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莱希特的戏剧艺术
2012-02-27周斌
周斌
摘要:布莱希特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他的剧作在世界各地上演。布莱希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布莱希特的戏剧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戏剧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剧作家、诗人、戏剧理论家、导演。早在中学时期他就开始创作诗歌,这时对戏剧发生兴趣,写出了最早的剧本《巴尔》和《黑夜鼓声》,后者获克莱斯特奖。接着被聘为慕尼黑小剧院戏剧顾问兼导演。1924年应著名导演莱因哈特之邀去柏林任德意志剧院戏剧顾问。1926年入柏林马克思主义工人学校,结合创作实践系统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家庭格言》。他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没有参加共产党。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布莱希特被迫流亡国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先在丹麦住了六年,其间曾去苏联与福伊希特万格、布莱德尔共同出版文学杂志《言论》。1939—1940年住在瑞典和芬兰,1941年去美国。1947年底回到欧洲,次年定居东柏林,和妻子海伦娜·魏格尔一起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亲任导演,实践自己的戏剧理论,直至逝世。
布莱希特的初期创作以诗歌为主,先后共写有一千五百首诗歌。布莱希特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他一生写了近五十部多幕剧和短剧。流亡前的重要剧作有《人就是人》、《三角钱歌剧》、《例外与常规》、《措施》、《母亲》等。这些戏剧富有辩证法,有明显的教育意义,称之谓“教育剧”。流亡期间,他的思想和艺术更加成熟,进入“叙事剧”创作阶段,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剧本,《阿尔图罗·魏的有限发迹》、《高加索灰阑记》等。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兰朵》。他的戏剧如按题材和形式区分,主要有大众戏剧、寓意剧和历史剧三种类型,此外,尚有一小部分传统戏剧。
布莱希特在戏剧上的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叙事剧”理论。他的戏剧美学思想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叙事剧”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戏剧必须起教育作用,不仅解释世界,更应起改造世界的作用。其艺术方法的核心是“间离效果”(一译“陌生化效果”)。这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因此它偏重于诉诸观众的理性,让他们在观看与思考中判断剧情的是非曲直,得出自己的结论。与之相适应的是戏剧情节故意夸大,矛盾冲突复杂,舞台设计和道具别开生面,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在剧中加入叙事人、定场诗、舞蹈、歌唱等。布莱希特要求导演让演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同样,布莱希特也给观众在思考上及美学欣赏上以最大限度的主观能动性,并通过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使作品达到更高的美感教育作用。这是一种同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情动人”对立的戏剧理论。他的重要理论著作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戏剧小工具篇》、《戏剧论著》等,还有许多对剧本的导演分析。
《伽利略传》是布莱希特最重要的剧本之一。这是一出历史哲理剧,以17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为题材,把历史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的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哲理性的主题思想。剧情如下:故事发生在17世纪上半叶的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了许多天文现象,证实了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地球中心说”。这一发现客观上否定了上帝的存在。为了科学研究和较高的收入,他搬到了佛罗伦萨,当了大公爵的宫庭数学家。不过在这里没有人相信他的发现,也不愿看一眼他的望远镜,还是坚持地心说,他只得带了科研成果到罗马,在一次假面舞会上,罗马的大主教凶狠地向他宣告:教会否定了哥白尼的学说,并不准伽利略继续从事研究。他被迫沉默了八年。后来新教皇登基,他鼓起勇气,继续在“禁区”进行研究。经过十年努力,他的学说已广为传播。伽利略在威胁和压力下公开宣布收回自己的学说。但仍被判处终身监禁。他被软禁在一所农舍里,只有他的女儿陪伴着他。一天,他的学生安德利阿来看望他,才知道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学说,而是在偷偷写下科学著作《对话录》。这一著作后来由这个学生带出意大利国境,传播到全世界。伽利略始终相信一个新时代已经破晓。这部叙事剧从多侧面塑造了伽利略的形象。他有伟大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更有普通人的欲念和缺点。通过他的一生几个重要片断,表现了新旧社会交替时刻,真理与谬误、科学与愚昧、变革与反动之间存在着的生死搏斗,启迪人们去思考许多问题。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在戏剧舞台上享有盛誉,为许多剧院的保留剧目。这是一部根据17世纪德国作家格里美尔豪森的小说《女骗子和流浪者大胆妈妈》编写的历史剧,以德国三十战争为背景,描写一个绰号大胆妈妈的随军商贩的故事。大胆妈妈名叫安娜·菲尔琳,她带着二个儿子和一个哑巴女儿靠随军叫卖日用杂货,妄想发战争财。结果一子一女死于战祸,另一个儿子带上手铐成了罪犯。战争带给她的只是灾难,但她执迷不悟,依然拉着大篷车,孤单一人在战争中继续她的营生。这个剧本通过开场和终场的鲜明对比,告诉观众:小人物想靠战争发财是不会成功的,战争只会给他们带来灾难而不是财富。意在提醒德国人民要起来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作斗争,同时也向对希特勒抱幻想的西方国家敲响警钟,要求人们认清迫在眉睫的战争危险。全剧至终大胆妈妈没有觉醒,但观众却更加觉醒,受到教育。
布莱希特的剧本《四川好人》创作于1939—1941年流亡瑞典和芬兰时期,1943年首演。这是一出著名的寓意剧,描写四川好人欲行善而不得的故事。剧本开始,天上三位神仙下凡寻找好人,发现中国四川的贫苦而心地善良的妓女沈黛,就给了她一大笔钱,让她开一家小烟店维持生活,不必再去卖身。但沈黛开了烟店后,许多乞丐和亲戚向她借钱,并在她那儿吃喝。她的小店几乎倒闭。这时,沈黛还救了一个叫宋的失业飞行员,并且与他相爱。但宋也对她诈骗。沈黛没有办法,便化装成一个男人,自称是表兄瑞达。“他”整顿烟店,并用简陋的工棚办起了烟厂,强迫大家(包括宋)在厂里劳动。瑞达冷酷无情,剥削工人,因此,许多人想念慈善的沈黛。
“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与他导演艺术中现实主义手法差不多,也在很大程度上被作了消极的解释,部分的原因仍然是布莱希特太急于打倒他的论敌了。人们通常赋予了“陌生化”以诸如破坏感受力,破坏紧张气氛,破坏激情等等意义,仿佛它真的为了消灭什么,是某一个狂热的说教者蓄意要使艺术变得贫乏似的。事实上,上述所有一切都正好象舞台设计造成的幻觉一样不是被破除,而只是被限制—通过把它们摆在其对立面旁边的办法来限制。总的结果是从正面丰富了戏剧的内涵,甚至丰富了感情的内涵。
布莱希特无疑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戏剧理论家之一。他建立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努力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廖可兑.西方戏剧史[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2]周宪.布莱希特戏剧的内在矛盾及其反思[J].戏剧艺术,1997(3).
[3]王晓华.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1996(1).