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城市形象和公共艺术中存在的问题探索
2012-02-27吴金香
吴金香
摘要:作为一座年轻的省会城市,郑州这些年发展很快,可是在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的公共艺术建设方面,郑州市存在着体制不顺、公众参与不足、社区公共艺术建设滞后等问题。
关键词:城市形象;艺术;社区
一提起郑州,大家就会联想到火车,的确,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近年来,郑州市政府在强化郑州的交通枢纽地位方面花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在东风渠滨河公园里,那段废弃的铁轨用艺术的方式演绎出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作为一座仅有几十年省会城市历史的郑州实在是太年轻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年轻可能是福气,因为少了很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在规划中所要面临的很多问题;但年轻同样也是一座想要有所作为的城市的致命伤,因为公众的目光无法长久聚焦于没什么特色的地方,所以郑州这些年极力推进的郑汴一体化政策,也许会使大家对郑州有新的认识。除了从文化方面强大城市的软环境,郑州还应该在公共艺术建设方面下工夫,以改善城市的外部形象,使文化绿城的形象深入人心,使“郑州,郑州,天天挖沟”的顺口溜不再流传!但是由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较为缓慢,这与都市区建设的宜居城市目标存在差距。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机制不顺致使公共艺术发展缓慢
郑州市的公共艺术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但是起步较晚,政策不健全,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需要从宏观管理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郑州市公共艺术建设有序进行。目前,郑州市公共艺术存在多头管理的局面,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园林景观及城市雕塑等分为不同部门管理,市城市管理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等相关部门,甚至街道办事处都在各自进行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而且缺少专业的公共艺术设计团队和规划方案,没有对城市公共艺术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也是“宋庆龄雕像”事件之所以会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缺乏较为规范和透明的管理机制,尤其是缺乏行之有效的专项法律规章制度,以至于创作者、欣赏者和管理者都没有相应的法规依据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另外,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经常使得公共艺术建设出现重新改造甚至拆除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造成了工程整体设计和艺术水准的降低。
2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现在的郑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一般是就项目说项目,缺乏系统的规划。在城市布局上往往会造成公共艺术题材单一重复,且由于实施主体不一,导致了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艺术质量良莠不齐。虽然2006年出台了《郑州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2007年由郑州市环境艺术设计事务所编制了《郑州城市雕塑总体规划》,但落实效果并不理想,且由于规划的时效性,一些规划已不能指导我市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由于缺少规划,导致大量的城市雕塑和艺术文化设施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布极不科学,以至于难以体现郑州的城市特色,更不能展现出郑州深厚的文化底蕴。郑州市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离“博大、开放、创新、和谐”城市精神、“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艺术方针、建设郑州都市区“最佳人居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缺少公众的参与
公共艺术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艺术存在的前提。公共性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建设及分享权利的肯定,而郑州市公共艺术建设大部分由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决定“在哪里建”及“建什么”,在郑州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相关部门很少实质性地征求公众意见,群众对很多公共艺术设施的建设并不知情,因此很多设施建成后難以符合群众的需求。由于缺少相应的民主程序,即使开发商或者政府主导的公共艺术项目幸运地找到了最好的艺术家来创作,其作品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
4基层社区的公共艺术发展相对滞后
郑州市的公共艺术主要集中于城市重要节点和人流量较大的公园绿地和广场,而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区公共艺术建设却相对滞后。社区,街道,城市广场等与市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社区更是公众迈向共空间的第一步,也是体现公民对空间的支配权的强力证明。郑州与国内多数城市一样,建成于90年代之前的社区基本上没有公共活动场所和艺术设施。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一些艺术界和文化社会学界的人士、企业家及部分政府机构的人士从不同角度认识到,无论是为了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养及培养健全的市民人格的久远目标,还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式的发展策略,都应该使艺术及人文精神更多、更好地渗透到基层的公共生活之中,使公共艺术成为大众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郑州市在社区居住环境方面做得较好的社区大多建于21世纪,例如森林半岛、普罗旺世、思念果岭山水等社区。可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升温,大多数开发商开始在如何提高容积率上下工夫,导致很多社区根本没有景观,没有绿化,甚至连楼房外观都毫无特色可言。
5观念落后导致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单一
郑州市的公共艺术建设起步较晚,调查中发现,公众也渴望有更多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公共空间中。另外,随着公共艺术在国内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大城市已经将其范畴从狭隘的雕塑和壁画向外扩展,如景观装置、环境艺术等也开始被看作公共艺术。最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郑州的公共艺术建设基本还处于用大体量的作品引起关注的初级阶段,对于城市家具即城市中各种户外公共设施,以及车站、公交站台等城市导视系统,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无暇关注艺术介入的作用。而城市导视系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设计和运用不仅可以使城市生活更加便利,而且也能使城市形象更具魅力,“以小见大”,恰恰是最能反映一个城市文化形象最直观的地方。
6公共艺术建设资金渠道不畅
在《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的通知》中提出要建设一批与文化名城相适应的文化设施,其中公共艺术设施是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标志,而目前郑州市公共艺术发展较为滞后。制约郑州公共艺术建设最突出的是资金来源问题。目前多数公共艺术项目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缺乏多渠道的投资方式,难以保证公共艺术建设的持续发展。目前为止,郑州市还没有安排专门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资金,一些城市公共艺术项目资金来自开发商或其它社会资金,这就造成了谁投资、谁说了算,建成后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往往没有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轰动网络的“宋庆龄雕像”事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的恶果。同时,由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手笔有现代感染力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在郑州市还不多见。政府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是制约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北京、上海甚至一些地级市,都开始从城市建设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