维吾尔族人的装饰及色彩喜好。在建造中,柱身木刻主要以几何纹及花卉纹为主,以对称、连续、循环、交错的方式进行雕刻装饰。花卉纹主要表现藤蔓、花苞、麦穗等纹样,几何纹常由有规则三角形、菱形、方形等图形元素构成。柱头及柱头周围的梁及梁托是重要的装饰节点,并带有丰富多样的雕刻花纹。从外形上看,雕刻出的立体效果,纹样变化丰富别致。
1.3门框架及门的取材与装饰
厚重的生土墙围和成维吾尔族人别具一格的院落。由于生土墙面色调单一又无法其他装饰,喜爱色彩的维吾尔族人们就将外墙面的装饰点缀留在了自家的前后门上。生土墙在筑起的时候都预留有大门位置的空段,在上面架起长条整木或木板,构建起大门的原始框架,将镶刻着石榴花图案的铁质或铜质护板压条来固定木质大门的门板。被加入的木质大门庄重厚实的,再吊装起两个碗大的门环供上锁用。这就形成了维吾尔族人特有的大门样式。
2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民居的现状
2.1地理环境因素
喀什地区位于天山南缘地震带和西昆仑地震带的交汇夹角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是个多地震地区,因此,在对民居进行维护时,民居的稳固性和抗震性必须作为民居保护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喀什地区地下水位偏高,建筑的底部泛起的潮湿在很大程度上腐蚀了建筑中的木质材料,从而影响了建筑的保存,也对民居内部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房屋也不断的向上及周围增建,建筑群内部以及建筑内部的狭小空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消防隐患。这使得建筑的防潮的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保护中被考虑和完善。
2.2民居的搭建
就地取材是生土民居的建筑过程中的一大宗旨。据《梁书·高唱传》记载的“架木为屋,土复其上”,就简单明了的说明了维吾尔人生土民居的材料组合。由于喀什地区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在建造时,住户即自己建筑的设计者,造成建筑本身缺乏必要的规范,人们夯土筑墙,不经过刨削加工的杨树木去枝之后,直接用来架构房屋,支撑屋顶、过街楼和阳台。在建造过程中许多木结构的搭建不成规则,木材的使用缺少合理的用量分析和受力计标。
2.3人们对民居的感性诉求
在房屋建造时人们将自己的心愿、信仰用象征的或现实的手法,反映到房屋的建造、样式结构、装饰中去。这些房屋在给当地人们提供最基础且最实用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与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等因素相互融合,可以说,是聪明智慧、热情好客的维吾尔人的生活喜好造就了他们独特韵味的民居,同时,这些在粗犷中带着精致的民居也筑造就了这里特有的人文居住环境。喀什噶尔地区维吾尔民居的特色不仅源于喀什特有的环境气候,还源于维吾尔族的特有的生活习惯和家庭习俗。由于维吾尔族人宗教观念中强调家庭观的重要性,此外中国伊斯兰哲学家庭观还认为处理好家庭和其他近亲属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重。也因此形成了维吾尔人喜簇的居住习惯。
3隐形置换
3.1新型木材的特点及生态优势
木材作为一种永恒的建材,古老而又现代,这种天然材质本身所具有的亲和力极大地消除了建筑本身的冰冷感觉,让建筑具有一种特别的人文气氛。在新型加工技术和建造技术的主导之下,木材的形状和稳定性得到保障。精确完美的施工工艺、细节设计以及结构本身的特性,已经成为现代木构建筑艺术表现力的一部份。新型木材经过烘干,防潮、炭化处理加工克服了天然木材的缺陷。有效地解决了木材防火、抗震、防虫、防潮等问题。这种新技术更加延长了木材的使用年限。
3.2“新”木材支撑下的“老”民居
在新材料性能稳定耐用的前提下,将传统木构连接形成更为稳固的结构体系,用来支撑整个房屋。这不仅是理论上新老技术融合的智慧,更在实践中强化了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能力。其次在木材建筑节点处加入金属构件,这种古老传统的木质结构在与金属节点的结合下延伸了木结构连接的强度,增添了建筑空间层次样式的变化。与此同时传统民居的穩固性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采用这样的选材、取材、材料构筑也解决了民居内部环境的防腐防潮问题。
坚固的材料及稳固的构筑方式从不同程度上丰富了建筑搭建的结构形式。将民居原有的木材质进行隐性置换后,这种稳固的木材构建可形成多户住宅的聚落形式建筑,这也满足了维吾尔族人喜簇的居住习惯。
将维吾尔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木材料进行隐性置换,一方面,扎实的木结构体系为民居空间需求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木结构体系也搭建了民居建筑形象的原始轮廓,并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拓展又给予了民居新的生命力,在维护民居原有形态亲和力的同时增进与当地本土环境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结构设计[M].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2008.
[2]严大椿.新疆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3]陈震东.新疆民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琳·伊丽莎白(美).新乡土建筑——当代天然建造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